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卫生服务高级职称论文期刊范文

2017-06-05

卫生服务使社区卫生人员与广大居民建立起新型医患关系,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福建卫生服务高级职称论文期刊范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福建卫生服务高级职称论文期刊范文篇一

家庭医生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新探索

摘要: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是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深化和发展。防治一体化服务是家庭医生制服务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保证。家庭医生工作室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载体,打破了传统诊室的工作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 “社会-心理-生理”的综合健康服务。通过工作室这一服务载体的实践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重塑和优化了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

关键词:基本医疗卫生;家庭医生;工作室;上海长宁

中图分类号:R197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试图以政府直接供给的形式满足公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公益性的提高是否会牺牲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一直是各种医改政策争论的焦点之一。而效率的改进则是以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可计量和可考核程度为前提,如果不能对服务提供者团队成员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甄别和考核,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作为全国较早的新医改试点地区,上海市长宁区一直试图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进行完善,特别是引入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之后应如何细化之以提高团队成员的激励水平是制度创新的关键点。新的制度必须有新的服务模式与之相适应,服务模式也决定了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的方向。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是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深化和发展。2011年4月,上海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在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周家桥卫生中心”)成立。通过工作室这一服务载体的实践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显然重塑和优化了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本文将对“家庭医生工作室”这一新兴服务模式的制度含义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05年起,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引领的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抓住了卫生体制改革中“公益性问题”这一症结,并围绕着社区卫生公益性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国家新医改找到了重要突破口。2006年,国务院召开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方向、基本原则和执行框架。2010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先后提出“家庭医生”服务的概念。2011年国发〔2011〕23号文《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从全科医生制度顶层设计上描绘了全科医生制度的蓝图。

2005年底,作为上海市首批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长宁区,率先创新推广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并推行家庭签约制服务,但当时的服务基础、人才队伍、政策环境尚不能完全支持签约制服务;上海徐汇、闵行、青浦、金山等区也从2007年起开始从不同角度探索“责任制医生”的健康管理模式;2008年,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区内试点居委责任制医生健康管理模式探索;2009年,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纳入区卫生局重点工作,并制定《长宁区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试点探索;2010年8月10日,在“城市与健康国际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首次提出上海将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11年,上海配合国家新医改方案,试点推进五项重点工作,试点家庭医生制就是其中一项,全市有10个区县参与试点工作。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社区卫生机构之一,早在2008年下半年,在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基础上,开始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工作模式试点,并于2009年6月在中心全面试点。目前,中心家庭医生18名,分别承担19个居委会的家庭医生制服务。2011年4月,成立全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陈华工作室”。

在上海尤其是长宁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内涵深化的方向和共识,国家对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正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探索热火朝天地进行时,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提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概念,并迅速得到了政府、舆论的响应,业内的关注以及居民的认同。那么,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成立究竟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模式还是一种暂时性的炒作手段?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及家庭医生工作室成立的背景上进行分析。

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需要服务载体来适应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社区卫生发展和全科理念深入实践的产物。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内起步较晚,大体经历了以功能转型为主的框架建设期、以公益性改革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期、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主的内涵发展期等三个时期,而在三个不同时期,卫生服务的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框架建设期期,地段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及企业医院等逐步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逐渐成立了“三科一室”的工作模式,即医疗康复科、预防保健科、后勤保障科及办公室。然而,这仅仅是功能定位的调整,这些医疗机构的主要服务载体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内科、外科等专科。

(一)在体制机制改革期,社区卫生逐渐引入全科理念,提出“六位一体”的服务理念

然而在当时,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全科医生,只能通过组建全科服务团队,即由若干经过短期全科岗位培训后的专科医生和若干名公共卫生人员、社区护士组成全科服务团队,通过知识的整合及专业的互补来达到服务的整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来的专科医生转为全科医生后,而客观上却没有真正涵义上的全科医生的矛盾。全科服务团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诊室等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随着社区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不断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中,社区卫生服务人群的不断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不断拓展,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全科服务团队“医”“防”分家、专业化分工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六位”难以真正“一体”。“防”“治”分工也局限了全科团队服务效率与服务效果的发挥,全科医生往往除了家庭病床、出诊等医疗服务外,较少参与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例如,管理慢性病患者的是社区的预防保健人员,给慢性病患者诊疗开药的是社区全科医生,即浪费了人力资源,又降低了服务效率。这也促使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逐步进入内涵发展期。据此,周家桥卫生中心率先试点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管理,明确一个家庭医生负责1个居委,2500~3500服务人口,从而促进全科医生下沉社区,探索居委责任制医生(家庭医生雏形)工作模式,家庭医生承担责任居委所在的慢性病患者、离休干部、早期归侨、独居老人、残疾人等重点管理对象的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并参与居委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落实防治结合的一体化管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福建卫生服务高级职称论文期刊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