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验方指南

2017-02-22

脾胃虚寒验方指南的介绍,一定能对你的生活带来帮助!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你讲解下脾胃虚寒验方指南都有哪些吧!

脾胃虚寒验方指南

1、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温里剂-温中祛寒) 出自《伤寒论》

厚朴12克(炙,去皮) 生姜9克(切) 半夏6克(洗) 甘草6克(炙) 人参3克

原方: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斤(洗) 甘草3两(炙) 人参1两

治: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脾满便难,脾实虚也;今腹满而不便难,脾虚病也。主虚寒。亦用之治“发汗后腹满者”[1]。

2、附子粳米汤(温里剂-温中祛寒) 出自《伤寒论》

制附子15克,半夏、甘草各10克,大枣10枚,粳米15克

原方:附子一枚,半夏半斤,甘草2两,大枣10枚,粳米半斤。

治:腹中切痛,寒也,腹中雷鸣,气也。

3、小建中汤(温里剂-温中祛寒)出自《伤寒论》

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

治: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4、理中汤(温里剂-温中祛寒)出自《伤寒论》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治:本方功效类同小建中汤。方原出自《伤寒论》,同名类方又有29首。主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5、理中丸(温里剂-温中祛寒)出自《伤寒论》

人参(15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甘草(15克) {原方丸剂各用90克}

【异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治:本方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6、厚朴温中汤(温里剂-温中祛寒)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肺之脾胃虚方》

方1:厚朴(姜制) 陈皮去白,各一两(各9g) 甘草炙 茯苓去皮 草豆蔻仁 木香各五钱(各5g)干姜七分(2g)

方2:厚朴、陈皮各30g 甘草炙 茯苓去皮 草豆蔻仁 木香各15g 干姜2g生姜3片(本方为研末为散,如作汤剂则用方1剂量)

治:脾胃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

【方解】本方证因脾胃伤于寒湿所致。寒性凝滞,湿性粘腻,易阻气机,若寒湿着而不行,困于脾胃,则致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遂成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等症。寒不温不去,湿不燥不除,气不行不畅,故当行其气、温其中、祛其寒、燥其湿。方中厚朴辛苦温燥;行气消胀,燥湿除满为君药。草豆蔻辛温芳香,温中散寒,燥湿运脾为臣药。陈皮、木香行气宽中,助厚朴消胀除满;干姜、生姜温脾暖胃,助草豆蔻散寒止痛;茯苓渗湿健脾,均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功兼佐使。诸药合用,共成行气除满,温中燥湿之功,使寒湿得除,气机调畅,脾胃复健,则痛胀自解。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胃寒湿气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本方重点在于温中,对于客寒犯胃致脘痛呕吐者,亦可用之。

2楼

2.加减变化 若痛甚者,可加肉桂、良姜以温中散寒止痛;兼身重肢肿者,可加大腹皮以下气利水消肿。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妇女白带等属寒湿气滞者。

7、四逆汤 出自《伤寒论》(温里剂-温中祛寒)

炙甘草(君,二两,约6克) 干姜(臣,一两半,约9克)附子(使,一枚,生用,破八片,约12克)

治:病危。本方乃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方。主治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本方具有抗休克、强心、升血压之作用,用治危症病人之少阴大寒者,少阴者,肾脉也。《南雅堂医案》云:少阴为病,内寒外热,腹痛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恶寒不渴,拟用四逆汤主治。附子1枚(生用)、干姜1钱5分、炙甘草3钱。《伤寒论汇要分析》:苏某妻,30余岁。月经期间不慎冲水,夜间或发寒战,继即沉沉而睡,人事不省,脉微细欲绝,手足厥逆。此乃阴寒太盛,阳气大衰,气血凝滞之故,拟大剂四逆汤:炮附子25g,北干姜12g,炙甘草12g,水煎,分4次温服,每半小时灌服1次,此为重药缓服办法,如1剂顿服,恐有“脉暴击”之变。服全剂未完,四肢转温,脉回,清醒如初。此大剂量使用者,须辨证施治。

心肌梗塞治用

《伤寒论汤证论治》云:赵某某,男,58岁,农民。胸闷气短年余,服冠心苏合丸可缓解。突然心痛难忍,心神不安,冷汗出,四肢冰冷,神昏欲睡,面色赤,唇紫甲青,四肢逆冷,冷汗不止,下利,臭味不浓,舌质淡,脉微欲绝。西医诊为急性心肌梗塞伴休克,中医诊为少阴病,当即针人中、内关,神渐有爽。急以回阳救逆:制附子18g,干姜10g,炙甘草25g,肉桂3g,急煎,冷服。良久,四肢渐温,冷汗消,面色已复常态,口语已利,脉复渐有神。《天津医药通讯》(1972;11:1):在治疗的10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23例并发休克,经治无一例死亡。其中亡阳型用四逆汤治疗。认为本方有升压、强心作用,如与生脉散等合用,可解决较长时间用升压药以后停药血压下降的问题。

高血压治用

《广西中医药》(1980;1:30):刘某,女,55岁,高血压病十余年,服滋潜清降药反剧。精神萎靡,步态蹒跚,面赤颧红,彻夜难寐,口干不渴,身着棉衣,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血压20.0/14.7kPa。证属阴盛格阳。拟四逆汤加味:熟附子9g,干姜6g,炙甘草6g,党参12g,龙骨12g。一剂后手足转温,仍心烦难寐。上方加黄连3g,服3剂,诸症悉除,渐能入睡,血压18.7/12.0kPa。

8、参附汤(温里剂-温中祛寒)出自《世医得效方》卷六

方:人参12克 炮附子9克

另方:人参附子(炮,去皮、脐) 青黛各15克

主治:病危。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粘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现用于心力衰竭见有上述症状者。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本方救治。但一见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调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9、大建中汤(温里剂-温中祛寒)出自《金匮要略》

川椒(6克 ) 干姜(12克) 人参(6克)

治:此方温中补虚,降逆止痛。症见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者用之。

10、附子汤(温里剂-温经散寒)出自《金匮要略》

方:炮附子(12g) 茯苓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白术四两(12g) 芍药三两(9g)

主治:温经助阳,祛寒化湿。凡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但因风湿关节肿痛者,不宜用本方。

注明:附子汤与真武汤组成药物仅一味之差,均主治肾阳虚衰兼水湿泛溢之证。不同之处:附子汤重用附、术,并伍以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真武汤附、术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