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怎么学英语

2017-04-05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年龄,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年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儿童学英语的方法,供大家参阅!

儿童学英语的方法:如何教孩子学好英语

许多小学将要开设英语课。家长们关心的是:怎样才能使孩子学好英语?教师们关注的是:应该如何教学生学习英语?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多年来,外语教学研究人员一直都在不断探索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是如何掌握语言的?语言习得的研究发现,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总是能理解的比能表达的要多。换句话说,人们所能听懂的,永远比能说的要多;而所能读懂的,又比所能写的多。我们能欣赏小说和散文,但我们自己并不一定能写的出来。另一方面我们读的东西越多,我们的表达能力也会越强。正如唐代诗人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讲母语?为什么一个中国的小孩子到了说英语的国家很快就学会了英语?其实无非是他们有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所以我们说,学习语言,接触语言的频度比长度更重要。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母语的时候,不到一岁就已经能听懂许多话了,到一岁多时,能逐渐断断续续地说出一点话,其原因就是,孩子有机会频繁地接触母语。所以,教学习儿童学习英语的时候,应尽可能地让他们多接触英语,而不必一开始就要求他们表达,或者非常正确的表达。这里说的“尽可能多的接触”,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要想让儿童尽快地学会英语,就要尽可能多地让他们接触英语。无论是小学三年级开始也好,还是更早或更晚一些,关键是接触语言的频度。但是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毕竟不同。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不一定非先在口头上说的很流利,才能接触文字。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学习第二语言的儿童在能说的很好之前,就可以读得懂书面的语言。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读的东西一定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而且越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接近,就越容易懂。所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语言时不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的难易程度。心理语言学家提出一个说法是“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能了解的,就可以让他们听,让他们读。而且,还可以只要求学生理解,而不必立刻要求他们用说和写的方式来表达。因为人们发现,只要学生理解了听到和读到的东西,即使暂时不说不写,也是掌握语言的过程。国际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叫“全部动作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是让学生边听边做各种动作。只要学生理解教师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教师说摸鼻子,学生可以照教师的指令做,实际上也是在掌握语言。这种方法对儿童和初学者非常有效。

有些人认为学习外语要越少越好,要“少而精”,而且凡是书上有的就都要详细的讲,一定要学生全部掌握。其实外语学习完全可以“泛而杂”。如果人们能够了解到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总是理解的高于表达的,而且理解也是在掌握语言,这样就会放心地让孩子多见一些语言材料,无论是听的还是读的,而不必急于要求表达。在生活当中,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英语,比如。文具、衣服、道路标志、电器等上面,就有许多英语。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些,学生们就可能轻轻松松地学到许多英语。

不过,完全依靠“可理解的输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模仿还需要有表达的练习,五、六十年代,对外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是行为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掌握语言主要靠模仿。许多人相信,语言的掌握就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这种观点一直到现在都影响着外语教学的方法。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性语言练习,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句型结构。学习语言的确需要模仿。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模仿和模仿什么。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只注意语言的形式,并不能保证学习者能在生活中真正的使用语言。比如只是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只要求死亡硬背句型结构,而没有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些句型结构所表达的含义,学生并不能在课外使用。模仿最好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注意语言结构所表达的内容,这种模仿才是有效的。换句话说,语言的活动最好和做某些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使用所要模仿的语言。尤其是在结对练习、小组练习的时候,让他们根据实际的情况使用所学习的语言,学生才能把声音和语言的意义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颜色的时候,如果让孩子们一边听颜色的词,一边让他们把书上的一幅图画按老师说的颜色画出来,他们对于颜色的记忆就比单纯口头说要好。另外,如果我们在学习食品时,让孩子在小组中说出他们喜欢吃的食物,并且让其他同学把大家说的记录下来,他们就会注意其他同学所表达的内容,这时他们记忆的最好。所以外语教学的研究人员还提出,不仅要有“可理解的输入”,还要有“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有些教师在组织小组练习或结对练习时,总是担心学生会表达错误,担心学生的语言错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可能会影响学生掌握英语,今后会不断地犯相同的错误。实际上,学生并不是仅仅能模仿所接触到的语言。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人们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并非像鹦鹉学舌那样。只能机械的模仿重复所接触到的语言,人们有创造语言的能力。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人们都会说出他们以前没有听到或读到过的句子。换句话说,人都有创造,发挥的能力。按照心理语言学家的研究,人们在学习母语和外语的时候,都会说出一些不正确的句子。比如学生在学习了He is a student.之后又学习实义动词的

