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论文电影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科学进步与工业革命的产物,深深地打上了商业文明的烙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谋杀论文电影,供大家参考。
谋杀论文电影范文一:一级谋杀 观后感
整整122分钟,随着音乐的不断就好像,忽高忽低!一篇欢悦的喇叭声中,听到主持人的略显高亢的声音。确实,对于现存制度,现存的法律,这是一种胜利!制度又一次胜利!但是,人性呢?在这欢乐的声乐中,人性的呼喊声音早已经被掩盖了,我们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总是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逻辑来理解别人,不带同情,更没有人性!
故事简介 影片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片中的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亨利从小失去双亲,为了让妹妹吃一顿面包,偷五元钱而入狱。在狱中受到极不公平的对待,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推。冲动之下,他用吃饭用的匙子杀死了一名欺侮他的囚犯。于是,亨利被控一级谋杀,关进死囚牢。年轻的律师在亨利一案中发现了许多疑点,这为亨利带来一线生机。两人在交谈中建立起互信的关系。在法庭上,他们揭露出一桩又一桩骇人听闻的监狱丑闻……
制度的思考
我们人为的制定了一种叫做制度的东西,并以此为准则,从此,即使是杀人,也变得合乎逻辑,随之,也变得名正言顺了。这样站在自己的逻辑久了,我们的行为与思想也就逐渐统一,我们为自己辩解,为制度辩解。却不曾想过这样的辩解是否造成对他人权利甚至是生命的践踏!就像当洪森被传召出庭,詹姆斯问洪森:亨利在监狱里被整整关了三年,暗无 天日,毫无光线,脏水下滴,气味难闻,而每一年只能够出去活动三十分钟,而三十分钟的活动时间还好像是狱长的施舍一样,夹杂着预警的推搡和嘲笑!开始的时候,洪森反复的强调最多一次也只能被关押19天!当詹姆斯提出证据的时候,洪森又改口说他是越狱犯,管理层决定对他进行没有时间期限的关押!很显然,如果制度只是为那些有权利的人去服务,我们在这里去谴责制度只是一个浅层次的批判,毕竟,像电影中结尾亨利所说的那样,他只是一个武器,他们才是凶手!制度成为了当权者鱼肉百姓的武器,而没有权利的底层的百姓们自然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当有人质疑制度,质疑掌权者时,我们却惊讶的发现,掌权者习惯而富有经验的拿制度当做挡箭牌!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滑稽却让人心酸的事实,当权者自上而下的设计着制度,这样的设计不是以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上的考虑的(或者假借为弱势群体着想的外交词令),所以制度自然在他出生时已经被决定了助纣为劣的命运! 当被詹姆斯反复的质问下,洪森反复的提出两个论据,一:他是罪犯,我们有什么办法二:他是逃犯。原来,堂堂的洪森对逃犯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他并不认为19天的底下监狱对于逃犯是有益的,会让他们改邪归正!那么,当初为什么会推行的这样的制度呢?难道只是为制度而制度,或者只是为了宣传的噱头而设计的制度,又或者因为人性的天生的黑暗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通过和詹姆斯的对话,我们却可以很轻易的发现一种上层社会对于底层罪犯的忽视甚至是蔑视!潜意识里面,他们把亨利当做是杀人犯了,杀人犯天生就该死,即使当初亨利只是偷了五块钱——为了喂养她唯一的妹妹。那么,他们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口口声声所推崇的法律是公正的,自己反过来却变成了法律的践踏者!那么,来自上层者的 口号与宣传,我们大可不加分析就可以把它们抛到脑后了,因为它只是用来混淆视听的手段而已,用来沽名钓誉的工具罢了!
