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学反思如何写

2017-06-22

导语:《夏感》这篇课文初拿到手上时,我是非常头痛的。但当确立了教学目标后,对课堂设计的想法也随之而来。却又觉得,这篇课文实在好,因为它能拓展的范围广,可供老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他们会随着自己阅读能力的增长,慢慢领悟到文章那些细枝末节的处理(何况有些理解似乎也是读者强加给作者的)老师特别强调的话,很可能让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夏感教学反思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可以将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的整 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常规教学和中考考点的整合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中考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期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我在初一的第三单元的教学中,针对本单元的特点(本单元有《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全部是写景的文章,都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我就先教〈夏感〉,将本课设计为两个教学重点:整体认知和修辞知识点。以《夏感》这篇课文的学习来带动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

第 一步,我亲自领读课文,要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文章题目是“夏感”,那么作者对于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作者 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这两个问题都是帮助学生对课文整体认知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后面我们就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了几个难点:作者 为什么赞美夏天?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金黄色的?文章首尾各起什么作用?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由语言的特色过渡到第二步讲修辞对语言的作用。

第 二步,我开始结合知识点讲课,我把中考指导丛书上的考点写在黑板上:了解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常用修辞方法的常识,理解这些 修辞方法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现在只掌握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要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有关知识说出来,然后归纳为:

比喻:比喻的含义: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生物的修辞手法;比喻的结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比喻的种类:明喻、暗喻和借喻;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构成比喻的两个条件:两者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两者要有相似点。

拟人:拟人的含义:把物当成人来写,即事物人格化。拟人的作用:表意丰富,色彩鲜明,描绘形象。我要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用了两种修辞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出了好几句。我例举了四个地方的句子。

①“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②“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③“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④“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我让学生分析这四个地方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第③个句子分析完了以后,让学生仿写“夏之色”或者“冬之色”,因为题目比较难,又是初一的学生,要求不必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学完了〈夏感〉后,我再安排学习〈春〉和《济南的冬天》《秋天》,主要也是围绕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学习。通过《夏感》的学习,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 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也注意新课教学与中考接轨。正确认识课文的“例子”作用,既不要将教材神圣化,一课不落地全部作为精讲内容,又不能淡化教材,无 视教材的精典性对教材弃之不顾。要以中考为导向,按“为我所用”的原则对教材作弹性处理。对于有价值的课文要精心上好,对于主题雷同,不能扩展学生视野的 课文要作必要的整和,对于观念陈旧,内容单薄,不具备吸纳势能,以及远离学生实际,不能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课文可以删去不上。新课教学必须克服盲目性和随 意性,教学目标必须与中考考点接轨。教学目标要明确集中,应是中考考点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落实,不要拘泥教参建议和课后习题的束缚,要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 内容作大胆取舍。不要贪多求全,要坚持“一课一得”的思想,注重教学的实效。

夏感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材的开放性表现在教材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要课内外结合,要学用结合。作为教师要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该做教材的主人。

在教学《夏感》这篇文章时我不拘泥于教参的理解,自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教材主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一直以来,总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渴望能深入教材、钻研教材,从而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然而苦于精力不够,经常是有心无力。《夏感》这篇文章是新增课文,我还是第一次教,因此,在备课上我下了一翻工夫,总算是有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与创造。

一、用“句式”引导品读语句

在 整体感知课文后,用一个句式引导学生品读语句,感悟内涵。“(文中语句)写出了夏天(景色特点),让人感受到(某种精神)”在这个句式引导下,学生从具体 的语句中不仅读出夏天的景色特点,更能进一步分析夏的精神,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同时还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试想,若没有这样的一个句式引导,学生不 容易发言,发言也只会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所以,有时侯给学生示例,规范学生答题方式,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深入理解教材,形成见解

语 文的教材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处理。这篇文章备课时,我参考了许多资料,但总觉得教材处理起来不能完整、系统,体现一个梯度 并有一个高潮。于是,自己钻研教材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感悟。这篇文章以赞美夏天为主题,赞美夏天的什么?有两点是明确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 夏天启发人的积极奋进的精神。但夏天的那种“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感悟时,深 入引导学生理解主题。

三、缺点与不足

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我觉得,要能够有一得,就值得分析品味,并积累经验。当然, 不足之处更应该深刻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最失败的是,课堂预设过多,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少,以至于有“请君入瓮”之嫌,因此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 跃,课堂生成自然有限,以后的教学还应该多考虑这个方面。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