时候,可能会说出:He is goes to school everyday.这样的句子。但这是人们学习语言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经过一定的错误时期,这些语言的错误就可能被改正了。如果我们能理解人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我们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就可能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不一定有错必纠,而应该采取鼓励的办法,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实践。你犯的错误越多,你将来就越是好学生。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因为纠正语言的错误而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否则教师就真正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对勇于实践的任何尝试,教师都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也要明确的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幽默、宽容的气氛,让学生们对任何人犯的语言错误都一笑了之。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当人们的心理压力小的时候,他们学习语言就非常好。如果人们的心理压力很大,甚至紧张、焦虑的时候,即使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做练习,但是所学的语言却不会进入头脑中,而是被“过滤”掉。

另外,许多教师认为学生之所以犯语言错误,主要是由于不明白语法的规则。所以他们在教学时,往往倾向于详细的讲解语法规则。他们认为,只要学生明白了语法的规则,就可以讲的正确、写的正确。实际上,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明白语法规则和能说出、写出正确的语言是两回事。换句话说,即使一个人非常了解语法规则,也不能保证不犯语法错误;甚至可能会把某项语法规则讲的头头是道,而在实际使用时仍然讲或写不正确。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比如,我们都知道she与he区别,但是在使用时仍然免不了会说错。归根到底,还是要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语言就像学开车和游泳一样,主要靠练习,而不是靠记忆规则。另外,孩子在学习母语时,并不是先明白了语法规则,才能说出正确的语言。比如在让小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不可能先和他们讲语法,再让他们去做这件事。当然,学习外语,不学习语法显然也是不行的。我们并不是反对学习语法,而是提倡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语法的用法,去归纳语法的规律。同时应该明白,儿童毕竟和成年人不同,他们理解抽象语法的能力远远不及成人,而且他们对于语法的关注点与成年人也是不同的。当然教儿童了解一些简单的语法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一些语法的区别时,比如为什么复数时,有些词要加-s或-es。可以让他们自己归纳一下所见过的语法现象,但是不宜讲的太复杂,否则反而使他们更糊涂。

另外,儿童学习外语的内容与成年人应该是不同的。他们喜欢玩,喜欢唱歌、画画,喜欢表演和游戏;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探究和想象,所以为儿童编写的教材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这些特点,否则他们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反而会降低他们的兴趣。

儿童学英语的方法:中国儿童究竟应该怎样学英语

—谈如何提高中国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和效率

英语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近十亿人学过英语,无论是学英语的人数还是教英语的人数都是世界第一。但在我国近十亿人的英语学习大军中。真正能够做到英语过关者却不在多数,大多数人学习英语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归结起来看主要失败原因只有两大点:一是学习者掌握的英语单词数量太少;二是英语学习没有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下面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第一大败因。

