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学术论文范文

2017-03-28

当今,全球的经济态势主要表现为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对各国国民经济影响的日益深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经济类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经济类学术论文范文篇一

经济类报纸的数字化突围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2010年“两会”期间《 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微博的内容研究,管窥 经济类报纸与微博技术的结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思考。

关键词 微博 经济类报纸 数字化

微博,是让用户在网站上写短消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 网络或手机短信来更新和发布最新动态信息,每条信息限制在140个字以内,就像一篇微型博文。微博的出现,不仅带来了传播模式和传播理念的转变。而且使以“自主交互传播”为核心的“自媒体”的特点更全面的展现出来。正是由于微博具有的传播优势,传统媒体正在尝试将微博作为自己的另一个推广传播平台。2010年两会,经济类报纸开始以微博的形式,力求提高报道的传播效率。拓宽传播渠道,增强与受众的互动,其中,《中国经营报》与新浪微博合作,推出中国经营报两会微博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推出自己的全新品牌:“同乐坊微博两会”。本文试图通过对2010年“两会”期间《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微博的内容研究,管窥经济类报纸与微博技术的结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思考。

一、“微博”:经济类报纸的数字化突围

l. 微博:经济报道受众互动新方式

在历年的两会报道中,往往是网站更新一则新闻后,网友以跟帖的形式留言,虽然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但是时间上的有限性仍然制约着交流互动效果的发挥。而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微博这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注入,使记者、代表、委员同受众能够在任意时间和空间中共同探讨交流,增强对两会新闻的理解,强化两会新闻的传播效果。

两会微博的互动性,给沉默的大多数带来了全新的发声机会。传统博客洋洋洒洒的观点阐释,将那些无法进行长篇大论写作的人群拒之门外,同时由于写作水平的巨大差距,传统博客还制造了意见领袖。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强势者的声音越大,劣势者则将更加陷于沉默,这是一个呈螺旋式扩张的过程。而微博简单化的写作过程,则让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机会和场所,发出自己的声音。今年两会的关键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 教育公平等等词汇的出现,都是微博和网友等“草根”群体声音的集中体现。

《中国经营报》和《第一财经日报》的两会微博报道,不仅有记者、评论员发布的两会现场新闻和会程预告,更有读者和网友们的声音和观点,《中国经营报》在新浪微博的数据显示(统计数据截止2010年3月21日14时),两会期间其微博拥有28932位粉丝,赢得1223次关注。《第一财经日报》还在微博中开展两会投票调查,例如“如果开征了物业税,房价会跌吗?”,让记者、受众、官员等各方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受任何观点的约束。微博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弥补了经济报纸与受众的互动欠缺。

2. 微博:增强经济报道现场感与人情昧

两会微博新闻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不同,它没有对采访政府官员或者委员代表提出特定要求,只需要记者将看到的会场实况和重要人物言论、现场花絮等各种一手信息发送到网络上,这样大大节省了一篇新闻的诞生时间,让网民和手机用户能够真正第一时间了解两会。进一步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对报纸无法呈现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补充。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营报》两会新浪微博共设有19个子栏目。不同于《中国经营报》纸质报纸的内容,微博中关于两会的报道,更多地偏重于“软”瓶闻,是《中国经营报》两会记者采访团队以自己私人化的视角从现场发回的独特新闻,充满了更多的人情味和现场感。例如“两会现场”板块,“每年总理的记者招待会结束后,总理都是从一侧走向另一侧,然后走下主席台,和记者、工作人员告别。今年不同,他只按原路走回人民大会堂办公区,没有按往常走法。——中国经营报记者茅硕”。记者将两会会场中一个细微的变化传递给博友,以讲故事式的叙述手法,更易引起博友的共鸣,“围脖”们再用像聊天一样的模式进行评论和回复,让用户仿佛置身两会现场。与现场感紧密联系的是时效性,通过查看时码,《中国经营报》微博此篇“两会现场”的报道时间是3月14日12:34,温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招待会的结束时间是12:19,相差仅仅不到15分钟的时问,作为纸质媒体,是无法在如此短时间内报道此条新闻的,微博真正做到了“两会现场”报道。 《 中国经营报》微博中“两会温馨提示”体现出媒体的人文关怀和人情味,提示广大博友们注意两会期间气候的变化和 交通限行措施;“两会预告”、“两会议程”提醒博友们收看电视直播和报纸相关报道;“两会感言”、“两会结语”是两会记者报道团队对“围脖”们十几日来持续关注的感谢和两会的心得体会。

