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七年级地理期末必考难点
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16七年级地理期末必考难点。
2016七年级地理期末必考难点(一)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等高线地图上主要有五种基本地形:山谷、山脉(山脊)、山顶、陡崖、鞍部。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凹进)的部位是山谷(山谷中有河流、山谷的出口处适合修水库);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的部位(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重叠或用锯齿形表示的是陡崖;闭合等高线,中心数值大,或用“▲”表示的是山顶,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
2、世界有5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广阔,(等高线非常少,几乎没有200米以上的等高线),世界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高原:海拔较高,高原面坦荡,但边缘陡峻,(中部等高线稀疏,边缘密集且数值往中心增大),世界最大的高原是南美洲的巴西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亚洲(中国)的青藏高原。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等高线密集,有500米以上的等高线),世界最长的山脉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最高大的山脉是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
丘陵:海拔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坡度和缓,(等高线稀疏,几乎没有500米以上的等高线)。
盆地:海拔不一定,中部低,四周高,(中部等高线稀少,边缘密集且数值往中心递减),世界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刚果盆地。
3、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大部分)、东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州);无论怎样把地球划分成两个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9图2。6和P30图2。7)(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北美洲与南美洲合称“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被称为“拉丁美洲”,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面积最小的大洋。
全在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全在东半球的大洲:非洲; 全在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18、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北冰洋与太平洋)。
非洲与欧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驼海峡(沟通大西洋与地中海)。
5、海陆变迁的证据:
海洋变为陆地:喜马拉雅山脉上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填海造陆;
陆地变为海洋: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古河流和森林遗迹。
6、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在印度洋板块内。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火山地震带上。(某地多火山、地震的原因:首先要考虑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与板块挤压形成山脉:
落基山脉(北美洲西部):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
安第斯山脉(南美洲西部):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
喜马拉雅山脉(亚洲南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
阿尔卑斯山脉(欧洲南部):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新的海洋:东非大裂谷和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2016七年级地理期末必考难点(二)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2、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北纬(用“N”表示)和南纬(用“S”表示)。
经线又叫子午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东经(用“E”表示)和西经(用“W”表示)。
纬度和经度的判断:北纬:数值往上(北)增大,南纬:数值往下(南)增大;(纬度的范围是0度——90度);东经:经度往右(东)增大,西经:经度往左(西)增大(经度的范围是0度——180度)。
3、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是赤道:4万千米
4、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凡是北纬就在北半球,南纬就在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东经大于160度,西经大于20度的在西半球,东经小于160度,西经小于20度的在东半球)。
5、纬度范围:0° ——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找对应经线的方法:两者相加等于180度,符号相反(W----E);找对应纬线地方法:数值相同,符号相反(N----S)
6、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7、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顺时针方向,即“北逆南顺”),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同地方存在时间差;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现象(昼夜长短变化,一年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夹角不变。
8、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从春分日至秋分日属北半球的夏半年,这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其中夏至日白昼最长;从秋分日至第二年春分日,属北半球的冬半年,这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其中冬至日白昼最短,南半球相反,春分日和秋分日这两天全球昼夜等长。
9、热带(23.5°N~23.5°S)有阳光直射现象(南北回归线(23.5)之间一年中有2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一年中只有1次太阳直射),气候终年炎热;寒带(纬度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66.5)上一年中只有1天极昼,1天极夜),气候终年寒冷;温带(纬度23.5°~66.5°)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10、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016七年级地理期末必考难点(三)
1、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下雨的可能性愈大。
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燃烧农作物秸秆、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燃煤等。
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在北半球最热月陆地出现在7月(反之,如果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该地在北半球),海洋出现在8月,最冷月陆地出现在1月,海洋出现在2月;南半球相反。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等温线闭合,中心气温高是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是低温中心;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叫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叫气温的年较差
2、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垂直变化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夏季,同纬度海洋气温比陆地低;冬季,同纬度海洋气温比陆地高。
3、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的统称,主要形式:降雨。
年降水量:一个地方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全年少雨区:南、北回归线大陆西部,大陆内部、南、北两极;夏季多雨区:中纬度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冬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区);全年湿润区: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5、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4种,每月气温都在20℃以上):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多),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分干湿两季,有几个月几乎没有降水),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极少);
温带(5种):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都在0℃以上,最热月在20℃以上,最冷月在10℃以下,高温时降水多(雨热同期)),地中海气候(气温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差不多,只是降水季节分布与与其相反,即高温时,降水少(雨热不同期),温带季风气候(气温:最热月在在20℃以上,最冷月在0℃以下,高温时降水多(雨热同期)),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和温带季风气候差不多,只是温差更小,降水季节分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分布与温带季风气候差不多,只是温差更大,降水很少)。 寒带(1种):寒带气候(全年气温在0℃以下,降水稀少)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
纬度位置:南北相距远,低纬气温高、降水多,高纬降水少,气温低(南北向) 海陆分布:东西距离远,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东西向)
地形地势:同一纬度或同一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影响: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工业生产和交通大量使用矿产燃料(煤、石油),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砍伐森林、兴修水库等;气候影响人类活动:农业生产,衣食住行等
6、到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5亿。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7、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指一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量。 OOOO
8、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兵员不足等,因此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较好的就业、医疗、教育、经济等条件
9、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亚洲南部、大洋州、美洲
某个地区的主要人种:
欧洲、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白色人种
亚洲东部、东南部:黄色人种
非洲的中部和南部:黑色人种
10、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西亚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