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2017-06-14

语文教案的编写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展和效果!所以,下面小编整理了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可贵作风、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3. 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

难点:侯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及司马迁写作此人物时的思想寄托。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侯生的忠诚。

2、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

3、积累“遗”“下”“过”“赞”“长者”“睥睨”等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公子,何许人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战国四君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二、介绍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三、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你对信陵君留下了什么印象?

仁而下士 (仁厚而待士谦虚)

2、“仁而下士”的结果是?

致食客三千人

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3、读旁批《太史公自序》中片段

4、明

茅坤: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四、研读课文

1、课文中写到什么人物可以力证信陵君的“仁而下士”?

侯嬴

2、侯嬴何许人也?

大梁夷门监者,年七十,家贫,隐士。

4、为什么要特别写到他家贫?

烘托出信陵君的仁而下士

5、何以见得他是一隐士?

语言描写,请同学品味。

6、什么事件可以力证信陵君确实是“仁而下士”之人?

置酒大会宾客请侯生。

7、品味这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对比的写法令人过目不忘。

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分别勾划信陵君与侯生的不同表现来体会司马迁的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8、身边的一些人如何反应?

将相宗室----

市人-----

从骑-----

宾客-----

9、读

清代 吴见思评语。“三番摇曳”“四面照耀”

10、结果怎样?

就公子之名

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侯生遂为上客

11、至此,我们确实感知到信陵君的“仁而下士”,恐怕同学对侯生也有话要说吧?

侯生:忠诚。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成就信陵君的名声,舍己为人。

12、当然,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还表现在?

数请朱亥

13、朱亥其人,为何在这要一笔带过,且听下回分解了。

五:总结

1、仁而下士-------得士

2、语言、行动描写和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五:布置预习作业

课文后半段着力写了个什么故事?疏通字词句通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2、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3、积累实词“壁”“让”“独”“伐”“存”“秋”“婚姻”“所以”和虚词“以”“之”“乃”等及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宾语前置句“何功之有哉?”,判断句“此五霸之伐也”“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等。(讲课时穿插在阅读中,做到文与言的结合。)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二:初读课文

1、课文后半段着力写了个什么故事?

信陵君窃符救赵

2、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朗读课文第4小节,请同学概括。

故事发生在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但又持观望态度,公子数请而又不听。于是他决计以客与赵俱死。

三:研读课文

如果说信陵君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总设计师,他更令人敬佩,景仰。

1、侯嬴献了个什么计?

请如姬窃符

让朱亥随行,必要时椎杀晋鄙(后面有细节照应?)

2、从中你看出侯嬴除了忠诚,他确实还是个怎样的人?

聪明智慧,老谋深算,料事如神。

3、献计之前有个小插曲,你如何看待信陵君与他辞别时为何他只是冷冷地说了那么一句:“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因他设计的方案事关重大,势难下手,而且又是处于人家骨肉兄弟之间,这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情,不到一定的火候,讲出来对方不会听,所以便学习孔子来了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真是个老谋深算之人啊。

4、“窃符救赵”的故事最终结果如何?

却秦,存赵。侯生北乡自刭。

5、讨论侯生“自刭”:当一切安排停当,照理侯生应该是眼望胜利旗,耳听好消息了,可是为什么以“自刭”以送公子呢?

自由讨论。

提供几种意见供参考:

明·陈懿《读史漫笔》: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

明·徐中行:侯生度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耳。不然,诚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至晋鄙军日而后自刭也?故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

今人

韩兆琦:侯生自刭乃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的决心,是企图以此来强化信陵君的信念,叫他到时候不要手软。

6、侯生也是司马迁倾心歌颂的人物之一,在侯嬴身上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为什么他特别要歌颂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

“士为知己者死”。

他歌颂侯生的“士为知己者死”,正是为了嘲讽汉代官僚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里,司马迁是有切肤之痛的。当他犯了法,“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的时候,“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只有到了这种时刻,他才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忠于知己”,那种能“急人之难”,能“脱人于困厄”的侠义行为是多么的可贵;而那种朝秦暮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势利小人是多么的可憎。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贵,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7、

请同学联系前面学过的史记中的人物,你还会想起谁?

试比较侯生、荆轲、田光与专诸、豫让、聂政等人的死的不同。

后者这些都是一个下层的人被某个上层人士所“知”,从而去为之奋死不顾,他们所涉及的那种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实际上也并无什么明显的是非之分,这里面所反映的乃是一种个人的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买、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生、荆轲等人的死也许主观上言确是“士为知己者死”,但从客观上言他们又都是为“国”而死,他们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的,他们的活动都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恐怕这也是他们更为人所熟知、记念的重要原因吧。

四:布置作业

整理文中重要字词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复习重要字词句,积累“德”“功”“让”实词。

2、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

3、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

4、补充材料,关于信陵君的结局,体味司马迁对传记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重要字词句。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请同学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

信陵君归军于魏而与客留赵。

3、但中间也有小插曲,赵王本以五城封公子,但最后以鄗为公子汤沐邑,为何?

“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写出了公子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体现出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精神。当然也再次写出信陵君一贯的仁而下士关键时刻对他所起的作用。

4、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

三:拓展阅读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闲,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厘王亦薨。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1、这是选文中删去的信陵君的结局片段,说说你的读后感。

明 唐顺之:以魏亡系《信陵传》,见信陵系国之存亡。

王世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

难怪文中通篇都洋溢着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之情,当然也有无限的惋惜之意。

2、总结信陵君其人

茅坤: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教学反思:学生课前预习较为充分,能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很好地分析人物形象。课堂气氛较好。​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