《第一财经日报》同乐坊微博中记者 总结出的采访技巧。让博友读后忍俊不禁,现场感十足,营造了“别样的两会新闻”。根据记者们的现场报道,博友们将微博内容分为:采访“乱按电梯”法、采访“暴力拦截”法、采访“围追堵截”法、“群殴”与“单挑”、记者会攻略、练就好眼力、提问有技巧、代表委员风采掠影等8方面内容。

3. 微博构建全新两会 经济报道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在1964年对公共领域做出比较规范的定义: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传统博客曾一直被视为话语的公共领域,而微博的兴起更是给“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带来更为贴切的诠释。与传统博客相比,在微博上以寥寥数语进行话题的讨论,更类似于生活中民众随意的倾吐,公共领域的性质得到构建,议题的设置更易形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经营报》微博19个子栏目共计522条信息,这是《中国经营报》在两会期间,记者对微博上的报道进行的归类,也是对博友们讨论互动话题的分类,使博友们的讨论能够围绕一定的话题,避免在微博客这一公共领域中造成个人话语的凌乱。如表1所示,“两会现场”233条,占总量的44.64%,从代表委员两会表现到政府官员作为、两会重要议题讨论现场等等,涵盖各式各样的花絮内容,吸引着博友的眼球。因此所占比例是最大的;“两会关注”则是有关国际话题和民生问题的消息,共89条,占17.05%,两会微博在表现现场感的同时也兼顾了新闻的重要性和显著性,引导博友言论表达的正确方向;“两会报道”是对纸质版报纸“硬”新闻的推荐,使 网络和传统媒体形成互动,让博友关注更为详细的新闻报道;“两会杂拌”是各种与两会相关、不易于归类的信息;“两会考据”是解释两会中出现的民间关注排行榜和总理发言典故,增长博友的文化知识;“俏佳人两会看透透”是《中国经营报》财经记者吕静对两会热点话题的个性评论,吸引博友广泛参与讨论;“茅哥拍两会”是记者茅硕用镜头为博友展示的独家两会图片,这些照片在传统媒体中是看不到的。如“总理的表情”,让博友对总理的平易近人有了更深的体会;“其他两会报道”是博友和记者间针对两会微博新闻提出的评论。

总体来看,《中国经营报》微博两会子栏日的设置基本合理,部分子栏目设置过于琐碎,可与其他栏目合并处理,这样更便于博友们的阅读与查看,有利于公共话题的集中,形成互动充分的公共领域。

二、对经济类报纸微博现象的思考

1. “口水化”趋势凸显

由于微博之“微”,一些有新闻价值的言语较少,而更多的是无谓的倾吐,因而容易产生更多的网络垃圾,信息不仅易成碎片化,更出现了“口水化”趋势。

微博上的内容是两会记者关于两会报道的“真情吐露”,但是博友的回复内容存在一定的无序性,许多的回复内容与记者报道的两会内容毫不相干。《第一财经日报》同乐坊微博的宣传语是“投资者社区”,或许由于特定的财经人士定位,在同乐坊的微博中,名嘴、记者、主持人关于两会的报道显示出无序性,没有进行相应的分类整理,两会报道更多的是只言片语,博友的跟帖也并不切合两会报道主题。

2. 微博易助长记者写作惰性

微博是今年两会报道的亮点,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但是作为两会报道的财经记者而言,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用140个字写博文,是一个发布简短信息的途径,但不应当成为网络写作的主要方式。微博毕竟是寥寥数语的表达,不可能成为思想智慧的主要载体,因而。对于致力于以文字给人带来思想启迪的记者来说,微博这样的“懒人写作”不应当成为首选,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方式。

3. 微博的盈利模式难题

新浪微博靠的是名人品牌效应,腾讯滔滔靠的是增值业务,那么对于经济类媒体而言,微博的盈利模式又是什么呢?在 发展新媒体方面,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如果仅仅依靠与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分成作为主要盈利点,那么目前尚无一家网站能实现这个目标,何况是经济类媒体。论微博的品牌知名度而言,大型商业网站可以通过建立大平台,来吸引大量用户从而带来较多的点击率,以便吸引品牌广告的投放,而一部分经济类媒体的微博是挂靠在商业网站上,没有任何品牌增长的潜力空间。

