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励志创业故事

2016-12-02

大家想知道中国的励志创业故事有什么有意思的吗?现在请看小编为您精心推荐的中国的励志创业故事,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中国的励志创业故事:罗永浩,从网络红人到创业家

罗永浩坐在办公室里,房间拥挤而凌乱,一台跑步机摆放在角落,落地窗外是中关村最繁忙的一条街道。他创立的“老罗英语”几个月前刚换了办公地点,总面积比先前扩大了两倍。

接受采访时,罗永浩一脸疲惫,坐姿不断下移,时不时打起哈欠。如果之前只是通过“老罗语录”和“老罗演讲”见惯了他的犀利,会让人忍不住想,这个“胖子”今天怎么了?

“你们为什么一直没有评我当年度青年领袖,我已经做得过分优秀了?”采访快要结束时,他调侃记者。“明年一定争取。”罗永浩哈哈一笑,终于露出传说中的幽默与狡猾:“没关系,我不着急,再过几年还可以是中年领袖。”

明年,他40岁。

如果没有独特经历和理想主义标签,这段本该淹没在商海里的创业故事,恐怕不会如此受到关注。他曾被认为是游手好闲的待业青年,被当作新东方最牛×和最傻×的另类教师,还曾被认为创办了一家热衷参与公共事件的政治性网站。

逐渐地,他变成理想主义的代名词,许多大学生在他身上寻找精神慰藉和思想启蒙,无论是演艺界还是文化圈的社会名人都对他不吝褒奖。

2008年,36岁“高龄”、没有太多从商经验的罗永浩突然开办“老罗和他的朋友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创业者身份重回教育培训行业。

去年,罗永浩在海淀剧院举行的演讲会上,说了一个关于约翰?列侬被粉丝刺杀的段子——粉丝朝列侬开了6枪,平静等待警察将自己带走,临走时,指着列侬的尸体说了3个字:你变了。在段子最后,罗永浩特意强调,列侬被刺时正好40岁,其实他是想说,自己没有变。

这是罗永浩最大的困惑——他既要摸索着运作好一家企业,同时,又要与过往理想主义的形象相匹配。当有人不断说“你不行”的时候,再强大的心脏也会产生疲劳感。他说,对于“不耍流氓能否赚到钱”的问题,自己起初并没有把握,只是单纯地相信可以。“既然我瞧不起的人都能赚到钱,为什么我不能呢?”

创业菜鸟

2007年底,牛博网关闭,罗永浩开始考虑他的下一份工作。他想过写书当作家,有人告诉他,二十多岁干这行还行,都快30的人了,当作家会很艰难。他想想也是,中国靠写书日子过得好的人不超过20个。2008年元旦前后,和朋友商量后,他决定开一家英语培训公司,这些朋友当中,有作家兼商人冯唐。

罗永浩说自己不是一个擅长找投资者要钱的人。资金迟迟没有到位,一直拖到5月份,冯唐告诉罗永浩,不能再拖了,再拖半年就该凉下来,他给了罗永浩一笔启动资金,对罗永浩说,你先张罗起来,天天烧钱你就会焦虑,一焦虑做什么事都会顺理成章。

罗永浩拿着冯唐给的启动资金,注册了公司,简称“老罗英语”。他始终没有说服任何人再给“老罗英语”投资,中途,一位在非洲做生意的发小知道他开公司,主动给了他300万。

果然,罗永浩开始焦虑。“老罗英语”主打北美英语考试培训课程,新东方是这项业务铁板不动的老大,一开始“老罗英语”生意惨淡,总共投资600万,第一年亏损了三百多万。“基本上每天一开门就是一万块钱不见了,被打劫也不可能这么吓人,我当时拿朋友的钱做,属于投资不是借款,赔了是不用还的,但怎么好意思呢?”罗永浩想,万一赔了,自己找一个年薪百万的工作,除了生活开支,600万的债也要花10年才还清,还清时已经50岁。“一想到这些,我就眼前发黑。”

