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

2017-03-03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会经常找一些短篇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来看看,那么短篇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短篇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吴冠中的“疯”

上世纪的80年代初期,吴冠中的画作以百万港元被人购藏。恰恰在他的画作走红之际,他变成了“疯子”。那么,到底什么原因使他变“疯”了呢?

有位记者听闻一代大师变成了“疯子”,非常吃惊,为了探明真相,特赶到大师的住处。

只见简陋的房屋内,吴冠中坐在椅子上,气定神闲地摆弄各种画作,左瞧右看后,脸上绽放坦然微笑,然后毫不留情地把画作撕成碎屑,丢到身边的垃圾桶里。

记者进门看到这一幕,愣怔在那里,嘴被惊讶扩张成“!”。

“大师真疯了,这位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一幅画价值连城,他却悍然不顾,撕得津津有味。这哪是撕画作,这是撕掉得钞票啊!”记者暗自焦急思忖。

“百闻不如一见,别人说您疯了,我还半信半疑,今天,果真见您真疯了!这些画作,在怎能随便被您糟蹋掉呢?这些画作可都是您心血画笔凝结而成啊!”记者再也按捺不住了,对吴冠中提出了“抗议”。

吴冠中正聚精会神地沉浸在撕画中,没有觉察到记者到来。他抬起头,望着记者,说:“乱吾心者,名也,乱吾性者,利也。我是疯了,但我在疯狂中还是清醒的,那就是,在我还在世的时候,将自己感觉不满意的作品统统撕掉,以免贻害无穷……”

记者听后,再次惊呆了。

吴冠中的“疯”是对艺术追求清醒地行动,金钱、名气等都是身外之物,他的疯狂举动是对艺术的敬畏与崇敬;是对艺术的虔诚与憧憬。他的撕画行动,是对后人的鞭挞与启迪,更是对真正艺术行为补充与诠释。

短篇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傅斯年趣闻轶事

民国时期“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傅斯年被人称为“学霸”,其实他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留下无数趣闻轶事。

作为民国时期学术界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傅斯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趣闻轶事。

傅斯年出身名门望族,1913年入北大预科部,师从黄侃、刘师培等,打下坚实的国学底子。1920年,傅斯年入伦敦大学跟随史培曼教授研究实验心理学,同时兼及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物理学、化学等。1923年9月,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研习相对论、比较语言学等。傅斯年留学海外7年,但却不拿一个学位,是真正的“读书种子”。

傅斯年被称为“学霸”,实际上他很看重有学问的人。傅斯年十分钦佩陈寅恪的学问,曾对人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抗战时,傅斯年与陈寅恪在昆明同住一栋楼。傅斯年住一楼,陈寅恪住三楼。每次“跑警报”的时候,别人争先恐后地往楼下的防空洞跑,傅斯年却摇晃着肥胖的身躯往楼上跑。他是怕陈寅恪睡觉听不见警报,加之陈寅恪视力不好、行动不便,怕他遇到危险,所以急忙上楼搀扶陈寅恪下楼。20世纪40年代,中研院筹备成立民族学研究所,拟聘史语所李方桂出任所长,李方桂坚辞不就。中研院代院长朱家骅委托傅斯年前去说服。傅斯年不厌其烦地劝说,结果李方桂说:“我认为,第一流的人应当做学问,第二流做教师,第三流才去做官。”傅斯年听后不但不恼怒,反而立即躬身作了一个长揖,边退边说:“谢谢先生,我是三等人才。”

傅斯年身高体胖,人称“傅胖子”。有一个段子,说是抗战期间傅斯年、李济、裘善元去重庆赴宴。宴毕,主人替他们雇了三乘滑竿。裘善元第一个出来,抬夫们一看是个胖子,不愿抬,互相推让。接着李济出来,比第一个还胖,于是四个抬夫又推让一番。最后,等到傅斯年出来,剩下的两个抬夫一看,傻了眼,丢下滑竿,掉头就跑。好友罗家伦曾跟傅斯年开玩笑:“你这大胖子怎样和人打架呢?”傅斯年回答:“我的体积乘以速度,产生一种伟大的动量。这种动量可以压倒一切。”或许正是因为有此资本,傅斯年好斗。有一次,在国民参政会上,孔子的后裔孔庚就中医问题提了一个议案,傅斯年表示坚决反对。二人展开激烈争辩,孔庚争辩不过,就在座位上辱骂傅斯年。傅斯年十分生气:“你侮辱我,散会后我要和你决斗。”等到散会后,傅斯年果真在会场门口拦住孔庚要决斗。孔庚这时已年逾古稀,身单力薄,根本经不起厮打。傅斯年见状,只好将双手垂下来说:“你这样老,这样瘦,不和你决斗了,让你骂了吧。”