未来的司法担忧
我看完《一级谋杀》差不多是凌晨两点多了,本应该是睡意浓浓的时候,但随着电影音乐的结束和黑底白色字母的滚动接近尾声,我却依旧不肯合上电脑!电影除了异样顿挫的辩论,扣人心弦的剧情,主人公的命运,真真震撼我的却是故事开始的时候的哪寥寥数字——改编自真实故事!合上电脑,我在黑暗中试者想象亨利在地牢中的生活,也想起了诸如孙中界断指、小悦悦事件以及更多我们不曾知道的事件。陪审团最后给了亨利一个公正的判决,所以我说,相比来说,亨利是幸运的,三年的非人生活,换来的是一种生命的升华,是美国司法制度的修正,扇起了美国社会的平等,正义,人性之风!美国人通过电影让人直面其司法制度?那么我们这些悲情的身体维权者呢?如果能以他们的血来促进社会的进步,那就是大幸吧,可是更多的是无视他们,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永远只是占着报纸边角的一小块地方,毫不起眼,至少还算是一种情绪的波动,但绝不是同情!甚至会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中国社会反复的阴暗的揭露,如果至少单纯的报道、质疑、讽刺,而没有一个真正站出来的人或者团体,可能引发的是人们的一种司空见惯,一种惯性的忽视,甚至是一种悲哀的麻木!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电视剧《生死线》中何莫修说的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千万别拿生 如果连生命都不能触动和唤醒什么,我们还能拿什么呢?真的,如果中国社会拿生命都不能换来自由,换来正义,换来权利,哪我们还指望中国社会的未来疾病还有药可医治么?还指望有一个没有特权的中国社会么?还指望未来生活在阳光下么?还指望人性能不被压制么?
情感的意义
情感的意义——很虚很大的一个标题,被人仿佛提及和吟唱的题目,以至由习惯到无所谓,从小我们就在沐浴在母爱中,崇尚友情中长大。可是,年少的叛逆,年少的无所谓,年少的体味不深,造成的却是有各种情感的漠视,很直接却又很悲哀的是对那些情感的感知力的下降,也许只有经历过一些事情,失去一些习以为常而觉得理所当然的人或事和,才能感知那份情,那份爱的伟大不艰辛吧!于是,我们,看到了亨利,不重生死,在他眼里,自己早已经死去,死去对他是一种解脱!可是,詹姆斯的出现,在他早已如黑漆的生命中燃起来了丝丝的幽光,他或者,只是为了多讲一些话,苦难太深,已经不知从何谈起,于是便成了只要能和詹姆斯在一起,就能感受到自己的还是活着的,还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你看,对于一个不惧死的人,却惧怕着唯一的友情的丧失,对于一个惧怕继续活下去的人,友情让他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如果说亨利不死,后半生可以靠友情得以活下去!那么之前,支持亨利活下去的肯定是对妹妹一种义无反顾的责任!这种亲情在危难的时候会被放大的,所以亨利会在父母双失的情况下而去扮演父母的角色!这样的故事总是会让我心生敬意,除了同情他和妹妹的遭遇,更是打心底里佩服他们!如果真有穿越那么一回事的话,即使亨利知道自己会因为偷了五块钱而坐牢的话,他应该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去做吧,只是为了喂饱他的妹妹,只是为了尽到作为一个哥哥的责任!
结语
下面的一段话,下摘自豆瓣影评的一短话,可以算作是看完《一级谋杀》后的一种感悟吧,拿来与自己共勉!