他开始经常在办公室里过夜,琢磨怎么把生意做好。比如,民营英语培训旺季主要集中在寒暑假,3月投入宣传成本,6月才能收回,每个月的资金流动很不均匀,为了鼓励学生早缴费,他推出过一项促销方案——越早交钱,收费越低。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讲,这个方案的愚蠢之处在于,如果我这个月报名要交1200块钱,得知上个月报名的只交了1100块钱,就会很窝火,很犹豫,结果这个月没交,下个月得知又要多交100块会更窝火,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下可能会选择你的竞争对手。看了些专业书后才知道,要倒过来做——开始就定最后一个月的价,如果报得早打折,消费者这个时候会觉得什么时候交都是占便宜,只不过早交多占便宜,晚交少占便宜,这样他就可以接受,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他研究了很多市场营销专业的书籍,发现自己“走了很多弯路”,于是开始推出一系列类似的改版营销方案。

后来,“老罗英语”又推出了适用所有课程的“一块钱计划”,前8次课只要花一块钱,如果觉得满意,再付全款继续听完剩余课程。他亲自创意广告文案和宣传画:一块钱可以买什么,一枚鸡蛋,一节电池,一个避孕套,或者到“老罗英语”听8次课。

第二年,经营情况有所好转,亏损100万。2010年底,罗永浩在北京海淀剧院举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之前,他的演讲题目是“我的奋斗”。他为这场演讲做了一个月的准备,巨大投影仪、大量PPT,还有精简的舞台设计,罗永浩一一列举出自己两年来亲自参与设计的宣传海报和营销心得。平心而论,他亲自设计的广告创意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演讲进行到最后,罗永浩说,希望明年公司能够赚到钱,换到更大一点的地方继续演讲。

“老罗语录”的传说

10月25日,罗永浩在北京保利剧院完成了今年的岁末演讲,题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Ⅱ”。他宣布了两条消息,一是去年北京海淀剧院演讲网络点击率超过1000万,另一条是“老罗英语”创办到第三年,终于开始盈利了。100万的数额并不大,但兴奋和得意,他毫不掩饰,台下掌声一片。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老罗语录”,罗永浩今天会是什么样子。11年前,他给新东方校长俞敏洪寄去一封求职信,依据新东方的招聘标准,逐个列举自己有能力胜任新东方教师的理由。在“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英语专业者优先”后面,他回复:真不喜欢这么势利的条件,这本来应该是XX之流学校的要求。

第二年,高二辍学、主要靠替人组装电脑维持生计的罗永浩进入新东方学校,并很快成为一线教师。

像许多新东方老师一样,罗永浩会时不时用一些搞笑段子活跃课堂气氛,与其他人不同,他的段子总要挑战“权威”。例如,指责中医疗法缺乏药检机制;怀疑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愤怒地抨击暂住证制度,表示自己要以身试法、誓死不办。

他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说,人脑需要独立思考,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实际上都经不起推敲,他形容这叫“有思想”。

罗永浩信口讲出这些段子时,并没想到日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录音,他认为只是留作复习之用。其实学生将他的段子剪辑成集,传到网上,标题叫作“老罗语录”。

“老罗语录”迅速在学生圈中传播开,在追捧者眼中,罗永浩的幽默、有独立思考精神、阅书无数、耿直敢言,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最高峰时接近100公斤,很多学生称他“罗胖子”。后来,他设计的广告语中有这样一句:有思想的年轻人到哪儿都不太合群,直到他们来到老罗英语培训。

成为不大不小的公众人物,给罗永浩带来的不全是正面影响。外面开始流传他和新东方发生不和的传闻,还有人辱骂他的语录拙劣、哗众取宠。

对于老东家,罗永浩向来不愿过多谈论,尤其在他创办公司后。他说,在新东方待了两三年就已经很不舒服,公司的气质和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样。因为没想好做什么,才又多待了两年。“其实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闹出了一点小不愉快。”

罗永浩说的气质,是指英语培训行业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比如“不用背单词”、“多少天保过”的宣传,还有“无效退款”却又从不兑现的服务承诺。

