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气贴脊背”练习入门
武氏太极拳是太极拳是在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武氏家乃官绅之家,不以拳术为业,极少授徒,而重自娱自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式太极拳“气贴脊背”练习入门。欢迎阅读!
武式太极拳“气贴脊背”练习入门
编者按:“气贴脊背”,据说是佛道两界追求的至高境界,秘而不宣,致使该绝技不甚流传。自从武禹襄创立了武式太极拳,才将这个顶级的功夫流传出来,造福武林。
“气贴脊背”训练,各派练法各异,然武派练法更加切实可行,以身法带动内动,意识之引导外动,就可以练出这门顶尖功夫。其练法,实属武派之精华。
武式太极拳身法主要有: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等,共十三条。“气贴背身法”,是武式太极拳的另外一种重要特色,外界了解不多,比较神秘。它是武式太极十三条身法之外的另外一种身法。
这里搜集了郝少如先辈以前在讲课的时候的一些学员的笔记,有关于“气贴背身法”的描述,有删节并整理,供参考。
笔者无意间得到该秘籍,苦练不已,甚以为妙!不敢私藏,特毫无保留,原文发布,并作了简单注释,以飨好友。
练习太极拳不能不讲究身法,武式太极拳身法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等,共十三条。初学者可以先练前八法: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顶、吊裆、气沉丹田、护肫等等。身法即常讲的所谓“内形”,“内形”要与“外形”拳架统一,要求做到将精、气、神寓于拳架之中,还要做到有知觉,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意境。
身法就是对各个动作的组织活动的总称,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也是组织的一种方法。各种身法各有一定的用处,目的是节节贯穿,不顶不丢。节节贯串,为的是能通达全身,使全身通气,也是为了劲整。
涵胸要点是左右“两胸”的涵胸。“两胸”是指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部位,亦即肋骨微含包围“两胸”往下沉。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均勿“含心”。
“拔背”是大椎要拔高(编者按:大椎拔高与肌肉松而下沉,自身必然产生一种高大的感觉,这是自己判断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的一种判断办法),两者同时进行,即一个动另一个要相应动,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来帮助涵胸。
“拔背”要互不破坏,与此同时,“后肋”及“扇骨”往下插,以外动引导内气的运动,达到外形运动与内气运行的统一,这叫做“气贴背”。
人的背后的“机关”(编者按:或称生理组织)很多,不可忽视。松肩垂肘要求两处关节松脱开来,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后才能将内气布于“两膊”,开于手指。因为放松才能贯气,气贯于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边(编者按:丹田内气上提,沿双臂内侧运行到手指),这样是为了有劲、有敏感性。
还有“腰”(编者按:“腰”指人身上的两肾区域。)和“尾骨”随时要居中,居中是居八个头的中间(编者按:一旦站立,即意识到身前身后各有一尺的放长,当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置身是在十字中心,同样再加上一个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则在八个头的中心,这是八面支撑的起源)。
无论手如何分合,“腰”“尾”总是居于势法的中央,其次是居他我双方四只手的中央,也就是“腰”和“尾”要紧跟手法步法,不可落后靠边缘,因为四肢的后盾是“腰”“尾”,如若“腰”“尾”没有竖好(编者按:这里指尾骨下插的意思),节节贯串不能到手。手用不上是因为失去了支撑(编者按:这里指失去了八面支撑的意思)。因此不单要求手活步活,还要求“腰”“尾”更加活,从而达到上下相随一致性的目的,达到发劲如放箭的地步。
再说“形于手指”,首先要将掌根坐好,不能手掌“倒伏”(编者按:这里指手腕软下来后,导致没有立掌),必须将掌根之意超过掌前,这样形和意在一根线贯串,推手可以得劲。不然便是好像折断了自己的“矛头”那样(编者按:这里指内气没有灌于手指,导致手腕软而无力),没有用处。
如何理解“气贴背”?任何动作,包括蓄而后发,背上都不能丝毫使劲,如使劲背部僵硬了气便下不去,气下不去,劲便沉不下,所以做任何动作,特别是发劲一刹那,务必背肌要放松,用意将“两背”下插“两肋”下达“腰”,背呈鼓面(有含胸相衬)而不是穹背,没有背包袱弊病,使劲能下沉集中,这是劲整的第一条件。
(编者按:武派太极拳讲求气敛脊骨,因此,背部不能丝毫用劲,要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将内气沿背部下沉,即劲的下沉,即此道理。做到这一步,才能将这些内气再聚于丹田,然后布于全身,形成内气鼓荡。正因为如此道理,“气贴背”训练非常重要。强调“气贴背”是武式太极拳的特色,它是八法或十三身法之外的两外一种身法,不可等闲视之。)
编后语:这是“气贴背身法”训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字描述,也是武术界能够唯一见到的从郝家传出的“气贴脊背”训练法则的文字描述。当时郝少如前辈针对学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讲解。很显然一些描述很难理解,需要口授心传,并要求对学员捏架子中传授。学着要从武派的整个理论体系去探讨。本人在这里做的一些简单注解,请同门指正。
武式太极拳基本要领
一、手型: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手型分为掌、拳、勾三种。
1.掌:武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食指领劲,用意不用力。掌形成瓦棱状。
2.拳:武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拳握的不宜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武式太极拳的勾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二、步型: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步型分为开立步、弓步、虚实步、侧弓步、仆步、独立步、跟步、实转步、扣步九种。
1.开立步:武式太极拳开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武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武式太极拳虚实步的基本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武式太极拳侧弓步的基本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外侧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脚尖向外撇,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两脚成丁八字,前腿弓,后腿蹬,成侧弓步。
5.仆步武式太极拳仆步的基本要求是:以左仆为例: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
6.独立步武式太极拳独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7.跟步武式太极拳跟步也称随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不管是进步还是要撤步,另一条腿或是向前跟或是向回撤,使两腿统一如一条腿,转换灵活。拳论云:“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和“进退须换得灵”。
8.实转步武式太极拳的实转子步是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身体旋转时,必须以实脚跟为轴,虚脚掌辅助转动。
9.扣步武式太极拳的扣步也称掼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以历扣步为例:左脚站稳,历脚横扣手左脚尖前,距离一脚远,扣步是武式太极拳在技击中的主要步形,可左右练习。
三、躯干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2.肩对肩臂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它是指练拳的时候,肩关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也不可前扣或后张。肘要下坠,自然弯曲,不可僵直,结合沉肩做到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使手臂仍有圆转松活之意。
3.胸对胸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练拳时胸不可前挺,要明显内收,而且松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松拔长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含胸则能拔背,达到体态中正自然。
4.臀武式太极拳对臀部的基本要求是:臀部要收敛。不可突出或者左右摇摆,,腰脊意向下,脊尾骨向上翻,小腹松舒自然,使尾闾保持正中。
5.腰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是为了气沉丹田和转动灵活;“沉”是为了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直”能使q节节松舒,有上下拔长之感,使转动时能够保持中正安舒,同时腰脊椎骨有后撑之意。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是练拳的关键要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