作为传统经济类媒体,微博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微博作为信息源与传统媒体在属性上有着天然的统一性,经济类媒体应将微博作为一个拓展平台,来推广自己的媒体品牌,开放API的微型博客,与媒体自己的网站实现互连,同时推广节目或报纸预订服务。经济类媒体还可利用微博来建立用户数据库,深层次挖掘用户数据和信息数据,时刻掌握用户对媒体产品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

经济类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浅议经济类畅销书的打造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经济类畅销书的概况描述,总结了经济类畅销书的特征,并从市场调研、内容提供、细节设计、营销推广等四方面讨论了经济类畅销书的打造。

关键词:经济类畅销书;概况;特征;打造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目前对畅销书比较认可的概念是,畅销书是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市场价值切中时尚热点、社会热点,形成社会话题,以线性读者群体为目标市场的适销对路的图书产品。近几年,在经济类图书中《货币战争》、《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金融的逻辑》、《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示中国》等广受读者关注,成为名副其实的畅销书。

一、近年来经济类畅销书概况

2008年,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为标志,一场始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拉开序幕。随后,这场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并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自然被卷入其中。这一巨大事件,必然在出版行业有所体现,探析危机原因、预测经济走向类的图书迅速走红,越来越多的关于经济危机解读以及国人应对之策的选题应运而生。 “金融”和“经济理论”类通俗读物成为畅销书中的亮点,“货币战争”系列、“郎咸平说”系列、“时寒冰说”系列等一批图书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二、经济类畅销书的特征

任何一本图书受到追捧,必然有它的原因。尤其是经济类畅销书,特征更是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与社会热点高度契合

经济类畅销书,尤其是近几年的经济类通俗读物,大都建立在将要成为热点或正在“热”的事物上。随着国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读者把自身的生存发展放在更大的环境中考量,并愈发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国家命运前途以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经济现象。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欧债危机、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走向以及改革的路径选择、社会与个人如何应对危机等都成为了畅销书的话题。

2.与读者需求紧密结合

随着信息传播力度和速度的提升,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专家学者解读,可以为普通读者梳理庞杂的信息、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预测未来发展走势,还可以将高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能够理解掌握的常识。这正是读者所需要的。同时,近年来的经济类畅销书在内容上强调通俗化倾向,以大众图书身份亮相,读者对象不局限于某类职业或行业,也不局限于某个年龄阶段或文化层面,即拥有了“线性读者群”。

3.以知识含量和品位博得人心

俗话说,“畅销有理”。除去炒作成分,畅销书大都知识信息量大,道理深入浅出,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前瞻性,既能引领思想潮流,又能唤起读者共鸣。尤其是经济类畅销书,作者多为名人名家或有深厚经济学功底的人士,因此作品的可读性和权威性较高。同时,这些书在封面设计、书名选定、装帧风格、用纸选择等方面都是花费了很多心思的,致使读者第一眼就会对它们产生强烈的注意力,而后翻开内容,更是爱不释手。

4.以系列创品牌吸引持续关注

纵观近几年的经济类畅销书不难发现,在一本书得到市场认可并仍具有销售潜力时,它的升级版、白金版、或系列书就会应运而生,新品种的产生不仅会带动旧品种的持续销售,还能建立更大的读者群并形成牢固的品牌优势。如《货币战争》、《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自《货币战争》于2007年上市热销后,其系列产品一直位居经济类图书畅销榜。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第一,经济类畅销书是时代的产物。以 “货币战争”系列、“郎咸平说”系列、“时寒冰说”系列等为代表的畅销书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代表了一个时期大众的阅读心理、阅读热点和阅读走向。第二,经济类畅销书还是创作实力的产物,倘若没有充实的内容、没有经济学功底扎实的作者、没有饱含心血的设计创意就没有优秀的市场表现。

因此,经济类畅销书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出版社、编辑人员对整个出版环节的精心打造。

三、经济类畅销书的打造

畅销书的打造,与出版社的优势和实力紧密相关。以经济类畅销书为例,普通读者大多缺乏经济学专业基础,更寄希望于通过专业人士的解读来理解经济现象本身以及现象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而名家与名社往往是结伴而行的。名社、大社经过多年的良性经营,拥有优秀的编校人员,高效的发行队伍,良好的经营业绩和较高的商业信誉。在作者与出版社的双向选择中,名家、名社自然较容易形成合作。所以,俗话说的“畅销书可遇不可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部分出版社和出版人面对现状的无奈。

