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2更偏重锻炼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一篇2016年必修2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知识点。
必修2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知识点(一)
●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③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③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
●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教材P34)
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
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
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必修2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知识点(二)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①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①城市化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③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①起步晚,发展快;②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③城市发展不合理。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1)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 环境;
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
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
4)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
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
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
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
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
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
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