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
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赋予了幼儿艺术与生命精神的完美融合,更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幼儿艺术教育是当下社会幼儿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一: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摘 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指出,儿童及其同伴形成的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不同。因为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儿童可以有大量的机会来检验自己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观点和看法,协商和讨论同伴提出的各种想法,决定认同或排斥某个看法。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幼儿 ; 交往 ; 问题
一、 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没有伙伴没有朋友整天被关在商品房里的孩子对其之后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那么同伴交往又有那些重要性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1、现状分析
一个整天一个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与他人对话,不用思考,自己一个人玩,而与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则不同,他需要对话比如:两人同样在玩玩具,他们可能会交换玩具,那么他就要想办法进行交换,借我玩一下或我们交换玩好吗?如果遇到拒绝,他还会想出其他办法,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两人同样玩玩具,他们会边玩边聊“我是什么”,会手舞足蹈,充分发挥想象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幼儿也会两人商量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商量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什么规则,这些幼儿都需要表达,当然两人交往过程中幼儿会出现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长怕幼儿吵架不让幼儿玩,其实吵架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一些幼儿在吵架中口齿变的伶俐,用语丰富,不过幼儿前一分钟“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好朋友。又会玩的很开心。在这里幼儿不得不去认识、理解他人的愿望。
2、情感与观念
幼儿必须学会处理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幼儿同伴交往中,会模仿他人的语言。幼儿在同伴游戏中练习语言表达机会多,在游戏中很轻松很愉快的学习了;在幼儿园,教师创设角色区让幼儿学习是很好的,当然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需要家长朋友的正确引导,还要教幼儿一些交往技巧,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
1、幼儿之间的交往有着成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
幼儿在角色区“小超市”的表现,他们可以象社会上的人一样,自由表现,说错了不会被骂,可以自己定价位,收银员等超市人员还可以通过招聘等方法选取。这样,孩子们可能会在一片笑声中而过。
2、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他们会把自己最好的表现出来,他说的话做的游戏也会被他人所采纳接受,幼儿的自信心会得到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又会引起更强的交往主动性。如:一次小朋友在休息时间把我教的儿歌《小老鼠》变成了拍手歌,看到我肯定的眼神,她们玩得更起劲并希望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
(三)、幼儿同伴交往有利幼儿身心健康
1、伙伴交往的表现
伙伴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伴间相互交往,他们会相互学习,学习他人的知识、经验得到互利,会懂得等待分享和谦让,还会使幼儿身心愉快,当一个幼儿遇到困难、心情不好时,如果与同伴一起玩,马上就会眉开眼笑。
2、同伴交往的作用
幼儿在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使他们发现与体验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有利于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又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形成和发展了幼儿的同情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习了自我控制谦让。
幼儿同伴的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容易发脾气,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与同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获得社交技能, 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品德优良,人格健康的人。
二 、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普遍问题
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在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情绪变化过快或过于激烈。
2、心理特征
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他,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玩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特殊现象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和孤僻、不合群等不良行为的存在外,还存在一种更为严重的问题,即:有些幼儿有明显的侵犯他人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外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这些行为如不及时矫正,会逐渐使幼儿形成骄横无理、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家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家庭因素的影响