很多老师也让他恼火。有一次,他听到一位老师对学生说,自己上学时被宝马车溅了一身泥,教的调节办法是以后发财也开宝马溅别人一身泥。“完全是一种SB逻辑,居然把这样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至今说起,他还会破口大骂,碰到自己看不惯的东西,他常常情绪失控,他在新东方时朋友并不多。

2006年初,罗永浩向新东方递交辞呈,夏天,正式离开新东方。这是一份能够给他提供极好待遇的工作:年薪50万,工作时间除开寒暑假3个月比较忙碌,平时只要在周末上两到三节课,“极其舒服”。

罗永浩说,以自己的标准,对商业领域里的大部分人,他是瞧不起的。他认为这些人没文化,没思想,没水平,没道德,什么都没有。他感觉到再找一个自己能够认可其价值观的老板很困难:“也许人家不是成心骗我,但我会有上当的感觉。”

逝去的牛博网

黄斌是罗永浩创办牛博网时的合作伙伴,认识罗永浩前,他听过“老罗语录”,“当时觉得很有趣,就问身边的朋友有没有人认识老罗。”后来,他们经人介绍成为了朋友,他记得第一次见面时,老罗穿了一件军大衣,不修边幅。

当时黄斌正在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罗永浩刚从新东方辞职。俩人都认为国内媒体平台存在一边倒的问题,他们都没有涉足过这个行业,不知道有政府控制这回事,觉得一边倒是行业本身造成的问题。于是,两人打算合伙创办一家尽可能多元化,有多种声音,不要有异常倾向的网站。

这是罗永浩第一次创业,只是牛博网后来的命运,让很多人忽略了这段经历。同“老罗英语”一样,牛博网没有寻找投资,启动资金主要来自他和黄斌。资金有限,没有请太多员工。罗永浩负责内容,黄斌做程序出身,负责技术。很长一段时间,牛博网每个月要都亏掉几万块钱,主要花在服务器带宽上。

罗永浩说,他们当时对互联网完全没有概念,觉得只要点击量有了,钱就有了。“牛博网最早是想做成一个综合性的博客网站,但不是提供博客空间服务的性质,是选择一些博客作者的文章做内容。在罗永浩看来,牛博网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博客服务中间商,只是借助了博客形式,比起互联网产品,更像是一个媒体。

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上线十几天,牛博网的PV量就超过20万,艾未未、梁文道、韩寒等众多名人,相继成为牛博网作者,之前老罗语录积累下来的众多粉丝,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牛博网的受众基础。

因为没有删帖,牛博网在很多公共事件中充当了平台角色。厦门PX事件中,一位当地的牛博网作者用手机短信发到自己的牛博网博客上,做了文字现场直播。山西黑砖窑奴工事件,只有牛博网上的帖子一直没有被删。

创办两年后,牛博网被强行关闭。

对于牛博网的结局,罗永浩始终觉得自己很无辜,他说:“当时我们是要做一个综合性网站,所以没有刻意回避政治问题,并不是我热衷政治问题。在大多数网站要做自我审查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做,政治内容就显得格外突出,我们真的没有刻意去做。”被关闭前,因为一些广告收入,牛博网已经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虽然没有赚到钱,但罗永浩十分得意。直到今天,还有人发给他邮件讲牛博网是自己的思想启蒙网站。因为邀请作者,他结识了一大批精英圈子里的朋友,他的大部分精英圈朋友,都是通过牛博网认识的。

理想vs利润

对于罗永浩的创业能力,他的前搭档黄斌评价:“从经商角度看,老罗并不是个适合去独立经商的人,他必须要有合作伙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完整的地方,如果我给自己独立经商打80分,老罗可能只有60分。”

在黄斌看来,除了管理能力,罗永浩的放权能力是他独立经商的另一块短板,“如果管理能力不够,放权不够,自己又忙不过来,某种意义上是致命的。”