一、学习者掌握的单词数量太少

据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目前我国小学生大约要求认识300个单词,初中生约为1000个,高中生约为2300个,大学生约为5000个。也就是说我国的一名普通文理科大学生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最多只能认识5000个单词。而实际上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小学在校学生连这个最起码的要求都未能达到。2008年3月,某市教研室曾对高三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单词检测好、中、差三种程度的学生,结果是:程度好的学生平均只能记住80%的单词,中等程度的学生平均只能记住60%的单词。而这批学生从初一到高三这6年花在学习英语上的时间共约2500个学时。也就是说,平均2个学时90分钟还学不到1个单词,投入与产出比实在不成比例。由于词汇量未过关,甚至未能基本过关,阅读能力就不可能过关,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听力训练,读、听不行,说、写就更不用提。毕业以后,用不了几年,无情的遗忘将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用2500个以上学时艰辛学来的英语基本还给老师。(只要问一问身边未考上大学参加非外事工作五年以上的人都可以证实这种情况)。我国目前大学的入学率已经达到60-70%,这样每年约有几百万中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考入了大学得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继续系统地学习英语。但经过在大学里几年的努力后仍有相当比例的人通不过大学四级英语考试。(目前,由于许多大学规定,不过“四级”不发文凭,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即使通过了四级,甚至通过了六级考试,距离阅读原著,听英语科技讲座仍有相当距离。大学生们毕业以后还要长期坚持自学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通过日积月累。大量阅读并在工作中经常使用英语,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英语。但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大多数人毕业以后,由于没有现实生活的语言环境,没有了与大学衔接配套的教科书和教学进度表,没有了同学间的竞争和考试的压力,八小时工作时,必须全力以赴地干好本职工作,八小时以外还要提高本专

业的业务水平以及走亲访友、休闲度假、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干家务„„这样工作五年后,考中级职称时再突击复习英语以应付考试,这时他们的英语水平在短期内顶多只能恢复到高中水平,十年后考高级职称时,则连高中水平恐怕也难以再恢复了。此时年纪已大,即使工作需要,本人也下定决心要重新再学好英语,并连续不断地学习,这样也许最终真地攻下了英语关,但头发恐怕也已发白。因为他们从小学到大学10年左右的时间里仅记住5000词汇,工作10年后再重新学习即使是以5000为起点,那么从5000到一万会用多久,从一万到一万五又会用多久„„所以大学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工作后能够自学并攻克英语关者可谓寥若晨星。那些真正成为英语主人者大都是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或与英语有关系的外交、外贸等专业并且毕业以后的工作每天都要与英语打交道的人。这批英语精英就是我国目前真正掌握英语的人,而这批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在扩大对外开放的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英语过关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难怪复合式的英语人才在我国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难怪我国领导人感到我国英语教学的落后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一个严重障碍!这种局面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在历史上,我们已经损失

了不少时间,现在再也损失不起,浪费不起了!必须尽快闯出一条全新的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路!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与第一败因密切相关的第二大败因。

二、英语学习没有真正地做到“从娃娃抓起”。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习英语的近十亿人学生中,仅有10%左右的人真正过了英语关。事实说明,我们的英语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了“英才教育”、“淘汰教育”或叫“应试教育”、“选拔教育”。大多数的学生实际上是在“陪读”。这是极其不正常的现象。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现代化的实质又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英语则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绝对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国《教育法》已明确规定教育要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强调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一规定要求我们的英语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目前的少数“尖子”。而要使英语教学从实际效果上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则必须力争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达到英语过关或基本过关的目标,只有这样,在我国国民普及英语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英语也才能真正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利武器。也许有人会说,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任务主要是打基础,这一点对于其它学科来说也许是对的,但对于英语这门学科来说,如果仅仅只是“打基础”那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几乎就意味着永远无法掌握英语,这不是危言耸听!

