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

2017-06-19

教师是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探索》

【摘要】作者立足于教学第一线,从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他们的学业、情绪、行为、人格等入手,进一步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外因素,进而有针对性的探索出相应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应该得到重视,心理健康应该是一个人的整个心里面貌在大脑机能正常的前提下,不断向社会所要求的精神文明程度渐次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推进素质教育应当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点。班主任处于师生交流的最前线,了解小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辅导,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一、常见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前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业、情绪、行为、人格等方面。

(一)学业方面

据调查,学习问题是学生热线咨询中最多的问题,往往能够占到一半以上。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多与自身发育未成熟和学习习惯未养成有关,主要集中在学习障碍和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上。学习障碍是指个体在听、写、读、说、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应用上,表现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通称。

(二)情绪方面

表现为情绪化倾向。部分学生存在自卑现象,缺乏自信和勇气,孤僻寡言,轻视自己,不愿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出现逆反心理,倾向于不加分析地予以反对、否定和抵制意见。学生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成分,性格非常脆弱。

(三)行为问题

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做事半途而废,爱说谎话,易上当受骗,行动放任自流。学生中还存在多动倾向,作业潦草、粗心大意,喜欢不停的做小动作。当今学校空前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使他们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薄弱。面对困难和挫折,无所适从,倾向于消极逃避,这也是当今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新的动向。

二、影响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受到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复杂影响和交互作用,其中家庭、学校与社会等环境因素在其影响中起主导作用。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的结构、人际关系、教养方式、文化经济背景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结构不完整能给儿童造成心灵创伤。家庭的破裂,会使子女失去爱的温暖,使其情绪和人格上受到伤害,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学校影响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常表现在办学思想、教育态度、教学方法、学校的风气与人际关系上。首先办学思想方面,高考的指挥棒的强力引导,造成片面追求成绩、升学率,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身心劳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造成道德滑坡,体质下降。许多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教育态度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责骂甚至体罚现象,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

突出表现在大众传媒、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风气上。大众传媒中大量的色情、暴力渲染对学生身心的摧残是极其严重,激发其惊奇、好奇、模仿等心理反应,是导致打架斗殴等攻击行为增加的重要诱因。网络游戏更是诱发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流动人口的增多,部分贫困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恶化,过早的流向社会,失去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为社会留下隐患。

(二)内部因素

影响的内部因素表现在:认知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意志及自控力差等方面。

1、首先,认知不成熟。神经系统较脆弱,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由认知的较低水平向成熟发展的过程过渡。部分学生有片面发展的倾向,导致大脑两半球不能均衡发展,极大的影响了学生未来潜能的开发。

2、其次,情绪不稳定。有心理学家认为,精神健康主要同情绪有关。小学生情绪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他们的情绪常常是无意义的,由于理智感尚待形成,作为驾驶情绪的情感主要由情景决定,波动性大,不能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较多的情绪困扰和情感挫折,容易导致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体验。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小学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基于以上分析,为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以下探索对策: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心理素养的主渠道。在教学中应扎实有效的推进新课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扎实有效的推进新课改,减轻学生负担:当今社会火爆的培训市场中,有很多小学生的影子,成为一道道鲜亮的社会风景。

(二)班主任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它主要体现为“爱”,爱每一个学生并且充满责任感、理智感非宠爱,溺爱。它表现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家长沟通上。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观是教学的基点,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尊重、信任、理解、关心四个方面。只有尊重才能体现出平等;只有信任,才会增强其前进的信心;只有理解,才能达到和谐;只有关心,才能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

2.建立良好的家长沟通,形成心理教育合力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不同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做到相互配合,形成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力。班主任应细心的捕捉学生的心理偏移,关注他们的特殊举动和偏激词,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做到严而有爱,双管齐下。建立家校联系日记,共同从学校和家庭中的日常小事、点滴入手,找准切入点,培养孩子的心里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扎实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课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和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他们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失的两个方面。

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有相同辅导需求的学生,围绕某一辅导主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形成团体共识,进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态度、情绪和行为。让他们在这一环境中宣泄苦闷,获得支持。

2.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心理问题有共性的一面,但共多表现为个性化的一面。针对学生中的情绪、个性、自我观、挫折、人际交往,尤其是学业不良、品德不良等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通过诊断分析和干预,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有效地缓解、宣泄学生的心理压力。

为适应当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工作体验中继续探索,用爱去统领,用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为爱,是心理健康教育永恒的太阳,它能铸造出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绚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陈永胜.《小学生心理健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2]吴思娜《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科学出版社,2007。

[3]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二

《浅谈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作为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并且明显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有的教师以"独断专行"的教育行为来捍卫在学生心目中"权威"地位,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社会上的一些对教育认识的偏差,也使得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

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科学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老师,学生,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

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性交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7、其它形式的教育。

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