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读中华忠孝故事有感

2016-11-02

忠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那关于忠孝故事的读后感都有哪些?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学生读中华忠孝故事有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学生读中华忠孝故事有感篇一

岳飞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据传,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四个字“尽忠报国”,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且喜欢看《左氏春秋》、《孙子兵法》。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北宋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勇聚士,岳飞应募,但不久即因父亲岳和病故,回到家乡汤阴县。

1126年冬,岳飞在相州城第三次投军,归刘浩军中。刘浩命岳飞招安吉倩,岳飞不负众望,招降吉倩及其部属三百八十人。岳飞因此补承信郎一职。

母病,“尝药进饵”,亲自侍奉;母亡,赤脚扶棺近千里。岳飞认为:“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在家里尚且不能孝顺父母,又岂能忠君报国?)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学生读中华忠孝故事有感篇二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共140多万字,一至九本,这套书是从浩如烟海的国学中撷取经典《孝经》、《忠经》、《道德真经》、《论语》、《大小戴礼记》、《女孝经》、《女四书》、《增广贤文》、《格言联璧》、《三字经》、《弟子规》、劝善良言、警世格言、古代帝规、家训和古贤忠孝道德典范故事及一些古今中外名家忠孝论说,在此基础上,编著了《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其内容分为《忠孝立人》、《通天大道》、《为人之德》、《仁德论语》、《良范警策》、《女范古鉴》、《劝善良言》、《德铸辉煌(上下集)》。

全书主题是: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人之道莫过于忠。千经万典,忠孝为先。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忠孝做人之根,百善之首。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

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仁德治理,政通人和。

国家兴旺在家庭,家庭兴旺在母亲。百善孝为先,百德忠为基。

大孝终身慕父母,子孝父心宽。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

诗书立业,孝悌做人,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忠孝还生忠孝子,奸逆还生奸逆儿。

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作善降之百祥,作恶降之百殃。善为至宝深深用,心作良田世世耕。

播种善因,收获善果,造福子孙。忠孝铸就人生辉煌。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有其国者有其学。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开。君子生于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无处不在。含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五千年智慧,浩瀚精深!中华儿女,引以为傲!让国学之璀璨重现,是中华之幸,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幸!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和为贵的民族,我们的老祖先认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是和谐的,包括与自身、家庭、社会、自然、哲学等诸多方面的和谐,这样的和谐思想包含在各类经典作品里。我们通过对这些作品,对于一个和谐生命的塑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走近古人,感受智慧,涵泳经典,进德修业。

人们常说,要亡一个国家,先亡其学,先让你的人民不知道有其民族文化。我们中国已有此危机,说到过节,除了春节、国庆,有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情人节、圣诞节甚至万圣节,却不曾注意中国传统的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来历......

全盘否定国粹文化,一味崇洋媚外,这二者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吸取国学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洋为中用。今人多谓不知“国学”,尚有一部分人丢弃祖先文化,一味崇洋媚外,到国外一些国家学习文化,殊不知,那里的学者、专家正在学习研究中国的老子、孔子等先贤论说,并告诫他们:你们中国祖先文化影响到全世界,我们都在认真研读,你们却丢弃祖宗文化不学,来到这里学习。这真是仓老鼠向飞鸟借粮,守着堆积如山的食粮不吃,却去寻觅飞鸟口中之粮。丢弃传统的忠孝美德,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为官不忠,贪赃枉法,害国害民;商道奸诈,为人不仁;民风不纯,社会腐败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忠孝道德沦丧的表现。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国学文化,将会带来灾难;一个家庭不重视忠孝道德文化,将是家庭的悲哀;一个人不重视修身养德,将会祸国殃民,将会走向犯罪道路。

《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全书以忠孝道德角度,劝说人们,克己修身养性,弘扬传统美德,做好事,做善事,做好人,实现人生价值,走向人生辉煌,光宗耀祖,造福子孙。如若言行不轨,为官贪赃枉法,做民违法犯罪,危害社会,坑害人民,那就有辱你的祖宗,让子孙后代为你而羞,在世人面前抬不起头,你的父母痛不欲生,老无所依。最终落个不忠不孝罪名,遗臭后世。

中华儿女孝亲敬老,忠于祖国,代代相传,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道德优秀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基本文化,深深地浸染于中国人民的心灵,并积淀和内化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永恒的人文精神。

学生读中华忠孝故事有感篇三

近日,在党支部深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下,我阅读了《中华忠孝道德教育读本》之一的《忠孝立人》篇,被书中辑录的《忠经》和《孝经》的四十七个忠孝古典故事所深深感染,特别是对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领悟。

孝道,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孝经》中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而大家更为熟知的,便是“百善孝为先”这五个大字。常存仁孝之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故孝居百行之先,孝道是道德的首要核心。我国著名的国学应用学家翟鸿燊教授曾经说过:“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道不仅仅是在家对父母的敬养之孝、不辱之孝,也是对国家的奉献之孝、报国之孝。穷则善修其身,富则济达天下。忠孝做人,业有所成,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光宗耀祖,扬名显亲,是对父母的孝之至也。

自古以来,以孝道感天动地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不禁令我想起了董永。相传董永是东汉时期的千乘人,年幼时丧母,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安陆。后来董永的父亲亡故,董永为换取丧葬费用,卖身至一富人家为奴。一日,董永在槐荫之地偶遇一个女子,其自言无家可归,二人遂结为夫妇。女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在回家途中,又行至槐荫,女子告知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下凡助董永还债。言毕即凌空而去。后来,槐荫便改名为孝感,以纪念董永卖身葬父之孝,董永也成了从古至今人们所称道的大孝子,孝感这地方也因为董永的孝之所为而闻名遐迩。

再来看看我们党的好干部陈毅元帅,他也是一位大大的孝子。在“忠孝两难全”的情况下,身为人民公仆的他始终感到心中的愧疚。一九六二年陈毅出访,在途径成都时探望病重的父亲,他亲手给母亲洗尿布。母亲面有难色,但是陈毅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洗上十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有如此孝心的人,也一定是为人民服务的楷模,负责任的好干部。

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他、爱国家呢!《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生我养我,给予我们一切。他们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无私伟大的爱,伴着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无微不至、任劳任怨的照顾,托起我们的光明未来。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人又怎么能不孝呢!

从本质上看,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和赡养老人,能够让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和深远的社会意义。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可以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之风,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从而极大地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

《弟子规》有云:“首孝悌,次谨信。”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基础,完善自身,践行传统美德。特别是作为百善之首的孝道,我们更是要继续发扬光大,让孝之江河源远流长,愈久弥香。

学生读中华忠孝故事有感相关文章:

1.中华忠孝故事

2.中华孝道故事读后感

3.中华智慧故事读后感

4.中华智慧故事读后感

5.智慧故事读后感

6.看2015年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4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