这是多年来存在于全国范围内的一个普遍现象。英语是中小学各科中非常特殊的一门学科,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证明:在我国目前的语言环境下,它的遗忘率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基础阶段,稍有放松,很快就全把学到的相当数量的东西大部分给忘得干干净净。但如果学习者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至少10000以上),形成了阅读原著的能力,这时候再进一步强化听说,那么英语很快就能过关。这样,学习者就能在使用中(读书、看报、翻译、听广播、看电视,对外交流等)复习巩固所学到的英语知识。人们在生活中就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被心理学家称作“瓶颈”的现象。比如:学游泳、学自行车,如果学习者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没能过关,那么他永远还是不会游泳,不会骑自行车。隔了一段时间重新开始学时,学习几乎还是从零开始。但如果学习者一旦学会了,

那么即使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再继续游泳、骑车,一旦需要时,他仍会游泳,会骑车,而不会自然遗忘。所以英语学习的成败,关键在于学习者在突破“瓶颈”前能否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因各种主观、客观的因素而中断学习,直到突破“瓶颈”为止。如果在突破“瓶颈”前,学习者呈“一日曝,十日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状况,那么,他们的英语学习只会陷入学习—巩固—遗忘—再学习—再巩固—再遗忘„„这么一种恶性循环中去。所以每个英语学习者在开始学英语前都应仔细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把握使每天学到的知识要比遗忘的知识多,并能不断地保持这种英语知识的净增长势头.直到最终能突破“瓶颈”。如果学习者感到没有把握做到这一点,那还不如干脆不学或创造好条件后再学.否则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时间、精力、资金的大量浪费。那么突破英语学习“瓶颈”的标准是什么呢?作者认为目前在我国要突破英语的“瓶颈”。就必须要使学习者的词汇量达到一万以上,并能不依靠字典,自由阅读原著,完全听懂英语广播。能够做到这一点,英语就可以算基本过关了。但从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如果按照传统的路子走,要在“十二五”期间做到这一点,几乎不可能。必须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路来才行。具体来说就是必须要在“力”和“智”两个方面同时取得历史性的

突破才有可能彻底解决问题。“力”方面主要是指延长能够连续学习的时间,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学生连续学习的时间越长,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目前我国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英语,但小学英语未能与初中英语衔接上,上了初中后还是得从26个字母开始从头学。这样看来对于我国绝大数学生来说,真正能够做到持续不断、有效系统地学习英语的时间也就是初中以后。要想在短时间里突破英语学习的“瓶颈”,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目前的教学要求只能是“打好基础”。从世界各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一名学生要真正掌握英语(即听、说、读、写“四会”基本过关至少需要连续不断地学习10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应该要从幼儿园至少是从小学入学就开始系统学习。即使是在有较好语言环境国家、如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等国,甚至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国也同样是这种情况。这已成为一条英语学习的客观规律。对我们中国来说.由于缺乏英语的语言环境,要想使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或接近上述国家的英语水平,就更应该强调提早学习。这个观点近年来越来越为世界先进国家所普遍接受。比如我们东邻韩国最近就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幼儿学英语热,那些在中学和大学学了10年英语而未能掌握的家长们纷纷让自己的孩子去接受早期英语教育。目前,韩国面向幼儿

的英语学堂约有500所,加上普通英语学院所设的幼儿班,约有1000所。上这种英语学堂的儿童有54万人,每人平均一年的费用为66万韩元,最高的甚至超过了私立大学的学费。首尔一些小学的一年级新生中有90%的学生上学前都学过英语。英语早期教育已成为韩国的一个兴盛产业。邓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初就强调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众所周知,英语是学好电脑的关键因素之一。不懂英语就根本不可能学到真正深层次的电脑知识。所以,英语更要从娃娃抓起才行!我国的娃娃们如果能从幼儿园中班(4岁以上)或小学一年级开始系统地学习英语,到初三毕业时就能持续不断地学习9—12年英语,只要方法对路,措施得力,孩子们是完全可能在初中毕业时实现英语听、说、读、写全面过关这个目标的。至少也可以实现听、读、写过关(主要指农村及偏远地区)。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仅仅在“力”方面有突破是不够的。原因很简单,我国的大学生们大学毕业时即使从初一算起也已经学了10年以上的英语,可大多数人并未能突破英语关。因此“力”仅仅是前提,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必须要从“智”方面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即必须找到一个中国幼儿在中国环境下由现有的幼儿教师或小学教师指导如何快速学习英语的办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