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的影响特别重要。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而父母对幼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已成普遍问题。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从而也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当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因怕自己孩子吃亏,也会立即去干涉,甚至不让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父母的过分保护,限制和剥夺了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现象。对孩子溺爱的父母易对子女迁就,使孩子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这会导致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随心所欲,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粗暴和过于严厉,父母亲的粗暴对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由于模仿与学习,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其他的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他们的同伴交往。独生子女生活在以父母为伙伴的家庭环境之中,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父母之间,父母与他人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为他们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能和行为提供了重要源泉。如果没有人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往,容易使独生子女产生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的想法,表现出极强的利己性和以自己为中心。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态度与方式也极易成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模型。
在家庭结构中,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孩子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于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而产生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较正规地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幼儿从家庭走进集体环境,会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也导致了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者惩罚幼儿,这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压力,进而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等交往特征。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教师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人的呆板的角色等级地位,即老师就是老师,任务是教学,学生在学校,任务当然是学习。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是否乐于与人交往仅仅是幼儿个性的特征所致,从而不重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在今天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即便人们重视儿童的人际交往,也只是重视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因为师生交往便于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仍旧忽视具有生活气息的同伴交往。在这一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包括协作精神、尊重别人权利、理解社会规范、服从他人、同情他人、牺牲精神、正义感、坚韧性和服务精神等)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理解,真正学到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之。
三、可采取的教育措施及对策
交往是孩子的天性,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发展起来的,交往也是孩子的需要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意看到孩子没有玩伴,更不愿意孩子孤独。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幼儿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强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正在逐渐失去交往的机会,在生活中出现孤独或孤立化倾向。因此,成人要为促进幼儿的交往创造条件。
(一)、社区创设物质条件,社区多设立一些公园、草坪、儿童游乐场所,使孩子有地方交往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幼儿交往的地点越来越少,社区在考虑环境设施时,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尽可能多设立一些公园、草坪、儿童游乐场所,使孩子有地方和别人玩,在交往中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 家长做好榜样作用,多带孩子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家长的言行、教育模式、人际交往方式习惯、与子女交往的次数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父母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良好的社交影响,平时注意以自己真诚热情的待人接物态度感染幼儿,并利用带孩子拜访亲友、到邻居家窜门等机会,让孩子能有机会参加到自己的社交活动中去,并从成人之间的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影响。鼓励幼儿与各类伙伴交往,了解孩子的交友经验与感受,引导孩子分析交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水平。
(三)、学校要保证和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同时要对幼儿的交往行为进行积极的指导,培养幼儿正确的交往行为,使幼儿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往环境
幼儿园是同伴交往最集中的地方,幼儿园就要在创设条件鼓励幼儿交往的同时,对幼儿的交往行为进行指导,可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关分享、协商、谦让等方面的游戏。教给幼儿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初步的交往技能;比如:在一次的户外活动中孩子们突然发现了一只蜗牛,多多激动地和我说了这件事希望得到更多相关内容,引来许多小朋友的观看,借此机会我请孩子们互相讨论、交谈,借用了一些户外活动的时间作为随机教育请孩子们一起讨论(他们讨论了:蜗牛的出现,饮食,繁殖等),我做及时指导。并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技能,在幼儿运用已掌握的交往技能在于同伴交往的实践中取得成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分析成功的原因,利用正强化巩固幼儿的行为;对于攻击性行为进行移情训练,有目的地设置教育情景,灵活地加以引导,使幼儿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想他人的兴趣与需要,克制自己并作出适当的反应,逐步矫正攻击性行为。
