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从历史和传统文化角度解读“中国梦”

2016-11-15

“中国梦”的内容很丰富,因为一个大的民族、大的国家,它的社会理想包括的方向非常多。这里主要谈两点:一个是中华文明的社会理想是整体性的,还有一个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实际上也是“中国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的社会理想是整体性的

以人最高的道德作为核心价值。中华文明的社会理想要追溯到西周时期。西周时期抛弃了上帝和神,而转向道德,提出了新的社会理想。这些东西许多都表达在《尚书》这本历史文献当中,也体现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当中。商代敬神敬得非常厉害,西周把神放在一边开始宣扬道德。在北京保利博物馆收藏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个红圈的道德的“德”字。在这篇铭文里面有六处讲到德,强调要以德统治天下,以德治理社会。在此基础上,慢慢诞生了中国人的社会理想。

西周衰落之后,历史进入东周时代,就是我们说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许多重要的文明理想都诞生在这一时期。西周有一套礼制,到春秋战国的时候礼崩乐坏,这就是道德衰退的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人逐利。在这样的气氛之下,许多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理想,是谓“百家争鸣”。这里面最主要的一个是儒家,儒家强调用礼来整顿社会,用仁义道德来整顿思想。而道家的主张不一样,反对人有过多的贪欲,过多的折腾,无为为好,顺其自然。道家反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最好是相忘于江湖,鼓励人们以清高、超然的态度面对名利、面对社会。所以,儒家、道家从不同的方向都提出理想,两种类型的理想都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性要点。

将人最高的道德作为核心价值的理想具体是什么?具体表述就在《礼记》里面。比如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提倡守信,人人和睦,博爱精神,老有所终,夜不闭户,等等。这些社会理想可以说非常具体,也非常有特色。

大同。“大同”这个概念自从诞生之后,就成为中国人思想、精神当中非常核心的价值观。从孔子到康有为再到孙中山,大同理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终极追求的核心性的梦想,是我们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美好境界。

大同社会是中国人的一个核心性的梦想。以大同社会的重要理论为核心概念,我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形下又有很多理想,这些理想实际上也都是围绕大同的梦想来抒发的。

第一个是离孔子时代最近、继承孔子思想的孟子。“孟子见梁惠王”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非常高兴,说你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给我们带来什么物质利益?孟子马上说,不要谈利,仁义而已。如果像你这样身为国君讲利,大夫也讲利,社会上上下下的人都讲利的话,国家危矣。这段对话也可以视为古人另外一种对社会理想的表述,我们要仁义道德这些东西,并将其放在至高的位置。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的生活平静、怡然自乐的场景,也是一种社会理想。

我们都念过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这句诗喊出了我们的梦想,人人皆知。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是中国人所熟悉和推崇的一种高尚品格。我们就是要提倡这种东西,用这样的思想来建设我们的社会。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骨子里永恒不变的就是大同世界。我们眼下提出的“中国梦”,应该是从19世纪我们进入近代被帝国主义侵略开始诞生的。那个时候也有很多思想流派都在寻找中国的出路,康有为提出“大同”,孙中山喊出“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找到把空想变成科学的道路,就是我们现在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具体的路。所以,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把19世纪以来的中国梦想,沿着科学道路一步一步地实现。

疆域的完整性。神圣领土不可颠覆的完整性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原则、我们的核心价值。《尚书》讲九州悠同、四海会同,也就是讲大同和谐,国家疆域的完整。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里面实际上包含着对于中国人来讲非常重要的理念。陆游看到中国统一的局面丧失之后非常痛心,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观――祖国疆域的统一完整。

中国人讲疆域不容瓜分,这件事情在中国价值观、社会观当中非常牢固,这和一个圣人有关系。我们为什么把大禹看作古代的圣贤,因为他奠定了九州,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完整性。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北京一大群学者成立了一个学会,叫做禹贡学会。学会主旨就是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反对外来入侵者。这让人们看到中国人在不同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

香港回归前,在香港南边的一个岛上,一个普通农家在自己设计的祭祀场地上贴了一张小纸条,上书“北望神州”。没有人逼他写,他这是发自内心的。

中国人的“美丽中国梦”

“美丽中国”也是中国人的梦想,它和“中国梦”之间是贯通的。所以认识“中国梦”的时候,也要考虑生态的问题。

历史上,中国人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

在中华文明史中,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从最早的神灵时代到商代,然后到西周的道德时期,在西周时候对江山赋予道德的品质,诞生了名山大川的概念。最有名的名山是五岳,这些名山都是道德的象征。再进一步发展,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自然界变成了美学的世界,这在中国文化当中是极具特色的。

中国人对名山大川一直保持敬意,这种敬意最早是出于对神的信仰,然后是对道德的信仰,最后变成对美丽江山的信仰。如在今天北京的地坛里面,就可以看到五岳的牌位。

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乱世,统治集团生活荒淫,极端腐败,社会上问题非常多,百姓负担非常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厌倦腐败的社会,向往清明的大自然。这种心情、风尚、理想的出现,也有道家思想的推动。道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最高境界,鼓励人们走向自然。对于我们来讲,什么是自然呢?就是外面的山川。山水文学特别是山水诗在这个时候开始大量出现,从此中国的大好河山被文学化、艺术化,成为高度审美的对象。

“山水”这两个字,东晋以后经常出现在中国人的文字里面,皇帝一定是坐江山,画家一定画山水画,大侠一定就在江湖。这些词汇都是特殊的人文表述。自然山川被中国文化浇灌了很多道德、情感、美学的东西,大自然被变成了充满神秘感、美好感的东西,所以“美丽中国”有很多文化的东西,文化把江山变成美丽的世界。

道家思想的一个最大贡献,就是把中国江山想象成美丽的世界,描绘成美丽的世界。唐代诗歌中有许许多多对风景的描写,宋代以后出现了风景“选美”。以前地理书不记名胜,宋朝以后在每部地理书里面一定有这个东西。走遍中国,各个县志打开一看,一定有这个,这是谁也不愿意放弃的东西,一定要在自己的周围找出美丽的景色加以歌颂和保护。

中国的山水文化实际上有两项内容:一个是到山水之间,另一个是赋诗。当面对庐山瀑布的时候,中国人一定会背诵那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看到树上的大雪可以说“千树万树梨花开”,走在长江上可以念“不见长江滚滚来”,到沙漠也可以想到“大漠孤烟直”等。这些诗文体现的自然审美的意境、趣味、高度、成果,是中国式自然审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和中国山川一起形成的山水名画,形成了“美丽中国”。把这些诗词拿掉,“美丽中国”就少了一半东西。所以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候,实际上也要发展自然环境的山水文化,这是“美丽中国”非常重要的特点。

我们再看一下传统山水画,这是我们打造“美丽中国”的方式。中国人怎么用艺术的手段打造“美丽中国”?在中国的山水画里面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举一个例子,当你看山水画的时候,会看到其中总有或多或少人的痕迹,作者一定要把人融合到大自然当中。所以这种山水之美实际上包含了人和自然的融合,人文的东西与自然的东西交融一起,这是中国方式的美丽。

人与自然交融才是“美丽中国”。面对大自然,中国人的情怀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胸怀。我们的自然、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国家,让我们充满了感情、充满了美的期待。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