佛语有言,万物皆空,没有什么有意义。只有爱,让我觉得活着有意义。只有爱,能够在我一次次面临生命的黑暗寒冷时让我感到光和希望。爱,每个人由父母养育,首先是父母家人之爱。其次,是对有恩之人的爱。其次,是对自己爱的人的爱。最后,是对世间万物之爱,也就是佛的怜悯之心。死,本无意义,不过是草木的凋零,火光的熄灭。若能为爱的人而死,那便是死的有意义。 再次,是人性。刚才我掐了一下自己,有疼痛感,我发觉,人性是平凡的。人怕自己受到伤害,也就怕爱的人受到伤害,所以人怕受到伤害。人天生也具有欲望,食欲和性欲,由此人才可以生存下 去并繁衍生息。这说来是对死亡的恐惧和性欲的力量。说来是对死亡的恐惧和性欲的力量。人还有许多其他的欲望,比如名利和权力。权力很好理解,群居动物就掌权者且必须有掌权者,而族群的成员由于受到掌权者的保护就必须屈从之,权力是能力的象征。名利欲,也就是贪名逐利,一则来源于虚伪,一则来源于贪虚伪是心理学层面的,同时也是社会层面的,可能是由于懦弱,可能由于无知,也可能由于其社会角色而不得已为之。贪婪不是人的本性,人确实进化到能够未雨绸缪,所以人会攒存款,但贪婪有不好的心理因素在作祟。除了食色外,其他的欲望都能化解,而食色,也可以升华。 我觉得,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年轻人能够看清这一切的真相,然后有权利去选择一条自己坚定的人生道路。这也是人的尊严所在。
谋杀论文电影范文二:浅析希区柯克及其电影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从多角度分析了希区柯克式悬念艺术,第二部分从作者论的角度分析了希区柯克电影的众多主题,第三部分则以《精神病患者》为例从精神分析学的层面对希区柯克电影进行了深度解读。
关键字:希区柯克悬念 麦考芬 主题 精神分析学 《精神病患者》
在艺术领域享有盛誉,又街知巷闻,这样的导演没有几个,希区柯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既有艺术追求,又有票房野心的伟大导演,对很多人来说,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更是惊悚悬疑的代名词。他就是希区柯克。
将观众放在更高的位置上,有选择性地给予观众比剧中人物更多的信息,正是希氏悬念的精髓所在。希区柯克真正的悬疑惊悚不是让观众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之下被惊吓到,而是要在观众自以为可以预期未来情节的发展之下知道答案,观众自然而然将焦虑的心情对准了主人公的命运。例如在《精神病患者》中,让观众比侦探先知道旅馆老板有个疯子母亲,从而让侦探进入诡异的房屋那一幕成为希区柯克电
影中最具悬念的场景之一。在《迷魂记》中,朱迪与玛德琳是同一个人的谜底在情节中间就被揭示,而原著中这个谜底是最后才被揭穿。
希区柯克认为:“最紧张的不是那些恶心的死法,而是在人死之前酝酿的气氛。他着力描写人物死亡前的部分,不主张暴力血腥的镜头。《爱德华大夫》中,爱德华梦中惊醒,在卫生间拿了刀走向女主角,他表情阴郁,灯光和音乐的渲染下,利用特写和镜头暗示来烘托和渲染恐怖的感觉,观众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虐待,爱德华犹豫片刻最终拿着刀下楼,却看到了在楼下办公的艾利克斯,艾利克斯丝毫没有发现爱德华的异常,毫无防范的和爱德华聊天,甚至倒了一杯牛奶递给他,观众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这个部分的最后一个镜头就定在了透过爱德华的牛奶杯看到的艾利克斯,导演几乎给了观众一种错觉,无辜的艾利克斯被爱德华杀害了。这一部分,导演将观众虐到了一定的程度,让观众不自觉的参与剧情在心里为艾利克斯担忧着急,既想避免一场谋杀的发生又想知道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发展。确实,这种心理活动并不夸张,惊悚的最高境界是让观众“自己吓自己”,毫无疑问,希区柯克拥有这种能力,他做到了。
结合拉康的理论来看,希区柯克的悬疑就是一种性变态,它是一种病态形式。《美人计》中,从远景推到特写的运动也许是希区柯克的象征性手法,他的性欲内涵也是不言而喻的。《美人计》表面上是一个爱情故事,塞巴斯蒂安爱艾丽西亚,艾丽西亚爱德佛林。然而爱情显然不是影片的主题,而是上演一种变态性欲处境的美丽外衣,艾丽西亚在其中两次受到性虐待,无休无止的遭受折磨,首先是影片所表现的欲望或焦虑折磨,然后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实质性折磨,她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在希区柯克许多的影片里都会看到,在他的影片里总是存在着一个即将被发现的秘密。而影片的主人公往往为了找寻这个秘密而被卷入到危险的情境之中,最后我们才发现这个所谓的秘密,其实根本就不存在。这就是卖考芬。正如《美人计》中重要的不在于酒瓶里装满了沙子,而在与酒是放在地窖里的,而地窖的门是上锁的。而锁实在丈夫手里的,而丈夫是爱着妻子的,而她自己是爱着另一个人的,而第三者是想知道地窖里有什么的。希区柯克自称麦芬格即这里的装铀矿的瓶子自身是无关紧要的,只是一个空无,它是用来是故事展开,甚至是用来使欲望发动并流转起来。麦芬格可以被定义为欲望的客体——事实上,它是欲望的精粹客体,尤其是由于他贯穿一个本质上是建筑性的或者是戏剧化的空间。
