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易经风水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易经》是我国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它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吕氏春秋》评价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何谓易?关于“易”的解释很多,说法之一是“上日下月为易”,即易是古人在对宇宙中日、月等天体运行规律观察后概括归纳出来的。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提到“生生之谓易”,他认为易经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生生,生是天地的功能,是先天的,生生是后天的,指人类应体察先天之“生”,使宇宙创造生命的精神继续不断,生生不息。笔者认为,以上“易”的解释与地理学“人地关系”这一研究内容和高中地理课程“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的提法是一致的。
《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中医、风水、数术、兵法等诸多的中华文明即脱胎于此。风水又称地相,古称堪舆术,风水研究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关系,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近年来,以易经风水知识为主要元素的悬疑小说很流行,高中生对此亦很感兴趣。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尝试着寻找易经风水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交叉点、渗透点,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以帮助学生有趣、轻松、高效地完成高中地理学习,同时从易经风水角度入手也为学生理解地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并增加其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一、“冬至—阳生”
在“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课学习中,不同节气地球位于公转轨道面的位置、该日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状况及其年变化是学习的重点和学生理解的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先给出冬至节气的由来:夏至、冬至等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然后简单介绍《易经》八卦的两个基本符号“—”“--”,其中“—”为阳爻,性刚属阳,“--”为阴爻,性柔属阴,并给出《易经》中八卦符号和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见下表),以说明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是节气循环的开始,因此称为“冬至—阳生”。最后给出古人对冬至的提法: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以此概括冬至日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状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该重点内容。
表(略)农历二十四节气、农历月份与八卦对照
二、“气”、天气与“生气”
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学习时,锋面、低压带和西风带控制下多雨等处,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理解、难记忆。笔者选取了《葬书》中的一段文字作为导入:“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借助“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的提法,在黑板上画出冷暖气团相遇的图示,用“升而为云,降而为雨”随之画出形成锋面、暖气团沿锋面抬升进而凝云致雨的图示。通过强调“升而为云,降而为雨”,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与天气的关系,并用“不管是大气的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如果气流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气温降低,更易出现阴雨天气”来归纳低压带和西风带控制下多雨的原因,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教学中,笔者再次选用了这段文字,并且在文字最后增加“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的描述。借助该段文字,帮助学生从整体性的视角来理解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联系,教学效果较好。
三、“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学习时,河流曲流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和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笔者将《晋书·郭璞传》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本重难点内容的探究素材:“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通过让学生简单解释古文的含义提高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最初去水百步,其后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郭璞为何这般能掐会算?”设计这样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贯穿本知识学习始终,使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课、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尽可能自己去解决疑问,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四、“山南水北谓之阳”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内容学习时,笔者用“山南水北谓之阳”作举例,帮助学生从日照角度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国处在北半球,全年而言正午时太阳更多的是从南往北照射,因此山的南面获得更多日照为阳坡,山北为阴,而河道下凹因此河道的北岸获得更多日照为阳,水南为阴,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笔者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启发,多角度理解“山南水北谓之阳”。“从城市建筑方位的选择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也是正确的:人们一般把城市建筑的方位选择在阳面,即山坡的南面和河流的北面。山的南面好理解,为何人们会把城市建筑的方位选择在水的北面呢?你可以从地转偏向力角度予以合理解释吗?”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回忆,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在北半球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右岸(南岸)更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而左岸(北岸)流水的堆积作用更强,因此较为平缓的北岸更适合人类作为城市建筑的选择之地。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国传统易经风水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乐于、更易于接受相关的地理信息。选择合适的易经风水内容用于导入、探究等课堂教学环节,有助于教师在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促使其更积极主动地调用日常经验和已有知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牢固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