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会中的故事
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创业故事会中的故事。
创业故事会中的故事1:“海归”男弃高薪卖炸鸡 起外国名生意火爆街头
郭方正今年24岁,籍贯河南省平顶山,从小在上海长大。他学习很好,先考入上海理工大学,又作为交换生到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学习,在那里拿到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士学位。回国后,他进入上海一家大公司做行政高管,月薪达2万多元。
去年12月,几个朋友邀请他到郑州做生意,还让他当“头儿”,虽然已有了不错的工作,在郑州也举目无亲,但一心想当老板的郭方正还是动了心。辞职,来郑,开始了全新的生活。生意起初挺顺利,可正当他想大干一场时,投资人突然中途撤资,生意顿时一落千丈。“两个选择:半途而废回上海;坚守郑州等转机。”几个朋友的劝说,加之自己不甘心就这样偃旗息鼓,郭方正答应留下来。
今年2月14日,一次浪漫邂逅,郭方正找到了心中的那个她,女孩同样在郑州工作。爱情甜蜜的同时,生意却迟迟没有起色,郭方正连生活费都成了问题。女友很理解,但郭方正决心不再等待,“要自己干点什么了,我也尝试着找了一些工作,可都不是很适合”。于是他暗暗筹划自己创业。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啤酒和炸鸡”让郭方正受到了启发,“我做的炸鸡深受朋友们欢迎,当机立断:卖炸鸡”。
再小的生意也是生意,毕竟是经济管理的留学生,郭方正先进行了一番市场调研。“郑州的炸鸡遍地开花,有的已经很出名,如果自己不能做出特色,肯定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调查的同时,郭方正还在租住的房间里搞了足足一个月的“炸鸡试验”,“究竟什么味道才能独树一帜,才最好吃?”他还找来女友试吃,本不看好他的选择的女友被味道说服了。
谈到“艾斯堡炸鸡”的名字由来,郭方正介绍:“艾斯堡是芬兰第二大城市,以技术密集型产业而着名,诺基亚总部就坐落在那里。而那里的炸鸡也在欧洲享有盛名,所以自己也想做出和艾斯堡炸鸡一样美味的炸鸡。”
精心准备后,郭方正的炸鸡摊位终于要开张了。因为资金有限,他只能就近在菜市场门前租了个摊位,一月租金1000多元。铁皮餐车上放油锅的圆孔都是自己亲手掏的。郭方正悄悄进行了试营业,虽然准备的料不多,但从晚上7点多卖到晚上10点才卖完,销售额100多元,“有点失望,也有些忐忑”。
昨日下午5点左右,郭方正的炸鸡摊,油锅再次烧热,精心调配的炸鸡也摆好了,不知是媒体的到来引起了关注,还是郭方正餐车上标新立异的广告语起了作用,很快,餐车旁就围满了人。
郭方正一点儿也不怯场,一边忙活一边回答媒体和顾客的提问,“我这儿有三种口味:兴奋火辣、五味辛香和忧郁芥香,说白了就是辣的、五香的和芥末的,但口味和您以前吃过的肯定不一样”“炸鸡火候很重要,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而且要炸两次,第一次炸熟,第二次炸焦”“餐车上有我的二维码,这边还有我的名片,您可以加我微信,也可以记住我的电话,好吃您常来,买多了有优惠”……
不到晚上7点,郭方正准备的15斤炸鸡已经被抢购一空,营业额300多元,第一位吃到“艾斯堡炸鸡”的三年级小女孩刘烨文说:“麻麻的,甜甜的,特别香,特别嫩。”
“有人会觉得我一个留学生在街上卖炸鸡‘亏材料’,我不这么认为。卖炸鸡不是我的理想事业,但却是我创业的起步。我的最终目标是想做养老行业,中国已经到了老龄化社会,老年服务行业大有可为。不过目前,我还是要先把炸鸡做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步来,不着急!”郭方正信心十足。
被人们认为“高大上”的研究生和海归怎么了?他们为何一个个都“屈身”,去做一个中学生甚至小学毕业生都能做的事?