傅斯年疾恶如仇,人称“老虎”、“大炮”,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不畏权贵,撰文弹劾孔祥熙、宋子文两位权贵。罗家伦曾说,傅斯年是唯一敢在蒋介石面前跷起二郎腿的人。事实上,傅斯年是个很讲原则的人。抗战胜利后,他代胡适接管北大。对于那些在北大沦陷时曾出任伪职的职员,不论多么有名,傅斯年一概开除,并称“汉贼不两立”。晚年执掌台湾大学,为刹住招生说情之风,傅斯年多次在报纸上发表声明,称假如自己以任何理由答应一个考试不及格或未经考试的学生进来,那就是对校长一职的失职。他奉劝至亲好友不要向他谈录取学生的事。不仅如此,他还在校长室门前树一告示牌:“为子女说情者,请免开尊口!”

短篇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货霸”只因爱读书

作者:段奇清

“你们的宋总呢?”每天上午会有人这样问宋睿的助理。问得多了,一些客户就不再这样问了,因为他们清楚宋睿每天上午是不工作的,当然不用说接待客人了,每天上午是他的读书时间。

按说宋睿曾是“学霸”,已是CEO的他没必要再刻苦读书了,更不用说每天用半天时间专门攻读。宋睿的父母都是老师,16岁那年,在北大附中念完初三的他,随教学交流的父母前往加拿大读了高中。从小学到中学,宋睿的成绩一直是学校年级的前三名。高三时,他揽获加拿大全国数学比赛冠军。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宋睿同时修读机械工程和数学两个专业。此后,他前往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宋睿似乎读书已上了瘾,研究生毕业后,他成为纽交所上市公司兰亭集势总裁的特别助理,做跨境电商物流工作。收入非常可观,也是他心仪的职业。可做着做着,他觉得缺少点什么。最后发现,原来可用来读书的时间太少。要想有大把的时间读书,就得自己有时间的支配权,而能够这样,只有创业自己做老板。

是的,读书让宋睿找到了创业的方向。一天,他读着一本杂志,上面说已有人开发出了让乘客与出租汽车司机之间相匹配的“打车软件”。这让宋睿眼前一亮,因为在做特别助理时,在每天的必读书中,他得知我国货运物流的效率非常低,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整合空间。全国有3300多万货车司机,承载着中国物流75%的运输任务,空载率却高达40%。全国的物流企业也是小、散、乱,40%的物流公司只有1台货车。同时,货运司机通过物流园区中介来获得运输信息,为此要付出每笔业务100到300元的中介费。而且,有时为接一车货,司机到物流园区信息部排队甚至要等候三五天。于是,宋睿决定借鉴打车软件,开发出一款货运物流软件。

2014年,宋睿辞去美国兰亭集势的总裁特别助理职务,成立了罗计物流公司。因为他博览群书,谈吐既深邃又风雅,且总能一言中的,也就有着极大的感召力,很快就招聘到去哪儿网的技术总监、阿里巴巴的“地推”精英、百度和德邦物流等行业的优秀人才。不多久,罗计面向货主和车主推出了“罗计找车”和“罗计找货”两款软件。

这两款软件宛然为货车司机和货主开辟出了两条快车道,一经推出,客户纷至沓来。一位叫程伟的货车司机喜滋滋地说:“我只要看一看手机,通过APP就能得到有关货物的信息,同时定好返程运输的货物,基本不再有回程空驶的情况。而且,罗计不收费,免除了中介费,我的收入也就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

是的,罗计不收客户的费用,盈利模式是利用平台形成的大数据获取可观的收入,如大数据衍生的保险服务、加油服务、汽车修理服务等,增值空间巨大。

创业之初,徐小平就为宋睿提供了非常关键的5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同时他还得到了IDG的300万美元天使投资。2015年3月,罗计物流又收获了来自多家国际投资机构的1.26亿美元B轮融资。

如今,宋睿除了每天上午孜孜不倦地读书外,注重人才的他一半以上的精力都用在招聘上。周末,以人为本的宋睿请有孩子的员工到自己家里开“亲子party”,妻子亲自下厨为员工做菜。

“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泰山。”读书让宋睿具有亲和力,这种亲和力又转化成事业发展的巨大能量。如今,罗计物流已从创始之初的20人发展为300多人。拥有100多万用户,覆盖30多个城市。

读书让宋睿从“学霸”成为“货霸”,且继续做“学霸”。“书中自有黄金屋”,他的经历是对这一箴言做出的最具有时代气息的诠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