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读书节心得体会3篇

2016-11-08

读书节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要途径,是图书馆业务的拓展和延伸。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学校读书节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学校读书节心得体会范文1:

有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这“阶梯”,却显得苍白无力,还弥漫着刺鼻的穷酸。但有一本书,不仅洗涤了我身上的穷酸,还使我具备了英雄的品格。这本书,就是《亮剑》。

《亮剑》讲的是战争时代的故事,所谓亮剑,就是一种精神。就是古代的剑客对决,即使发现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也不能退缩,要勇敢地亮出自己的宝剑。

本书的主人公--李云龙,就勇敢地向实力倍穷于他的楚云飞亮了剑。最终使他们的对手退缩而取得了胜利。这种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生如战场,学习亦如战场。同样需要亮剑,只是方式不同。在没有硝烟的战场里,我们斗的是努力,拼的是方法,亮的是兴趣。这一切的一切都激励着我们勇敢地向前拼搏,共同演绎现代传奇故事。

古人说:“一群由狮子统领的绵羊胜过由绵羊统领的狮子”。领头的狮子是最重要的。而成功者“领头的狮子”就是这亮剑精神。

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切的一切。都激励着我:我该亮剑了!

学校读书节心得体会范文2:

十一月六日,有幸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去阳光小学参加了他们的快乐读书节启动仪式。一天的活动结束了,我们也是满载而归,有几点感受给大家汇报交流一下。

一 育人环境方面 走进校园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文化氛围,真的是一草一木蕴书香,一墙一物会说话。学生彬彬有礼,老师精神饱满,他们身上那种自信让人深深地感染者每一个人。走进教学楼,每一层的走廊的墙壁上都是文字和书画,一楼是成语经典小故事,二楼是名人名校简介,三楼是古诗文和学生手抄报,四楼是绘画和艺术类。走进班级,也让人感受着浓浓的班级文化氛围,每个班级都有名字,有的叫清华院,有的叫智慧苑,还有的叫创新班 ,教室墙璧上也是各有特色,有写着‘‘懂得用嘴角微笑,知道永小手帮忙,学会永耳朵里聆听,体会用心灵理解’’,还有展示学生个性的园地,如收获园,就是把学生的获奖证书复印下来,贴到收获园里,还有是小荷已露尖尖角,展示的是学生非常优秀的书画或文章。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刻意营造的外在的育人环境,但是这些东西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 师生精神面貌 也许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师生都会很兴奋,很激动,也达到了最好的精神状态,但是他们身上的自信也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这份自信来自于哪里呢,也许正应了那句诗吧,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李家栋老师也这样总结,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幸福,读书使人美丽。读书交流会上的师生精彩的表现令人折服,老师驾驭课堂游刃有余,洒脱睿智,学生各抒己见,信心十足,充分展示了他们深厚的文学素养。

学校读书节心得体会范文3:

学校建立读书节,还以当地名人作为名称。我想这个毕竟是有推荐意义的。不仅让大家了解家乡的历史,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可以让莘莘学子明确,少年时期读书,没有杂务,能够集中精力,不管是记忆还是理解,效果最好。如果他们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持之以恒。我甚至希望能够把读书节推广到社会,全民性的读书,把读书当作时尚,百姓的素质就会自然地提高,就好像过去象山墙头的欧家,儒下洋的何家,整个家族重视读书,出了很多的人才,现在站在欧家祠堂或者儒下洋何公房,还会升起些许对古人的仰慕之情。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绝对不是到了节日才读书。大家都象赶时髦一样,哄然而起,社会上流行节日,什么X节Y节,于是学校也来个读书节,当然你有读书节,我也不能落后,可惜活动由于没有策划,其实很简单,来一次征文或者演讲,当评比结束发了奖状,或者搭起的简易舞台一拆,似乎风头已过,日子还是照样熬,不读书的人,照例还是不读书。

在过去,严格地说,我读的大都是教科书,其实只是用来考试的,寻章摘句老雕虫,把参考资料牵强附会的注释读得滚瓜烂熟。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是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效果,可是眼界浅陋,到要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如此孤陋寡闻,“书到用时方恨少”,确实不假。当认识到读书很重要时,又觉得无法求得深解,只能浮在表面,又缺少人辅导或者探讨,所以无法深入。只有散文一类的文字,由于其抒情性的特点,多读几次,还能够肤浅地理解作者的一些情感。

