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状况的分析思考论文

2017-03-18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状况的分析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状况的分析思考全文如下:

近几年,国家越发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各媒体也开始普遍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要进一步拓展并强化国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到学校教育上来,高校在各个等级的学校中是与社会各类用人单位联系最为紧密的。2014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人群,其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直接决定着国家今后复兴、强盛的程度。在大学校园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原则与现状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很多高职院校受到学生培养模式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制约,将培养重心完全放在了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积累上。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简单粗略地等同与德育教育和课外活动,甚至开选修课的都很少。其实,传统文化教育首要的开展原则应该是扎根校园、立足课堂,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渗透、普及到学生的生活中,与专业理论文化课、技能实训等教育形式有同等重量,真正成为学生在校学习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是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代总在发展进步,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群体,针对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思想内核,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优秀思想精神的差距。以便和大学生的思想接轨,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最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还要坚持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善于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思想积淀,还要以体验教育为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平时生活实践中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达到知行统一。[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在不断加强,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人文素养,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比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以上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并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状况也并不乐观,很多理工科高职院校仅将传统文化类课程随意地开设成选修课。开课教育情况既不稳定系统,也不正规深入,导致很多高职生只重视技术技能训练,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降低了自身的教育定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职业生涯的发展[2]。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分析

高校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时除了解决培养目标、教育思想层面的重视度这一问题,还存在一个的问题即寻求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由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将课程的建设和教育理念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保持高度一致,转换角色、调整定位,积极开发课程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让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为大学生群体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促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在未来发展中、创新,绽放出新的光彩。

目前,工学结合是国内培养高职学生的主要模式之一,这种以工作过程为系统的课程建构方式已在众多高职院校中达成强烈共识并取得显著成效。该模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定位时认为学生应通过学习、培训、实践养成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相关能力及基本品质。[3]但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如何让文明、文化、职业道德有效地与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共同为岗位能力服务,依然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与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工作情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经验建议:

1.推进高职课程及教学改革,积极建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切莫把传统文化教育简化成德育教育。高职教育改革要努力改变科学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教育的分离,强化不同性质、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所以,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专业教育资源、思想教育资源、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强传统文化的全方位渗透,融入到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培养中去。[4]比如就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初次就职基本上是酒店行业服务部门的岗位。除了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外,学生还需要有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艺术修养等来保障其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那么,我们针对该专业学生就开设了普通话技能与训练、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强化其人文素养,从而促使高职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谈到课程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面对的岗位需求开设课程,不仅仅开设选修课,还可以开设成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又可以分成公共课和专业课。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以开设文化通识类必修课程如文学欣赏、中国文化概论、民俗文化、汉字文化等课程。同时还可开设如论语选读、实用口才、应用文写作等选修课程。总之,课程开设的内容要精选全面、形式要多样灵活,调动各专业、各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才能保证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2.改变课程的讲授模式,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彻底打破类似中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们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对传统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或理解的能力,对其尽量淡化知识性的讲解。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强化人文精神的传授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服务,增加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步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培养民族自信心。可以多增设赏析、专题讨论等形式,这样既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枯燥,又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和更丰富的情感收获。而且教师还应寻找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之间的融合点,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使其所收获的知识、提升的素养能在其他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有所触及,各类学习成果才能联系成知识网,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3.丰富拓展教育的课下途径,结合校园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不能仅仅局限课堂,还应该拓展到校园文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仅仅依赖课堂上的宣讲,学生接受的传统文化是僵化的、教条的,这也有悖于我们之前说的教育目的――传统文化教育应根植于学生的精神素养中,培养其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利用校园各类主题活动、我国各个传统节日开展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组织学生开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诗文朗诵会、歌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都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