研究生、“海归”应做什么样的工作?貌似在世人的眼里是体面、高薪、有闲的,总之得是“高大上”。其实不然,这些“高大上”并非能适应郭方正们。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人生道路必走的一条路,怎么走才合适,别人说了不算。
在就业难的今天,我们既不宣扬像郭方正一样的“高大上”们都去卖炸鸡,但也不希望社会用另眼或冷眼去看待他们的选择,毕竟他们愿意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因为择业是自己的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创业故事会中的故事2:女白领为创业弃万元月薪 投资10万开米粉店
梁英是重庆合川人,今年已38岁,但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年轻,言谈举止中透露出干练和率直。她开在三木花园的餐饮店打出的招牌是“攀枝花彝家羊肉粉”,据她称,这是她学到的货真价实的手艺。
1996年,那时只有20岁的梁英便去攀枝花市工作,做化妆品销售。在那里呆了多年,她也吃习惯了当地的特色食物——彝家羊肉粉。后来,她生出一种想法,要把这个技术学到手。
“我利用业余时间,出了2万多万元的学费,专门去彝族同胞那里学怎样熬汤、煮粉、弄作料。”梁英说,为了学到原汁原味的手艺,她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掌握到关键技术,还去食材原料市场作考察,并了解熬汤所用香料、药材的品种。
职场是的梁英也很实干,她凭自己的能力从普通员工升到公司管理层,负责市场开发和营销工作。在美容化妆品行业干久了,她谋生出要退出这个行业的想法,终于在2010年,她和老公陈少洪一起回到老家合川,准备用自己学到的餐饮技术开店创业做生意。
在合川考察市场期间,梁英才对“重庆人很讲究吃”这句话深有体会,而且两地的口味差异还很大。她在合川呆了一段时间,又到重庆主城来考察,最终不敢贸然投资。为了稳妥,她便到市内一家化妆品连锁公司上班,便于能立足重庆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
“上班这些年,我把重庆主城大大小小的各种品牌的羊肉粉都吃遍了,有时一天要吃几顿米粉。”梁英说,通过对重庆市面上各种羊肉粉的了解,她对自己所掌握的特色餐饮有了底气,才开始着手寻找门面。
第一次投资开店,梁英不敢冒太大的风险,通过对地段、人流量、投资额度的海选,她来我区投资近10万元,开了一家餐饮店,开始自己的第一次创业。
店面还在装修,梁英就开始做广告。一张和门面一样大小的巨幅海报,遮挡住装修的门面,路过的市民老远就能看到这幅画,时间久了,市民们就生出一些期待来,米粉店试营业的第一天,就来了100多个顾客要尝鲜。
“我们试营业只有三天时间,一边卖一边征求顾客的意见。”梁英说,等到正式营业那天,他们的羊肉米粉就完全被顾客接受,正式营业那天,他们准备了100多斤米粉,全部销售一空。“就那一天,我们的收入就达2000多元。”
目前,梁英已开店几个月时间,生意也做得顺利。她说要开始着手申请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时也着手准备开分店。“有贵州的客人想把我们的特色引到那边去,我准备在市内开分店,同时也做加盟。”梁英说。
自己开店当老板,梁英称最大的收获就是自由。他们每天7点过开门营业,到晚上八点下班。下午客人少时,夫妻二人还去逛街、购物,晚上下班后,也要去看电影、吃夜宵。“我希望在创业的同时,也要享受生活。”
创业故事会中的故事3:100多元小本起家 90后女孩创建独立服装品牌
从最初的100元钱小本创业到如今拥有自己的独立服装品牌,从广东到重庆求学的林坤似乎并没有过多的规划,“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原来,在林坤读大三的2013年,男朋友小麦也从广东过来“陪读”,“那时候我们去丽江采风,身上只剩下100多元钱,我们又不想向父母伸手,看到街边12元一件的T恤,就买了10件,想拿回重庆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也缘于从小就在自家服装厂泡大的林坤天生手巧,“那时候我经常在寝室改造自己的衣服,同学们很认可,让我帮她们也改改。”
回到重庆后,12块一件的T恤经过林坤一改,立马变了模样。“下午放学后,5、6点钟就拿去摆地摊,这10件衣服,3、4天就卖完了。”林坤有了六七百元的收入。
只想找生活费的林坤没想到,自己小试牛刀,居然能够挣到将近一个月的生活费。于是,原本学摄影的她还是回到了父母定的专业,“偷偷跑到服装设计专业蹭课听。”
有了这次经验,林坤把父母囤积的尾货买了回来,经过自己改造再拿去售卖,“最高纪录半小时卖了300多块钱,如果不是下雨应该还要高。一般一天就摆4小时地摊,高的时候能卖到1000多块钱。”
看到这么好的生意,林坤放弃了地摊生意,把店面开到了川美的创意微企园,同时增加了进货量,“那一次就进了近万元钱的货,因为没有经验,7月份同学们都放假了,生意不好,近万元的货积压,这基本上是我们所有的资金,如果再卖不出去,我们几乎都没有流动资金了。”
为了解决存货,林坤在网上发起了免费同城摄影活动,利用自己学习摄影的专业优势,为参加活动者拍摄艺术照,前提是参加活动者须穿她店内的服装。林坤说,最后活动吸引了100多人,既提高知名度,还因此多卖出了两三千元的衣服。
这一次危机,林坤就这样挺过了。
回顾创业经历,林坤称,自己家里人就是做服装生意的,一直不太同意她创业。店内周转遇到困难,或者太累时,她也想过放弃。但她觉得,售卖自己设计的衣服,其实不光是生意,更多是分享自己的理念。如今,店内70%左右的生意都是回头客或是熟人介绍的顾客,林坤觉得,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展望将来,林坤说,近两年大学城开了不少风格相似的服装店,加之网上无数价格极低的淘宝店的竞争,坚定了她要有独立设计品牌的决心。将来,她计划聘请专业的微信运营团队,将实体店和网上运营结合起来,将来网店的营业额要占到总营业额的40%,实体店更多起展示和体验的作用。
林坤表示,目前她开在川美微企园的店内,70%的商品都经过二次设计后改装,或干脆就是她原创设计的。货源上,这些衣服是来自广东很多服饰厂家的尾单商品,质量上过关,但是款式上过时、过季。林坤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过时的衣服重新改造得时尚,比如将长款变成短款,或在衣物上加上小装饰。
除了二次改造,林坤还计划创立属于自己的独立品牌,走高端定制路线。为此,林坤已经召集了校内服装设计专业的十多名学生,结合顾客们的要求,进行独立设计,然后交付广东厂家使用高端面料生产。
林坤说,这个灵感来源于有顾客在上门的时候,有时会提到自己想要一件连衣裙之类的衣服,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这让她想到,如果有设计团队为客人专门设计图纸,再交由专业厂家制作,肯定很吸引人。
毕业一年多,林坤用100元起家到如今拥有自己的独立服装品牌,总店和分店月均营业额达到五六万,这样的成绩,也让风投找到了林坤。
“总投入不大,也就近百万元,开始说我们占股多少由我们来决定。”面对这样诱人的条件,林坤却坚定地拒绝了,“风投看重的是投资回报,但我看重的是品牌的发展和团队的强大,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独立品牌,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要自己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