小时候,周围缺少书籍,但是连环画大流行,我用了零花钱一本一本地积累起来,最后竟然有了一纸箱,这几乎是我一笔不小的财富。阅读连环画,对于识字来说,很管用,图文一对照,基本上能够猜出字的意思,而且故事情节十分清晰,所以后来养成了习惯,有一段时间,拿到小说,几乎纯粹是为了追求娱乐,根本不喜欢那些华丽的辞藻,眼睛一瞟,一本书看完,却只记得几个名字,譬如读《水浒》,就知道某某打翻了某某,或者某某在什么地方碰到了某某,被蒙汗药蒙翻了之类的。至于《红楼梦》,实在不喜欢看,它的故事太生活化,缺少想象,可是贵族生活又和自己不合拍,无法产生共鸣。还是打仗之类的,很有正义感,图画又脸谱化,一看就清楚谁是坏蛋,谁是歌颂的对象。那时候,身边有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喜欢扒在我的身上,哥哥、哥哥地叫,于是生编硬造几个故事,哄哄他们,让他们眼睛睁得铜锣一样,充满了新奇,于是自己就似乎有了一种成就感,如果思维实在枯竭,就把他们自己的故事搬上来,最后他们听出有所影射,还把小拳头在我身上乱捶。还有是《山乡巨变》之类农村题材的,场景也熟悉,至今还记得邓秀梅站在水井台边的景象。

后来有个老师工作迁到城里,他家里的藏书一大堆,全被邻居当作草纸来用,我幸运地在茅房里捞到了全本的《红星照耀中国》,就是《西行漫记》,看得如痴如醉,可是老师要求我们剪贴资料,就把它当作粘贴本,后来感觉实在舍不得,又放在水里浸湿,把黏贴的纸张揭起来,再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搞得凹凸不平,难受了好一阵子。其他如《列宁笔记》《列宁全集》,太高深,所以只能束之高阁,虽然常常整理一番,却似乎无法涉猎,或许是懒惰的借口。

读书有诸多好处,譬如和哲者对话之类的,可是我本没有高深的思想,也没有渊博的知识,所以常常不能把思想认识提高到这样的程度。但是当自己和文章产生了共鸣,一个字,一个词组,一些情节,往往牵出无数往事。他们好像被时光沉淀起来,藏在记忆的深处,如水中的游鱼,正阴在水面下,悠闲地沉浮着,忽然被一块碎石片惊动,顺着泛起的水花到处跑,或者正象忽然找到了鱼饵于是开始热闹地围着抢食,于是思路便活跃起来。细想起来,读书对于自己总结生活经历很有帮助,因为经历不管是坎坷还是顺趟,情感痛苦还是幸福,能回忆起来的故事,往往很有意义,细细咀嚼,舌有余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许是记忆有选择性的缘故。

因此合着自己心意的文章,最令人爱不释手。儿童会辨识最简单的“好”和“坏”,于是喜欢阅读童话,可惜我的童年阅读童话不多,却以连环画替代;少年崇尚侠义,于是爱上武侠小说,还记得早自修时,偷偷拿出租来的《射雕英雄传》出神地品赏,被夏谷鸣老师捉个正着,幸亏他也不批评,只是缴了书本,藏在办公室里,五分一天的租金熬得我度日如年,于是乖乖地主动去办公室说好话,惹得他裂开虎牙,憨憨地笑。少年也好幻想,好推理,那是中考前夜,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森村诚一的推理小说,被尹老师抓个正着,虽然他很难理解我的兴趣爱好,不能理解把中考看得如此清淡,却也讲情理,说是暂且保管,直到中考结束归还;中年,半生打拼,半生沉浮,经历的事情也多,阅读的人也多,很多事情过去看不通透,现在也能理解,所以就喜欢看世情小说;虽然还没到老年,但是看很多传记,老年人洗净铅华后,沉着的心态,应该是自己崇尚的,就喜欢看些淡而有味散文。诸葛亮有匡世济民之志,所以不喜欢雕章琢句,陶渊明猛志故常在,所以读书就不求甚解。真正读书的人,生活阅历固不可少,其理想和志趣 应该更为重要,这就需要读书人主动地加强自我修养。

不喜欢读书,那么每天是读书节,日子也惶然过了;喜欢读书,那么即使不是什么节日,也会以每天都是节日来看待之。所谓“酒肉穿肠过,我佛在我心。”读不读书,全在当事者的心态上。

组长孙老师要我为读书节拿出一篇象样的稿子,感觉实在勉为其难,遂糊里糊涂地乱记之。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