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地理在高中的学习中内容很多,你知道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复习吗?下面小编整理了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题;可采取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三、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原因:战乱、自然灾害。
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四、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二章)
一、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城市与城市区位选择:
城市: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的开发、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等。
三、城市形态:城市用地的几何形状。
团块状——多见于地区。
四、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城市功能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分布于和;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分为低级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臵,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臵防护带; 要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和。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
五、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服务级别。
六、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A、表现:
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标志;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
B、差异:时间上——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
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70%以上),发展。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空间上——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等);
②交通问题(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
③住房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②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2016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3.地理必修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4.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提纲
5.复习提纲: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6.高一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7.2016高一必修2地理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