农村中小学生义务教育相关探析的论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阵地,要办好中国的教育,就必须办好农村的教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农村中小学生义务教育相关探析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农村中小学生义务教育相关探析的论文篇一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流动的现象探析》
作者简介:廖雅,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
摘 要:目前,我国出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大规模的向城市流动的现象,本文针对这种大规模的流动现象以及分析其其消极影响,找出了政府职能缺失、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且提出了政府干预、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刚性投入、搞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合理布局是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大规模向城市流动的现象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流动;原因;措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阵地,要办好中国的教育,就必须办好农村的教育。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较以前也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城市基础教育相比,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生流入城市学校上学,这种流动现象正呈蔓延之势,这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深思。
一、农村中小学生流动的现象和消极影响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的人口总量中一直都是占据主体地位。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农村中小学流入城市。据调察我国农村小学在校就读书人数逐年减少。2005年、2007年、2009年分别为69478246人、,62507310人和56555439人,相对而言,城市小学在校人数呈明显增加的趋势,2005年、2007年和2009年分别为21858606人、25521904人和26371538人。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有着以下的消极影响。第一,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因为教育能够显著的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的大量流动的现象导致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将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第二,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目前,城乡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已经处于不均衡状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的大量流动对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又是一个全新挑战。对城市教育资源而言,由于学校学生数量骤然增多使原本富足的教育资源接受严峻的考验;对于农村教育资源而言,农村学生的大量流失,很容易使得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严重的浪费。第三,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农村学校教育与城市学校教育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学校不可避免会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城乡经济与教育发展种种差异也可能会导致城市学校的很多学生会戴着“有色眼镜”去对待流入的农村学生,这样很容易对农村学生造成身心伤害。
二、农村中小学生流动的现象之因
1.政府职能缺失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但不能盲目市场化。政府该做的、政府该管的,不能推向社会、推给市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要向所有公民提供教育服务,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职能缺失也是导致目前农村中小学生大规模的流入城市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对于农村办学条件薄弱等问题以及优惠政策倾斜城市学校从而导致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政府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农村教育发展为基点,而广大农村却遭到忽视。从而导致城乡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学校经费匮乏,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农村学校经费普遍匮乏,一些学校连正常运作所需要的办公经费也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那些贫困偏僻的地区。从教育资源的硬件配置来看,教学设施和城市学校相比远远不达标,没有图书馆、实验室、活动室,更不用说电教室和微机室;从教育资源的软件配置来看,农村教师师资数量明显不足,贫穷的地区教师缺编严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以及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
3.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
当前农民的普遍收人水平并不高,很多农村家庭靠农田收人和打工挣钱。一年几千元钱的学费对于多数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比较沉重的负担,甚至有些家庭为了孩子进城读书而举债。其主要原因归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告诉人们,人力资本比传统的物质资本更有生命力,教育投资是最有价值的投资。目前“知识改变命运”、“再穷不能穷孩子”等理念深人人心。广大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改变家庭和孩子命运的唯一途径,为了能够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把家庭有限的收人尽数投人其中,甚至因教致贫也在所不惜。
三、农村中小学生流动的现象之解
1.政府干预
政府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有力的杠杆。基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大量流向城市,政府作为国家教育意志的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必须担此重任,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实行强有力的干预手段才能扭转和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学校择生。努力控制城市学校的在校规模和班额人数,缓解生源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其次,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力度以及教育经费。对于农村中小学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和政策上的保护,使家长和学生意识到在农村上学也有希望和出路。
2.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刚性投入
农村教育是不可放弃的教育阵地,挽救农村教育必须从教育资源抓起,彻底扭转目前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尴尬局面。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巨大,这是导致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向城市流动的一大原因。所以说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是相当有必要的,其表现为加大基本建设的投入,改新建的改扩建的该保留的要区别对待,把钱用在刀刃上,绝对不能出现学校危房等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其次要加强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添置教学设备及仪器,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留下。
3.搞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要留住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尊重教师劳动价值,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待遇太低。教育行政部门应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行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并及时发放。第二,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改革校内分配制度,建立农村教师激励机制,充分的调动广大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应当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和师德教育,增强广大农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4.农村中小学校的合理布局
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地域分散,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深入开展调研,根据各地实际,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办学条件,根据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源摸底调查,制定科学的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规划方案。因此,各地政府应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建好标准的农村示范学校,撤掉办学条件差、效益差的学校。对于边远的贫困山区,建议国家采取扶贫倾斜政策,帮助这些地区建好寄宿制学校,从而合理地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实现农村中小学布局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的办学模式转变。(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玉英,田民正.山西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趋势与教育资源配置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
[2] 肖正德.公平与均衡:加强农村薄弱初中建设的新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
[3] 周宏.关于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新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4] 何岸,斯孝金.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城乡教育公平[J].中国农业教育,2004,(6).
[5] 夏茂林,冯文全.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