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传统教育论文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教育,儒家文化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强调人的价值,儒家教育实际上就是人的成功教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探讨中国传统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中国传统教育论文篇一
《传承儒家文化,打造特色教育》
摘 要: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晶和传承。深化儒家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德育修养,已经成为当下拓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路径。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在呼唤回归,回归育人的原点,回归教育的本真。这一场回归的变革,让众多的人自然而然将眼光投向了构筑民主精神支柱的儒家文化,在最具中国特色,最具民族特色的儒家文化中,去选择最能表现学校办学目标、最能代表自身学校特色又最能获得最佳社会认同的普世特质符号。如此,才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
关键词:班级;纪律建设;民主;奋斗目标;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03-2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汉书•艺文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千载。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以“和”为理想目标,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晶和传承。历经时代的洗礼,已经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趋向。深化儒家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德育修养,已经成为当下拓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路径。
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在呼唤回归,回归育人的原点,回归教育的本真。这一场回归的变革,让众多的人自然而然将眼光投向了构筑民主精神支柱的儒家文化,在最具中国特色,最具民族特色的儒家文化中,去选择最能表现学校办学目标、最能代表自身学校特色又最能获得最佳社会认同的普世特质符号。
鉴于此,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的灵魂――校长,必须以学校为本体,深入分析学校具体情况,了解运作机制,分析与研究学校自身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传统。校长必须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学校特色发展的想法。
一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区域环境里办学的,学校今天的现状是昨天发展的积淀,而今天的改革又决定了明天发展的结果,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学校过去、现在、未来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切不可人云亦云,甚至是以完成教改而教改,为特色而特色。
以马陵中学为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陵中学的演变史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儒家思想在马陵中学这块沃土上一代代地传承,儒家文化的甘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陵中人。
(一)肇造钟吾书院。
1822年,清道光二年,时任宿迁知县的华凤喈先生,为了改变宿迁地区科举考试落后的现状,率领儒生共同捐资创办了钟吾书院,以儒学培养人才,对传播儒学、教化民众的起了重要作用,当仁不让的成为宿迁文脉的发端地。钟吾书院支撑了宿迁乃至苏北清代科举取仕教育,成为江苏省十大书院之一;而华公也因为宿迁的教育事业做出的极大贡献,成为宿迁教育史上的泰斗,备受敬仰。
(二)更名钟吾学堂。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时任宿迁知县林士菁改钟吾书院为钟吾学堂,开创了宿迁近代教育的先河。钟吾学堂首任堂长卢翰荫提出“养正为先,体学并举”的办学宗旨,将钟吾学堂改造成为实施新学的典范。“养正为先,体学并举”意在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行、操守,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勇气,使学生人人都养成浩然之正气,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其后20余年,钟吾第一高等小学(1912年更名)校长沈薪萍先生以“爱”为校训,提出“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的三爱教育主张。“三爱”教育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朴素理想,体现了君子既要善其身、又要济天下的人格追求。三爱教育主张一经提出就成为了“陵中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三)设立马陵初级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马陵中学也历经几次变革。1956年,改宿迁县初级师范学校为初等教育学校,定名为宿迁县马陵初级中学,奠定了马陵中学发展的基石。1974年,升格为完全中学,更名为宿迁县马陵中学。
(四)创建省重点中学。
2000年,时任校长带领马陵中学一班人,宵衣旰食,筚路蓝缕,成功把学校创建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定名为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后首批转评为省三星级高中。新时期,作为马陵中学新的起点,校领导提出“与时偕行”的校训。“与时偕行”出自2000年前的《易经》中的“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这里的“与时偕行”,可以理解为与时间或者时代同步前进。即现在所提倡的“与时俱进”。漫长的历史和反复的实践无不证明,与时偕行则昌则盛,否则则衰则败。历经190余年沧桑的马陵中学兴衰荣辱更说明了这些。国家要强盛,事业要发展,社会要文明,都要与时偕行方能获得希望与成功。陵中人也只有踏着时代的节律,把握时代的脉搏,“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做时代的弄潮儿,才不会落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使马陵花繁叶茂,青春永驻。将“与时偕行”作为百年老校的校训正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也正是对儒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今天的马陵中学的育人理念仍是把儒家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实际相结合,“与时偕行”,不断发展。
二
特色学校就是认识和优化的个性学校,个性即特色,是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稳定、优质,具有文化内涵的办学特色,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学校的最终特色形成的标志是校园文化这个层面的建成,它一定是植根于学校广大老师与学生思想之中的东西,当然是体现教育工作的组成要素,都可以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点,如:办学特色、成果,师资建设,学生管理,师德修养等等,总而言之,特色学校的形成最终要站在校园文化的意义上去评估。
