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研究论文_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2017-03-10

从世界各国看,货币当局普遍将维护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作为主要目标,货币政策更加关注于物价的稳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货币政策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货币政策研究论文篇一

《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度量 》

摘要:

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形成机制,并对区域效应进行度量,能够有效提升货币政策的效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货币政策形成的原因、货币区域效应度量,以及如何合理解决货币区域效应等问题。

关键词: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度量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建立在区域经济、金融机构同质性和统一性基础上的。但是,在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由于金融结构体系差异化,货币政策在不同的区域就会产生不同的区域效应。同时,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又会进一步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构成货币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1我国货币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

1.1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在同一经济体系的不同发展阶段,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存在很大差距,虽然实施的是相通的货币政策,但政策产生的区域效应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在不同区域内的货币政策效应是相似的,但仍旧难以避免货币区域效应存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在市场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内产生了不同的效力。从总体上看,我国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市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比较旺盛,当贷款利率不下跌时,相比于经济相对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对投资的促进作用要大。

1.2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断增强。各地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体现政府业绩,导致不同行政领域内的经济资源争夺不断加剧,进而形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格局。地方政府间的这种竞争模式集中体现在“条块之间的讨价还价”时的非合作博弈以及零和博弈上。实际上,中央每一年的信贷总量是有限的,不同地区为谋求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必定会对中央政府提供的信贷资源进行激烈争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实现中央信贷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配置。除此之外,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博弈。当市场经济发展比较萧条时,中央政府一定会采取比较宽松的财政政策,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这时,地方政府也同样会谋求金融机构的支持,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在全国整体与地方区域之间就存在着博弈。当市场经济发展整体过热时,中央政府会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这时,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必定不会将中央的政策不遗余力地执行下去。

1.3金融传导机制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是否健全,以及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弱以及行为调整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否一致,这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以及传导结果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商业银行会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调整自身的经营行为;另一方面,自身的经营行为,要求企业和居民要调整消费投资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运作对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十分关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以间接金融为主,央行货币政策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与国有独资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整的反应的灵敏和有效有关。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国有银行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受到政府调控行为的影响比较大;反之,则货币政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比较大。

2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度量

2.1估计动态货币政策乘数依据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估计法,构建如下模型。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选取了我国1985年到2000年的数据,其主要原因在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专业的中央银行职能,基础货币正式成为金融统计量。估计结果表明,自从1990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乘数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而到了1997年则处于下降阶段。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难得知,1993~1995年间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而在1998~2000年间我国经济发展则处于通货紧缩时期。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指出:货币政策效力在通胀时期明显加强,而在通过紧缩时期则会明显减弱,这与凯恩斯理论不谋而合。2005年以后我国货币政策成熟度明显处于上升趋势,这主要归功于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2动态货币政策乘数的区域差异本文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根据传统的划分方法把我国划分为东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以及西部经济区三大区域。文中使用的所有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M2的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是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加上各地区现金净投放和回笼。。经过计算分别得到我国不同经济区域内的动态货币政策指数。从整体上看西部地区的货币政策乘数是0.103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0.29799和中部地区的0.2689。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影响明显存在。

3兼顾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货币政策调控建议

3.1加快区域货币市场建设化在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的货币市场容量,为货币发挥市场作用奠定基础。为了提高货币市场容量,央行可以根据这些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市场规模,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引导一批条件比较符合的银行以及金融机构介入银行间的拆借市场。除此之外,为了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必须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主要是因为,只有在统一的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政府货币部门才能够灵活运用贴现的工具,配合其他的货币工具,实现对货币基础有目的的有效调节,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货币的内部传导效率。为了推动我国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对票据业务的需求,以推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3.2适度加快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市场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在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利率作为资本使用所要付出的成本,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十分关键。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大力加强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建设。政府要采取措施解决不同经济区域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壁垒,推动形成统一的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利率,建立起科学利率结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热的时期,央行可以依靠灵活的货币政策引导市场提高资本使用利率,当市场经济发展出现萎缩情况时,央行可已快速地降低资本使用利率,以有效缓解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反应。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如果实体经济的利率弹性在经济高涨的时期比较低,那么此时央行就可以采取比经济紧缩时更强的政策来防止经济发展出现过热现象。

3.3深化央行大区分行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我国中央银行、我国中央银行的地方支行、地方政府机关以及其他社会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摩擦会严重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进而使中央银行地方分行的实际影响力降低。为了消除这种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应该适当地给与地方分行一定的实际权力,确保地方分行能够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货币政策进行合理调整。不同经济区域内的分行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制定有差别的货币政策,当然地方分行在货币政策上的适当调整必须要在经过中央银行的审核之后才能进行具体实施的工作。这样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之内的分行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特点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就可以有效规避全国统一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可以对央行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对分行所属的经济区域进行重新划分,明确央行支行可根据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对区域信贷总量做适当的调节,确保货币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的区域化与宏观协调发展。

4结语

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不同区域内的货币政策效应进行计算,指出我国确实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具体措施。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内出现的不同效应对于不同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应当采取合理有效地措施解决货币政策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效应的现象,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明,黄飞鸣.基于金融生态环境主体异质性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J].经济评论,2013(06).