做公司以来,罗永浩越来越感觉到精力不够用,“除了工作,就是睡觉”。暑期班时,连续3个月,他每天睡3小时。其余时候,每天睡6小时。

以前更新微博时经常和人吵起来,做公司后,他很少有因工作外的事和人较真,但不久前,他还是发微博和西门子吵了一阵。

罗永浩说,他是个精力很充沛的人,只是管理能力差些。他正在调整,打算明年物色CEO,自己逐渐过渡到专注教学质量和大的战略方向。

他定下的最大战略是:提供一个在教学品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价值观影响的商业培训机构。暑假班里,他请来贺卫方等靠谱学者给学生开讲座。

“老罗英语”创办后,冯唐根据罗永浩的性格特点,给了他3条建议:抓大放小,战略目标明确,学会容忍。罗永浩不是一个严格遵守规则的人,冯唐警告他,如果笔记本记了10件事,必须把最重要的3件事排在前面做完,不能按照兴趣和心情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还提醒他,不要因为个人性格的适合度就亲近或疏远员工。

罗永浩对财务没有特别精细的概念,尽管是新东方一线教师,他辞职时并没有攒下多少积蓄,“大部分收入在请客吃饭、买书买碟、打出租车中不知不觉不见了”。

运作“老罗英语”3年,他的收支意识依然淡薄,举办一场活动,他通常会不听财务主管的劝告,而去选择效果最好的方案,直到财务主管将成本数据摆到他面前,向他证明即使活动成功也可能亏钱时,他才会稍加控制。

开会时,罗永浩经常用自掏腰包相威胁。有时候项目效果出来特别好,证明他是对的,有时候他发现少用一半钱也能产生同样效果。

罗永浩给接触过他的人留下工作狂的印象。好友刘瑜认为他是一个“事无巨细,都不放心交给别人去做的完美主义者”。左小祖咒更加直接:“作为朋友,我更希望他在奋斗的路上身体健康,不要过于玩命。”

尽管认为罗永浩不是一个很好的独立创业者,黄斌仍然把他看成是自己众多合作者中最好的一个,“作为合作者,罗永浩是最好的一个,他在工作上的热情和敬业,曾让我强烈感觉,一个人能在一方面有所建树,一定是因为完全投入了热情。”

罗永浩想赚大钱的时候,选择了到新东方当老师,因为只有这个职业才能在一年之内达到标准。再有天赋的工程师,学成第一流也要10年。

27岁开始,罗永浩的事业危机感愈发强烈,身边开始有人不断提醒他,这样下去不行。他意识到,做很多事情都需要钱。逢年过节,哥哥姐姐会给父母买些礼物,而自己只能说些漂亮话,总让他不舒服。这些现实观念对他都有影响,无论是在新东方教书、做网站,还是办公司,他都不掩饰赚钱是直接动机。

他还是不忘记调侃一下,新东方离他的办公室5分钟路程,自己最累的时候,绕着它走一圈,回来又是斗志盎然。

创办企业后,罗永浩最讨厌别人问自己,你以前老是骂这个老板恶心那个老板耍流氓,现在自己做公司,是否理解他们。他坚持让“老罗英语”使用正版软件,给员工五险一金,不做夸大宣传等等,他认为自己已经证明了不耍流氓也可以把企业做好。

办公司后,罗永浩接受采访、做演讲的频率多了起来。有人骂他虚伪,搞那么多噱头就是为了企业宣传,他很淡定:“我又没说不是。”

罗永浩说,自己最不能接受的品行是虚伪,但在真话和假话之间可以选择沉默。他变得小心翼翼,建议员工不要接受媒体采访。

罗永浩至今没有在北京办暂住证,但他听说如果注册企业,好像可以领一种类似绿卡的东西。他说,如果可能影响到公司,他会去看看。

中国的励志创业故事: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20个月赚130亿

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曾创造20个月赚130亿的神话,事业达到巅峰,却查出患有脑瘤。面对灾难,他不再抽烟、不再熬夜,结婚生子,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他说:如果你拥有的一切在一瞬间会全部消失掉,你就明白了不该浪费时间、不该过得无聊、不该消耗生命。只有当我们付出惨重代价时,才明白人生不过如此简单。