(四)、加强家园共育,提高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作为幼儿教育的前沿,幼儿园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同伴交往重要性的认识,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为幼儿创造和提供交往的氛围,对交往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并给予耐心的辅导和帮助,引导幼儿多参加交往实践活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同伴关系是孩子最广泛、最正常的社会关系,成人应给予尊重、理解和支持。对于不懂如何交往的幼儿,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于同伴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方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勤,《永远的“知心姐姐”对媒体说》,《中国记者》,2004年8期,第19页
[2]卜卫:《儿童的权利》,《少年儿童研究》,1998年4期,第25页、23页
[3]“快乐星球”网站://www.happystar.com.cn/news/view
[4]陆晔,黄艳琳: 《重新认识“儿童”》,《现代传播》,2005年2期,第33页、32页
[5] 邹晓燕, 李英玉 , 黄晓梅:《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06 第7期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范文二: 浅谈儿童美术教育
[内容提要]儿童美术教育对于儿童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美术教育的作用入手,分析了现实社会中传统美术教育出现的问题,并依据教学经验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教师的多种形式授课方式的结合来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 儿童 美术 教育
爱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儿童似乎从小就具备了这种独特的能力,在刚会拿起画笔的时候就会“涂鸦”创作了,美术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一种途径,以前人们总是把绘画单纯作为一种学科和技能来学习,随着英语、作文等科目重要性的提升,很多儿童画画的权利被剥夺了,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普及,人们又开始注意到了美育的功能,美术又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其实儿童时期是智力发展迅速的关键时期,是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得当的美术教学方式会让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儿童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体验到快乐,使儿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乐观的心态,快乐的童年,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
一、美术教育的作用
(一)美术是训练儿童观察力、理解力、思维力、创新力的一种途径。
大家在提到美术这门学科时,总会很自然的想到,要画什么?怎么画?其实在美术中呈现出来的画,并不单纯是靠手画出来的,美术是一种视觉传达艺术,要通过眼睛对物象、社会、生活、的观察,再经过大脑的再加工创造才能创作出作品来,只有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才会意在笔先,画出打动人的作品来,绘画过程中讲究对画面布局的思考,这是一种整体布局能力思维的训练,绘画过程也是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过程,在美术中,用美术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会让儿童有一种设计的思路,你会发现美术设计的人才的思路很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做事有创新是成年以后做事业很重要的一种素质。
(二)美术会使儿童有独特的审美感。
在绘画过程中有很多家长会问:“我的孩子,学了很长时间的美术,怎么判断他已经有进步或者是学的不错呢?是画得像还是在全国比赛中能拿奖为标准呢?其实这都是次要的,都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通过绘画,如果有一天,您的宝宝说:“妈妈,我觉得您不适合这件衣服,适合那件衣服,妈妈,咱们家的墙不适合这种粉色适合这种淡淡的绿色,那么,恭喜您,您的宝宝,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审美能力,孩子开始关注家里的色调搭配,妈妈的服饰搭配,孩子已经具备了审美的水平,达到了美术其中的一个功效,就是美化生活的功效,孩子已经把这种能力转化到生活中,达到了实用性,具有审美是儿童获得美术进步的明显标志,驾驭能力更是孩子成功的开始。
(三)美术使儿童有变通的思维能力,加强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大家一提到美术,就会眼前浮现这样的情景,很多孩子在拿着画笔特别认真的画画,但从美术的宽度与深度来说,美术的课程不只是二维的单纯绘画,美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二维平面,三位立体浮雕是多种材质的表现方式,有人说:还不就是画画吗?美术除了单纯的拿笔画画,还可以训练孩子的变通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怎样训练的呢?因为在美术中即使没有笔也能画画,例如:手指可以画画,胳膊可以画画,用不同的材质拼贴到一起也是一幅非常精美的艺术品,所以美术不止是用笔在画,只要动动脑筋,转换思维,作品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因此,儿童从小具备变通的思维能力,使儿童掌握了一种很重要的素质,那就是灵活的变通性与创造性,那么解决事情的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不解决,从小让儿童有变通的思维能力,那么等长大后解决事情的能力也会增强,语言是沟通的方式,美术也是一种沟通表达的方式,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梦想,让沟通变得更生动有趣。
(四)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儿童参与社会活动。
儿童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由个体的方式融于社会的集体中,美术活动也很好的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画展和拍卖会,以及参加全国或者国际性质的绘画比赛,是个人参与社会的一种方式,是得到社会评价、社会反映的途径。儿童参观画展,也是与他人的交往,结识新的朋友与小伙伴,认识大师的画,了解画作的创作年代与背景,丰富儿童的知识,各种比赛也是需要经历初选和最后评定,经历的过程让儿童更全面的认识到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重要性。美术教育活动为儿童提供了参与社会活动的广泛空间,这种空间更是一种很直观,很有效的社会活动。对儿童由个体人转化成社会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美术教育活动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通过美术可以开发儿童的潜能,培养儿童的各种的能力。通过美术可以对儿童进行的社会化培养,但儿童学习美术的好处绝不仅仅如此!只要教师能够以儿童为本,引导儿童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利用美术活动去推动儿童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定会使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有蓬勃的发展!
二、现实社会中传统美术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
在传统教育的课堂上老师们非常认真的教学生们学画画,例如以苹果为例,为了教好大家画苹果,美术老师特地每人发一个苹果来观察,动机是好的,可是到结果就有问题了,所有的同学画的苹果是又大又红,老师很满意自己的煞费苦心,家长很满意孩子们画的逼真的苹果,只有一个小男孩画的苹果不是圆的,而且,“苹果”上还画了只小虫子,这个小男孩遭到家长的批评,说他画的很丑,我们反思一下谁敢保证苹果必须是圆的?那个小男孩真的错了吗?