学校的发展是根本,特色是手段,目的是让师生都得到良好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一切。
笔者主持的国家级重点课题《高效课堂研究与问题解决模式》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的知识接受,教师填鸭式教学现状,让课堂活跃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正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精神传承。当然,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要改的太多,备课改,上课改,评价改,直至学校整体运作,诸多方面都要大改革。小改革小进步,大改革大进步。为了学生的明天,我们必须勇于接受挑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就是为学生一生负责,坚持下去,就是特色,努力让学生做到“明智而达用”。
教育公平要求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平等,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而孩子的个性差异又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学校必须建设成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理想学校。其实也正是儒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体现。马陵中学这种互动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学习自觉性一般,需要激励而动的学生群体。课堂分组学习模式强调合作、自学思考、互助竞争,锻炼学生协调互助能力,动手动脑,自信勇敢的品格也相应得到培养,这是对学生性格情操品质的修身,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动脑,学会动手,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三
学校特色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学校的育人之本,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一个学校在被授于特色学校的称号时,其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评估依据和要素就是其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在历史,传统文化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积淀而成的。
正如,郑金洲教授在其《特色强校:学校变革的新取向》一文中提出的“一所学校:有共同追求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有为教职工所认同的价值规范和观念,有围绕学校特色建立起来的制度支撑体系和行为才能使特色建设更好落在实处。”
校园文化主要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来表现。
马陵中学将儒家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教育氛围。教学楼走廊两侧张挂儒家经典名句、名人名言、名人头像、国画等文化匾额,打造班级文化。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在学校内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努力营造“墙壁说话,草木育人”的良好环境。
马陵中学师生员工除了遵守《教师法》、《中小学生守则》之外,还要遵守学校制定的体现学校儒家文化特色的制度,其中包括:不孝敬父母、不赡养老人的教师,教师不得评优评先,组织上找其谈话,规劝教育,严重的作转岗处理;学生不尊重长辈的,学校责成反思,进行悔过教育。
让儒家文化侵润常规,做到文明成为习惯。每周升旗仪式上,学校都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升旗活动,严整规范地着装,成为全体学生仪容仪表的典范,不断增强学生遵守秩序,文明言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举措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思想得到转变、道德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知识有所积累、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体格变得健全、身心变得良好,做到知行合一。
学校要求全体师生员工把“礼义廉耻”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礼义廉耻的教育上,关键是“明德达行”。达行比明德更要侧重。高中学生对道德都懂,但不一定去做,所以关键是行,即“践行”。让学生参与德育活动中去,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践行中巩固。如我校学生自编自演的反映学生一天生活的心理话剧,揭示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演出时报告厅座无虚席,深受好评;校徽的设计也是交教师去设计,交给学生去评判,公开投票;组织学生就“着校服”、“留长发”等展开正反两方面辩论,让学生亲受管理中的问题,给予他们参与机会,放开手让他们去做,这是达行,在“达行”过程中,学生受到的责任感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要强,而他们各项综合能力在“达行”过程中也渐渐提升。
四
笔者认为既然文化是核心的特色,这就意味着创建特色学校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特色学校的创建是项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综合性,决定了特色建设策略是一个复合的多面体,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学校需要在研究、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进,做到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创新。
中国自“五四”运动起,在“打倒孔家店”的声讨中,几千年的伦理教化受到摧毁,不仅抛弃了糟粕,也使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随后,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文化以及文化人都经历了重大挫折。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见到被打破,但从来未见有新的合理的构建。相反,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下,中国文化的传统道德渐成丧失之势。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在现代社会,学校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普及儒学的主渠道,使学校成为儒学普及的主渠道,是儒学价值与现代社会结构之间建立制度性联系的重要方面。而从历史上看,宋代以后儒学得到有效的普及,再度成了社会核心价值,这和学校教育作为儒学普及的主渠道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当今文化以及文化人有些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更应该切切实实地做到传承儒家文化,打造特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