陈士骏并不像一位计算机工程师,头发乱蓬蓬地立着、戴耳环、穿尖头皮鞋,自称“写程序里最时髦的人”,与他的好友、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是那么不同。“他就是一个追随内心的大男孩。”

受李开复之邀,11月,陈士骏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并发布了自己的中文版自传《20个月赚130亿》。

2005年,陈士骏与好友查德?赫利共同创办了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20个月后将它出售给Google,如今它是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

这是硅谷的一个传奇故事。没有YouTube就不会有“视频传播”、“视频社交”、“视频营销”等一系列崭新的互联网生活方式。

不幸的是,陈士骏在最成功的时刻患上了脑瘤。手术取出肿瘤后,陈士骏决定将自己的故事写出来,在成立自己的新公司AVOS之际,将此书作为对上一段人生的纪念。

重返圣马特奥

大家还记得今年7月她初次踏入硅谷圣马特奥陈士骏新办公室的情景:这里200平米的面积跟一家星巴克咖啡馆差不多大,楼下是海鲜饭馆。简约的宜家办公桌排成三排,与国内创业公司不同的是,每个人都被赋予了更大的空间;相同的是,会议室里摆了一张床——给加班的员工用。

这间公司名为AVOS。陈士骏可以带着自己的吉他上班,其他员工也可以带着自己的宠物,工程师们可以像他一样下午才来,再工作到深夜——“他学了一些Google的管理方式。”。

这是圣马特奥无数个躲在小楼里的创业公司中的一间,员工不过十几人。不远处的圣马特奥火车站发出火车轰隆声,办公室离YouTube原来的办公室不过5分钟路程,这种创业环境让陈士骏感到舒适。

2009年9月,因患脑瘤休养数月的陈士骏决定离开Google,“一方面,他觉得对Google愧疚,几个月拿着薪水而不工作;另一方面,他早就设想再做点什么,如果不是患病,他不会这么快下决心离开。”说。

陈士骏再次创业得到了赫利的支持,后者早就有再一起干点什么的想法。他们决定先后离开Google,为了不引起误解,陈士骏在当年9月离职,赫利第二年才离开。

AVOS在2010年底宣告成立。在北京,有人问他,如果新公司壮大了,会不会像YouTube那样把它卖掉?陈士骏说:“我和赫利已决定今后将把主要精力放在这家公司上,不会再把公司出售给其他企业。”

脑瘤改变人生轨迹

在为陈士骏写传记的时候,大家经常与他通邮件,邮箱里有时蹦出新邮件,换算发送时间,是美国凌晨的三四点钟。

有一次视频连线,陈士骏深夜里还在加班,他问大家:“对不起,我好饿,能不能吃点东西?”得到了肯定的答复,那一头他捧起了块披萨。

“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刚刚康复的脑瘤患者。”大家说。

在AVOS,他与团队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很少睡眠,就像当初在赫利家的车库里做YouTube一样。不同的是,他已经是亿万富翁,已经不需要去拼命赚钱。

“我发现了内心里一直没变的那点冲劲,那是作为一个工程师,在敲击一行行代码时隐隐浮现的自豪感。”陈士骏在自传中说。

12年前,陈士骏离开家乡伊利诺伊来硅谷,他很不理解为什么有些已经有了财富、豪宅乃至私人高尔夫球场的人,却仍一周泡在办公室80小时以上。

现在陈士骏也变成了那样的人。“AVOS开办前他还跟赫利说,我大部分时间要陪儿子,公司嘛,就偶尔过来看看。”他告诉大家,“不知不觉,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在家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写代码。”

有点医学常识的人知道,脑瘤患者应该多休息,即便是手术成功之后。他却不以为意,甚至比发现病患前更卖力的工作。

如今,他理解了为什么乔布斯在癌症晚期仍然主持苹果的工作,“这就是‘瘾’。”

事实上,如果不是这个脑瘤,陈士骏不会知道在最高处一脚踏空的感觉,也不会有今天仍在努力工作的陈士骏。

“他清楚的记得那一天。”大家说,“这是他人生中的最高点。”

