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生命之灯

2016-11-15

前几天看了《谈读书》这本书时,本书名誉主编张岱年的一段卷首语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不由自主地读下去:“读书是学,学习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思,进行独立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日看来还是正确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参阅古今中外的名著,这是研究学问的必由之路。”

接下来就是文学大师季羡林的经验之谈:“我的书友每一本都蕴涵着无量的智慧。我只读过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智慧我是能深深体会到的。没有读过的那一些,好像也不甘落后,它们不知道是施展一种什么神秘的力量,把自己的智慧放了出来,像波浪似的涌向我来,可惜我还没有修炼到能有‘天通眼’和‘天通耳’的水平,我还无法接受这些智慧之流,如果能接受的话,我将成为世界上古往今来最聪明的人。我自己也去努力修持吧。”

书的引领、大师的教诲,使我认真、仔细的读下去,在书的封底,我看到了很小一段但很醒目的话,揭示了很深的读书道理:“书是人类认识的载体。有价值的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现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也储存于这个民族长期流传的典籍书册中。书—人类生命的灯。”

一打开书的书目,200位名人巨匠的245篇名篇映入我的眼帘,是何等的耀眼啊!这里有专门谈读书的,有谈读书与用书的,有谈买书的,有谈藏书的,有谈写与读的。单就读书而言,有的谈读书的经验,有的谈读书的艺术,有的谈读书的乐趣,有的谈读书的方法,有的谈读书的习惯,等等,把我引领到一个跟着名人学读书的殿堂。

《谈读书》的开篇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我的读书经验》:“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书的。但我读书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第二是不能动笔。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动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梁启超在《读中国书》中谈了他的读书经验:“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垣的《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这是他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1届毕业生谈话纪要,读后使我感到受益匪浅。他谆谆告诫我们:“中国历史资料丰富,浩如烟海,研究的人,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的书都看完,但不能不知道书的概况。有些书只知道书名和作者就可以了,有些书要知道简单的内容,有些书则要认真钻研,有些书甚至要背诵,这就是有的要涉猎,有的要专精。世界上的书多得很,不能都求甚解,但是要在某一专业上有所成就,也一定要有‘必求甚解’的书。”他还在勤动脑、动笔上强调了一番:“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多想,多翻,多写,遇见有心得或查找到什么资料时,就写下来,多动动笔可以免得忘记,时间长了,就可以积累不少东西,有事把平日零碎心得和感想联系起来,就逐渐形成对某一问题较系统的看法。收集的资料,到用的时候,就可以左右逢源,非常方便。”

我时常觉得鲁迅的杂文难懂,他写的《读书随笔》也害得我读了许多遍,才嚼出味来:“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不见得好。至少,譬如要批评托尔斯泰,则他的作品是必得看几本的。所以我想,无论是学文学的,学科学的,他应该先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但如果他专讲天王星,或海王星,虾蟆的神经细胞,或只咏梅花,叫林妹妹,不发关于社会的议论,那么,自然,不看也可以的。”

王云五谈了《怎样鼓起读书的兴趣》,也引起了我的兴趣:“读书虽有了适当的方法,但如鼓不起读书的兴趣,结果还是不易收效。因此,如何鼓起读书的兴趣也算得是读书方法之一,甚至算得是最重要之方法。任何事要想鼓起兴趣,首先要有志,读书岂能例外?曾国藩曾论读书之当立志,其言曰:“苟能发奋读书,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胡适的《读书》阐述了读书的三种说法:“(一)要读何书。(二)读书的功用。(三)读书的方法。最后写了与读者共勉诗:‘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则把我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首先论证了一个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的生活差别:“这只要把一个读书人的生活和一个不读书人的生活比较一下,我们便很容易明白了。一个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是被拘束在他的身边世界中的,在时间与空间上说来,他的生活只能陷在一些日常琐事中。他的接触与交谈只限于同几个少数相识的人,他的见识只限于身边的环境。但是,他一旦能读了书,,也便立刻可以和一个世界上的最好谈话者接触了。这个谈话者引着他到一个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年龄中去,或为他解脱一些个人的忧烦,或对他讨论一些这个读者所不知道的生活的特殊方面。”接着他列举了事例后说:“无论何人,凡带着一种勉强的感觉读书的,都不懂得读书的艺术。”并为他们编写了不爱读书的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夏去秋来冬天到,收拾书包过新年。他谈的读书的艺术是:当意兴来时便拿起一本书来读。要获得完全的乐趣,读书必须十分自然。

