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预习教案

2017-06-12

十六年前的回忆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要掌握哪些重点知识?想更好地跟上教师的讲课进度,同学们不妨提前预习。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预习教案,希望对您有用。

十六年前的回忆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4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十六年前的回忆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1.指名读第一段。

“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

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J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审阅意见审阅人年月日

课节(1)2、十六年前的回忆

活动目标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活动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活动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资源准备投影片、小黑板、中号黑板

教学活动设计补充内容

活动一、分析

目标:引导品味人物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品格

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2、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

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3、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