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的常见误区
歌唱一般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现在又有了原生态唱法。一般年轻人热衷于流行唱法,其次是民族唱法。这可能是流行唱法比较接近生活,易唱易学。曲高合寡,对于美声唱法,觉得太高雅,难学难唱,普遍认为美声唱法吐字含混,不知所云。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歌唱家还没有掌握美声唱法的精髓。实际上,美声唱法也要求声音明亮、吐字清晰。而导致声音做作、吐字含混,是我们的歌者在认识上,或者说在方法上陷入误区。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对于美声唱法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打哈欠。歌唱时口腔的状态,美声的演唱者都知道要求打哈欠时的状态。用打哈欠来提升软口盖,德国名歌唱家利里. 雷曼的《歌唱方法》对后代声乐界影响很大,她说:“要练习头音一方面放松咽颚弓,一方面尽量提高软口盖,尽量的提高,好似提到头里似的。同时在头顶上想‘嗳’的声音……” (蒋英《西欧声乐技术和它的历史发展》)。
多年前,歌唱家张丽娟、施鸿鄂就批评过这一教学方法:“目前一种相当流行的办法,是打哈欠提软口盖,但是软口盖提起,不仅对气息喉头状态有害,而且是使声音共鸣指向软口盖,而软口盖是软的,它不仅不起共鸣,相反吸收声音,因此,用这种方法的声音是气少声多、空闷、声音靠后、吐字不清楚。我们常说有些唱“洋唱法”的人唱歌时口里象含有东西似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假如我们承认软口盖有所动作,那只是在高音时由于硬口盖的张开而牵连的,并不是有意识的抬起,尤其不是抬起小舌头部分“。他们认为“帮助歌唱者控制调节声音共鸣、改变音色和吐字,这就是硬口盖、舌头、上下颚及唇”。
王福增教授也认为: “低音区共鸣在喉,中声区共鸣在硬口盖,高声区共鸣点要穿透硬口盖进入头腔”。
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巴拉教授认为:“歌唱家对于有浓厚头腔共鸣的发声,主观上感觉应当是好象在‘面罩’部分有振动。但是各种不同的歌唱家的这种感觉是各不相同的,男高音感到它在硬腭上面的某个地方,在颧骨部位的面颊上,男低音则经常感到在门齿后面”。
要使歌唱时硬口盖保持张开状态,单纯地说打哈欠会走入歧途,所以有好多说法,比如说“吸气状态”、“喝水状态”甚至“半打哈欠”,可能要好一些。
误区二:关于“吸着唱”或“对自己唱”。这几乎是上个世纪来我国讲学的外国专家以及国内的声乐教员的普遍要求。但是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蒋英教授就说:“声乐教学家们都是喜爱用想象的语句来代替正面的解说的。例如‘歌唱在呼吸上面’、‘把声音吸进去’等等,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可是误会也难免的”。
我曾经听一个合唱队演唱,几十个人却听不到声音,即便是有一点声音,也是声音靠后、发闷。我们说吸着唱只是指歌唱时口腔内部保持的状态,并不是指咬字、出声的共鸣位置,而汉字的发音位置都在唇、齿、舌、牙、喉,其中唇、舌、齿、牙都集中在口腔的前部,如果过分强调了吸气状态,就会有损咬字发音和头腔共鸣。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声乐教育家、合唱指挥家马革顺先生曾经三次来陕西教学,一直强调声音要“勾”、“收”,而2000年来陕时,却强调咬字一定要清晰、明亮靠前,甚至给人的感觉在嘴前。这种声音听来很年轻、很美。当我们问他时,他说随着时代前进,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改变,以前那种唱法也陈旧了,必须改变。
关于这方面,我的认识是,吸气抬硬腭,咬字越前、越清晰越好。不要怕“白”了,有竖的状态管着,声音“白”不了。
美声唱法是科学的发音,而中国汉字发音又有自己的特点,如何将两者完美结合,是多年来我们音乐工作者探索的道路,单纯强调任何一方面,“有声无字”、“有字无声”都会使我们声乐艺术陷入死胡同,都是没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