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亲自授课,讲解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内涵及其实质。《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就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以及其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讲话精神编写的。学好社会主义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曲折发展历程
作为一种思潮,社会主义自产生以来已经走过近五百年的历史。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运动到制度,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不断演进,取得了丰硕成果。
(1)社会主义的空想阶段。1516年莫尔写的《乌托邦》是一本文学游记,它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起点。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并且亲身力行,筹钱捐物搞实验,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使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达到顶峰,丰富了社会主义学说。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重要标志,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然而,科学理论体系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工业革命和1825年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弊病的物质经济根源,从而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奠定了社会经济条件。其次,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而出现,使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无产阶级才真正是变革社会的依靠力量,从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社会阶级基础。第三,空想社会主义和两大学说的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
(3)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向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帝国主义时代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为依据,创造性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新理论,科学地解决了这一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4)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不仅面临着巩固政权的任务,而且还面临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而这一切又毫无经验和先例可资借鉴。这些特殊的因素,决定了列宁、斯大林在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时,不得不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5)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继社会主义苏联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二战结束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形势下,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6)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化。二战结束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国家,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大都照搬了苏联模式。到了和平建设时期,苏联模式的弊端日渐暴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的体制障碍。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东欧国家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几度调整、几番兴起改革浪潮。由于这种调整和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的交互作用下,导致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苏东剧变后,各国党在审视苏联模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建设适合本国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对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模式”给予高度肯定。
“中国模式”是中国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具体体制,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的习惯称呼。“中国模式”不仅使经济落后的中国摆脱了贫困、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出了贡献,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多样性、创新性提供了范例。
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经验与启示
曲折漫长的五百年社会主义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第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
160多年前,“两个必然”宣告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160多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新的更大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又走了不少弯路,优势尚未以强势呈现,这往往使人们产生对“两个必然”的怀疑。如果我们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不免会对“两个必然”的前景产生困惑和忧虑。因而有必要说明,“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一个渐进过程。“两个必然”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命运的必然的历史趋势问题,“两个决不会”思想揭示了“两个必然”的过程及其长期性和复杂性。显然,“两个决不会”不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而是对“两个必然”从过程视域进行的补充和完善,由“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升华。它告诉我们三句话: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会有一定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努力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首先,革命是这样。列宁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毛泽东通过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认识到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其次,在夺取政权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点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执政的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但不能教条式搬用马克思、恩格斯个别论述;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一国模式。在选择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犯了一个最严重的错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是教条式搬用马克思的个别论述,严重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忽视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果造成灾难性的结局。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照搬照抄就会出大问题。
第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条件特殊而复杂。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富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为了救国救民,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力量,先后进行过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但都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和途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处在苦闷和彷徨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全新方向。走俄国人的路,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必然结论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使国家更快发展起来,却是一个崭新课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指明了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和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从长期探索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两句话: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虽然中国目前确实面临很多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但需要客观看待这些问题和挑战的成因及解决的前景。党的十八大是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以十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对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自信的深刻表述,集中反映了全党和整个国家的日益成熟与自觉。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过程,也正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