(二)偏离教育规律。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5/6岁的时候就给孩子规定了学素描,其实家长都不理解什么是素描,在儿童5、6岁这个富有创作能力最佳的年龄段过早的给孩子带上枷锁,禁锢了儿童的思维。
(三)缺乏儿童情感的培养。
看看谁的画最漂亮?这是老师和家长们在下课时最喜欢的一件事情,每每看到用技法非常娴熟的儿童,家长就大加赞扬,真好啊,真美啊,其实我们应该过多的去发现儿童在作品中呈现的感受以及情绪,在作品里,您如果,更注重儿童的情感,那您肯定能发现您的孩子心智发展是否健康。
三、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师的多种形式授课方式的结合
提到儿童美术教育,就不得不提出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问题,在传统课堂上,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的是机械的模仿及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孔起英在《学前教育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四期“对儿童美术教育中误区的认识”指出:“在具体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以艺术文本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艺术知识物条件的灌输给儿童,忽略了儿童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体验,儿童的学习被控制在范画模仿和被动接受过程中,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冷落。没有自我的表达过程,使儿童很快失去兴趣,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今天很多老师也开始注意教课的方式方法,认识到,现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采用积极的引导策略,激发儿童自主学习的兴趣
(一)教具直观演示,把学生引入情景。
在美术教学中,因为儿童的段偏小,思维方式还处于具象思维能力,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利用直观演示法可以寓教于乐,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设备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收集与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让儿童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荷兰风车”美术教学活动中,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幻灯图片引导儿童欣赏观察,相信荷兰的独特建筑,色彩丰富的郁金香,和白色的风车,画面的直观优美的视觉冲击,会很好地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二)讲述故事,创设想象情境。
儿童爱听故事,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儿童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会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把故事想象的更加丰富与优美,如:在《月光与烛光》这节课中,讲述:人们很早以前,天文知识很匮乏,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变化时,人们就很担心以为是天狗吃了月亮......故事的启发,创设想象情境,及时地、进一步让孩子们了解科普/科学,增加孩子们的知识量,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儿童表现的欲望被很好地激发。
(三)创设问题情境,互动性课堂。
思考是创作的源泉,课堂的互动性,会让儿童的参与性提高大大提升教学的课堂质量,美术课堂不只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互动的配合的过程,例如:让儿童体会人的情绪“喜、怒、哀、乐,如果单纯让儿童做表情,儿童肯定对情绪理解的不够深刻,如果设置一些环节来提问题:喜,是在什么时候会高兴呢?比如你在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你个新玩具,高兴吗?高兴就是喜的情趣,那么你高兴的时候会怎样呢?儿童很容易用肢体语言、表情把喜的情趣表达的淋漓尽致。儿童在问题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就带着问题去想象,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了。
(四)表演型 创造身临其境的体会。
张桂木主编《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本书对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具有独特的视角:它重在美术教育实践层面上的解析,;它关注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它注重发掘执行美术课程标准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智慧,对于老师要有很好的智慧,儿童都有表演和表现的欲望,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在刚开始上课的开端就把儿童带到一个童话般的表演课堂中来,会带动儿童的舞台表现欲望,同时让儿童更深刻的理解了解事物的特征与内涵
(五)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儿童。
美术是儿童最重要的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儿童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湖北宜昌兴山儿童园张梅老师在//www.jsmsjy.com上刊登的《儿童绘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探究》的实践研究中提出了目前儿童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忽视儿童的“心灵感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并且每个儿童的美术表现方式、水平不同,例如“奇怪的城堡”这节综合材料课程,有的孩子用火柴盒和牙膏盒拼组的一个确实挺奇怪的城堡,有的孩子选择积木和螺丝搭配到一起的城堡,在完成城堡后,有的孩子在城堡旁边画的交通工具停靠在城堡旁边,有的孩子画了心中认为最漂亮的公主放到城堡里面,自由创作总是会把孩子的注意力最大程度的聚集起来,在这的孩子都顾不上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创造一个奇迹。
(六)用爱心信心教导儿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适当的正面评价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但现代教育“大拇指教育”到处都是,只要儿童做对一些小事,老师也举大拇指,这样儿童会觉得老师很不诚实,而且对老师的鼓励也会变的很漠然,老师要实际一些,跟据情况来对儿童说正面积极的话语,不一定说:“你真棒”才是夸孩子,让儿童感受到正面鼓舞的信息,就要提升教师的夸人的技巧。
(七)懂得儿童的老师,才会成为孩子们的朋友。
专业老师幼教化,是时代的要求,一个专业素养非常高的老师,即使学历很高,知识很丰富,如果不懂得儿童心理学,也很难成为儿童们的朋友,受到小朋友们的喜欢,只有懂的心理学,喜欢孩子们的老师都会是孩子们心中的“明星”孩子们也会主动的愿意配合老师进行各种活动与课程,老师才能真正的帮助儿童成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让我们携手共同为儿童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把关爱的目光倾注在那浪漫的童话般的创作里,,在那里有孩子们的梦想,在那里是孩子们人生的启航,科学的艺术殿堂,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将使我们的儿童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目录:
[1](英)赫伯·里得著,吕廷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2]孔起英著,《儿童园美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张梅著,《儿童绘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探究》,//www.jsmsjy.com。
[4]朱家雄著,《儿童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5]张桂木主编,《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美术系毕业论文范文
2.论儿童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培养
3.教育类论文
4.学前教育论文:一起感受幼儿美的心灵
5.表演艺术毕业论文范文
6.幼儿美术活动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