以下仅从出版流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分析经济类畅销书的打造:

1.市场调研是前提

市场调研是催生畅销书的必备功课。具体来讲,做好市场调研包括以下几个工作:一是划定读者范围,了解读者需求。任何一本图书都有特定的读者群,对目标受众进行充分认知是主动把握图书市场的表现,也是选题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二是了解同类产品,避免趋同。跟风出版、选题趋同是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现象。被举例最多的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因严重跟风,致使消费者选择难度加大,甚至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对整个出版行业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市场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他人、分析自己、找出优势、创造特色。三是发掘优质作者,培育原创作品。上文已提到,名人名家往往与名社达成合作,对于实力偏弱的出版社,要多在新作者的培养上下功夫,为他们提供帮助,鼓励他们创作出优质的原创作品。四是及时观察市场表现,为选题的深度开发提供根据。新书畅销后,要及时关注其在市场上的表现,如果仍有销售潜力,就要考虑深度开发选题,比如,纵向系列的推出。一般系列书在图书内容上有一个承接关系,后续作品往往是前期作品内容的延伸,也会因为前期作品在读者中树立的形象和知名度而迅速得到读者的肯定。同时还可以对畅销书选题进行横向开发,比如模仿装帧体例、表述方式、命名风格等。例如,图解这种形式在图书中被使用后,不同门类的各式图解书不断推出,既帮助读者实现了轻松阅读,也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绩。 2.“内容为王”是根本

“内容为王”即强调图书对读者的实用价值。对于出版而言,渠道固然重要,但内容的缺失无异于无米之炊,没有好的内容,渠道再通畅也无货可流。畅销书虽然离不开高超的营销运作,但最终决定其是否能够畅销的因素是内容,因为读者对图书的感知与评判最终要落到图书的内容上来。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作品,能够长留榜单的无一不具有优秀的内容,那些内容乏味的作品即便靠着炒作等手段畅销一时,最多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从1978―2008》出版后好评如潮。他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

这本书的畅销,选题新颖、出版恰逢其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内容的丰富与充实,是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用心写作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3.细节设计是助力

绝大多数经济类畅销书都很重视细节打造。具体表现在书名、宣传语、图片、开本、篇幅等方面。

统观近年来的经济类畅销书的书名可以发现,此类书名大多用词通俗易懂、指向性强、实用性强,句式简洁流畅有力度,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相关读者,并被他们牢牢记住。如《时寒冰说: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中国2012:寻找真实的成长》等。

如今的图书也越来越重视封面这个宣传推广的空间。尤其是畅销书,除了书名,最能说服和劝诱读者,实现促进销售目的的就属宣传语了。绝大多数经济类畅销书的宣传语不仅在传达作品信息,更多的是使用数字或名人推荐,吊起读者的胃口。

此外,封面上图片使用以及与书名的搭配,整体色调,印刷工艺,开本设计,篇幅大小,定价范围等都是经济类畅销书的必备细节要素。

4.营销推广是保障

图书畅销一定离不开营销推广的保障。现如今,为打造畅销书而做的营销工作是贯穿整个出版流程的,从选题策划开始到图书上市的每一个环节均需要使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目前经济类畅销书的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事件营销(包括新书首发式、名人名家签名售书、巡回演讲、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制造新闻事件,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展开宣传报道),渠道营销(选择恰当的投放时间和上市方式,开发多种营销渠道并保证物流渠道的畅通,通过与书店、网店等销售网点的合作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概念营销(通过深入挖掘文本内容的含金量,结合社会热点和读者需求,树立概念引发读者共鸣)等。

参考文献:

[1]灰鸽.2012年图书市场十大“热点”扫描[J].

[2]刘志伟.中国书业2012年终盘点[N].中国图书商报,2012-12-28(007).

[3]张玲玲.畅销书畅销原因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06).

[4]严芸.畅销书的选题策划探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杨成芳.从2011年开卷畅销书排行榜看畅销书的选题策划[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左晶,武雪.非虚构类畅销书封面卖点设计的实证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3(02).

[7]路雨峰.浅析畅销书活动中的编辑工作[J].今传媒,2012(12).

[8]姜蕊.新世纪以来中国畅销书研究及其思考[J].编辑之友,2009(07).

作者简介:张 卉(1979-),女,新疆石河子人,责任编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区域发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