郁达夫的《人与书》写得非常精妙:“书本原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就是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它产生了人生存在的意义,它供给了知识饥渴的乳料。世界上的大思想家和大发明家,都从书堆中进去,再从书堆中出来。”

著名文学家老舍的《写与读》吊起了我的胃口:“使我受益最大的是但丁的《神曲》,我把所能找到的几种英译本,韵文的与散文的,都读了一过儿,并且搜集了许多关于但丁的论著。有一个不短的时期,我成了但丁迷,读了《神曲》,我明白了何为伟大的文艺,论时间,它讲的是永生,论空间,它上了天堂,入了地域,论人物,它从上帝,圣者,魔王,贤人,英雄,一直讲到当时的‘军民人等’。它的哲理是一贯的,而它的景物则包罗万象。它的每一景物都是那么生动逼真,使我明白的何谓文艺的方法是从图像到图像,天才与努力的极峰便是这部《神曲》,它使我明白了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也是我明白了文艺的真正深度。”

我还从《谈读书》中领略了梁实秋《书》中的深刻内涵:“读书乐,所以有人一卷在手往往废寝忘食。但是也有人一看见书就哈欠连连,一看书为最好的治疗失眠的方法。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钱歌川写了《读书的习惯》,使我百看不厌:“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山之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钟敬文的《谈读书》谈到了读书的方法:“现在一般谈到读书方法的人,大都主张要有计划。比如一说,某些入门书应该先读,某些比较深沉的著作应该放在后面。某些书一定是要读的,某些则可以不读,或者根本不该提到它,我们读书正像造房子或缝衣服一样,要有一定的选择和工作的程序。”

读了景克宁的《书与读》,使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引领着我得到了思想的升华:“书,是知识的结晶,也是文明的摇篮。我的一生都是和书相依为命的。书给我以思想、认识、理想、信念,帮助我在十年前的浩劫中活了过来。书,使我的生命再造。没有书,也就没有我的过去和现在;书,正在帮助我走向明天。所以,书是我生活的起点,也就是我人生的归宿。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书就是我求知的良师益友。我离不开书。”他还阐明了读书的意义:“当我们打开书的时候,就好像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历史的通路,广大的世界缩小了,漫长的历史缩短了。天上人间尽收眼底,五湖四海就在足前。中外古今醒目可观,让你游历世界,认识社会,理解历史兴旺衰替、沉浮演变的规律。

当我们打开书的时候,便有可能揭开自然的帷幕,既可以一览宏观世界,也可以洞察微观世界、时空无限的宇宙、天体演变的奥秘、地球结构的奇景、物质无穷的层次。

书就是千里眼,顺风耳,望远镜,显微镜,书就是科学的总结,智慧的源泉,生活的指南,给人以开启百科知识的万能钥匙。”

我还捧读了吕叔湘的《书太多了》、冯至的《书和读》、吴佰萧的《书》、严北溟的《一点青灯伴读书》,使我沉浸在书海里。

通读了《谈读书》后,我掩卷沉思,仿佛置身于历代伟人巨匠之间,聆听他们谈读书的告诫,接受智慧的熏陶,领悟读书的真谛,我内心深处受到了无比的震撼,激发着我在今后的读书之路上奋发前行,在书的海洋里不停地遨游,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让书成为我的生命之灯!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