从不觉得YouTube卖少了

在大家的眼中,陈士骏与任何企业家都不一样,“他很真诚也很真实。”与李开复、杨致远这样的前辈也完全不同,“他是个纯粹的工程师。”

硅谷那些疯狂的工程师们,都有一些传奇般的经历。在陈士骏的成长过程中,他从不是一个乖孩子。

陈家祖籍上海,从祖父起移居台湾。1978年,陈士骏生于台湾。他的父亲在一家英国贸易公司工作,母亲则是会计师。1986年,陈士骏8岁时,他的父亲得到一个去美国工作的机会,于是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移民美国。

“陈士骏跟普通华人孩子不一样,跟他父母的决定有关。”大家说。那个年代,美国还不像今天这般到处都是中国人,亚裔移民多聚集在纽约、洛杉矶这样的超大城市。由于父亲的分公司要开在伊利诺伊州,所以他们选择定居库克县的小村镇。除了他们一家,那里没有其他亚裔面孔,陈士骏到了高中才第一次见到来自中国的同学。

没有亚裔家庭互相影响的氛围,陈士骏的成长经历与其他美国孩子差不多,他无需用高分取悦父母。小学6年级,他就用Basic语言写下了生平第一个程序。

读高中时,第一次住校的陈士骏尝试了很多事情,比如抽烟、喝酒、长时间逃课,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计算机。

在他的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陈士骏也并不是位乖学生。在人满为患的计算机系,他相信“越是自学,成绩反而越好。”还差几个月大四毕业,他就迫不及待飞往硅谷,投奔校友拉夫琴开办的第三方支付公司Paypal。

陈士骏非常怀念Paypal工作的经历,以至于他现在的AVOS公司在内部装潢上都沿用了Paypal早期的风格。

1999年,来硅谷上班时,陈士骏只带了200美元,他不得不借住同在Paypal工作的师兄家的地板上。他的工作则是帮助Paypal写一些基础性的代码。彼时,赫利也在Paypal工作,负责设计。加班到夜里三四点也是他们那时养成的习惯。

三年后,Paypal成功上市,陈士骏分得了200万美元,他立即决定奖励自己,花费上百万买了一套宅邸。

5个月后,Paypal被eBay收购,陈士骏的第一次职业生涯也就此结束。“那时候我才20岁,所有人的年龄都比我大。”陈士骏说,没有人会听一个孩子的话。

而他负责的Paypal中国项目也是反反复复,让他非常沮丧。他意识到,应该离开的时候到了。2004年,和他一样不开心的赫利给他打了电话,询问他是否有意和自己一同创业,接下来就是一个典型的硅谷故事:2005年,陈士骏和赫利在旧金山的朋友家聚会,聚会结束后,他们苦于无法分享聚会录像,于是决定自己琢磨出一个网站,放这些视频。

如果你相信这个故事,一定是被媒体报道“欺骗”了。陈士骏在自传中披露,这是一个YouTube的创始与公关团队杜撰出的故事。有媒体还曾跟他们要这些“聚会视频”,实际上它们根本就不存在!

真实的故事是,YouTube不过是一个顺应时代的产物。

YouTube的创立离不开运气:2005年,一段瑞典修车工人用手机拍摄的印度洋海啸的视频击败了所有电视媒体,成为了关于海啸的第一条视频报道;珍妮?杰克逊在“超级碗”决赛表演时的“露乳事件”成为最热话题,错过直播的人到处在网上寻找视频录像。加上当时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录像工具的流行,让陈士骏与赫利想到了创立视频网站的点子。这个故事唯一戏剧的地方,就是它的发生地——赫利家的车库。

2006年10月,Google以16.5亿美元(时价130亿人民币)将YouTube收入旗下,此时距离YouTube在车库里成立不过20个月。

对于Google最后赢得YouTube,陈士骏认为是因为施密特的一句话——“一切照旧”——给予YouTube最大的自由,而不是拿大公司的条条框框来约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