[2]董志勇,黄迈,周铭山.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度量与成因分析[J].经济管理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0).

[3]王忠.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1(06).

货币政策研究论文篇二

《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

新时期的发展使得电子化网络化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变革,在电子商务作用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对货币形式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推动。电子货币这一新形态货币对当前各国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实施带来了深远影响,所以加强这一层面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其重要性。

一、电子货币及其职能分析

(一)电子货币内涵分析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也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网络以及电子货币的出现之后,对市场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快,对全球经济的联系也有了进一步加强。电子货币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也愈来愈突出,电子货币也是数据货币,主要就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储存以及处理的电子存款以及信用支付的重要工具。从其主要的特征上来看其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只是货币的暂时替代品,是通过特定电子数据进行实现的。

(二)电子货币主要职能分析电子货币自身的职能是多样的,主要体现在电子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以及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等方面。其中在支付手段职能方面主要就是因为电子货币要比纸币以及黄金更具有中介优势,可以把商业信用以及银行信用得以有效结合,在信用基础上进行实施交易,这也是对支付工具的进步体现。而电子货币的流通职能则更为重要,其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电子货币自身是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只要有网络覆盖就能够促进交易的完成,电子货币有着超越时空地域限制以及便携的功能。除此之外,电子货币还有着储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

二、电子货币流通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一,电子货币流通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在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方面有着体现,中央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核心以及最高的金融管理机构,电子货币的竞争型发行机制对铸币税有着影响,在受到的影响程度上和中央银行在竞争发行当中的地位以及通货使用的范围有着重要关联。电子货币作为是小额交易的支付工具,央行的通货就会被取代,这样在铸币税的收入方面就会有着大幅度的减少,并且会在资产的负债规模层面也会逐渐的缩减,这样对中央银行所一贯具有的预算独立性就会造成破坏。

第二,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能够产生影响,从当前的银行体制下来看,首先在通货比率层面的影响上来看,电子货币使得通货比率逐渐的减小,主要就是由于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以及高速流通的电子货币使得现金所占比重随之下降。还有就是我国在经济上的发展使得财富以及收入的增长,边际储蓄倾向上升以及消费倾向的下降,在公众储蓄的主要方式还是银行存款,这样就会使得人均收入的水平提升现金占有的比例就会下降。

第三,电子货币的流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有着重要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央行通过对货币的调节以及信用等措施的实施的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依赖适宜的中介目标以及有效政策工具,从可测性上来说电子货币所引起的货币乘数变化和划分的层次相对比较模糊,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某一层货币总量有着很大困难。从可控层面来看,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时随机游走的,使得短期货币流通的速度很难预测。从相关性层面来看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以及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得到了减弱。

三、中央银行应对电子货币发展的建议

处在这一发展下,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要能够通过多方面的措施进行规制。

第一,要加强对电子货币的监管,从法律层面进行规范化处理,首先就是要能够构建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准入制度,要设立最低的资本要求,要求电子货币机构要具备不低于一定金额的初始资本金。资本金的内容就包含着电子货币机构要持有自有资金,在资金量上要能够等于或高于机构当期没有兑现的电子货币相关财务负债金额。再有就是要能够制定电子货币发行机构投资活动限制,主要有机构的持股限制以及设立投资的资产项目限制,建立投资所引发之市场风险的限制与管理等。

第二,对国际间货币政策协调沟通也要能够进一步加强,从而来积极的应对国际资金的流动风险,同时在网络的虚拟货币监管方面也要能够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要能够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对网络虚拟货币使用以及流通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并加强管理,明确消费者以及商家和银行等之间的权利义务。除此之外就是在国际间的协作合作要能进一步加强,及时和国际金融体系中其他的金融机构制定相匹配的法律制度以及市场标准,进而来正确引导网络虚拟货币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的电子货币迅速发展的形势,中央银行要能够积极的应对,采取多种处理措施针对性的实施,对电子货币的流通要能够规范化进行,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详细分析,从而保证电子货币的正常发展。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有关货币政策研究论文推荐:

1.关于货币政策论文

2.浅谈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3.关于货币政策的论文

4.有关中国货币政策论文

5.2016货币政策论文

6.有关公共政策研究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