贯穿希区柯克全部作品的基石之一,是他作为作者一直寻找的主题、观点,以及作者论最受欢迎的术语——“痴迷物”。在《希区柯克·头54部电影》这本书中,作者简单的列出了希区柯克电影的主要主题,并强调了宗教因素,甚至天主教的观点支配着影片。但必须指出的是,这本书里所列出的主题并穷尽希区柯克所关注的所有重要主题,比如说,“告白”主题以及对”苛求霸道型母亲的恐惧”。根据后人的总结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有罪与无辜的暧昧不清。希区柯克电影里的有罪与无辜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暧昧”是指有罪的人看起来清白,或者清白的人看起来有罪,而这种例子在希区柯克电影里真的是数不胜数,爱德华医生、查理叔叔、汉内等等等等。更有意思的解释为角色在抉择和过程中呈现的两难处境。例如,《知情太多的人》,自认为高尚善良的女主人公几乎默许了一场谋杀。
罪愆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狂凶记》中一个脾气火爆的男人背上了凶手的罪名,好脾气的真凶却不被怀疑 ,《迷魂记》中的主人公没能阻止一桩自杀,没留意间反成了谋杀案的一部分。《玛尔尼》和《爱德华大夫》中,他们对人命在道德上没有责任,但心理却有着沉重的负担。
迷恋表现负罪的女人。希区柯克表现女人的罪(或无辜)的手法很丰富,《迷魂记》里朱迪和玛德琳的复合体在作案时显然有罪,但她也是受男人摆布的工具,《讹诈》中的女人虽然有罪,但是希区柯克认为她是情有可原的,可以理解的。
医生沉迷和软弱。罗宾·伍德认为,希区柯克的某些角色“参与和经历了事件之后,其弱点被治愈,也摆脱了沉迷。”《迷魂记》最后一场戏中,斯哥蒂拖着朱迪一起爬上台阶的行为相当于用新行为主义临床医生的“满贯疗法”进行自我的治疗。
知情等于危险。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人物常常一得知新的消息就身临险境!
现实真实与戏剧所代表的幻觉之间的共鸣。《谋杀》和《欲海惊魂》浓墨重彩的表现了剧场的环境,《忏悔录》和后窗》中没有出现剧院,只是展现了角色扮演和伪装行为。
《精神病患者》是精神分析色彩最浓的希区柯克影片。在本片中,诺曼早年丧父,母亲是他的唯一,然而母亲有了情人,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占有欲,他杀死了母亲和其情人。母亲的情人可以看作是诺曼的继父,诺曼的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杀父娶母”恋母情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诺曼的人格一半是自己,一半却成了母亲,他把母亲制成了标本,自己却仿佛一个空壳一样被母亲的人格所占据,在“母亲”杀人后,自己却扮演着孝子的角色为母亲善后。
弗洛伊德在《释梦》中提出了“恋母情结”这个概念。指出所有人的命运,也许都是把最初的性冲动指向自己的母亲,而把最初的仇恨和原始的杀戮欲望针对自己的父亲。显然,诺曼的童年经历使他没有完成自我成长而像常人一般淡忘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嫉妒,他抑制不了自己原始的欲望,所以才会杀害自己的母亲和母亲的情人,后来又因为沉重的罪恶感而精神分裂。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精神创伤总是涉及到家庭角色或个人身份的某种缺失,几乎每个人都把诺曼的俄狄浦斯情结归结为早年丧父。
他对悬念艺术的开拓之举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悬念大师”,他的生活经历以及个人成长经历成就了他影片的主题,他对人性心理的深度刻画使他的电影成为精神分析学家们的宠儿。没有人能像希区柯克这样在流行文化和纯粹艺术中如此游刃有余,在长达50多年的时
间里, 他几乎是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希区柯克的电影》
《希区柯克·头54部电影》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