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素材

2017-06-02

陶渊明,无论是他的人格,还是他的文风,都为世人垂青,也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努力学习的。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素材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素材一

你扛着锄头,像扛着一轮星和月,踏着清晨的薄雾浓云,走在青石板路上,忘我地歌唱。

你仍有一片雄心壮志,可世俗的黑暗却连累了你太多太多。在黑暗中你摔伤了,撞疼了。你开始解脱自己,开始向无限的庄园生活迈开步子。你有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舒适和悠闲。田园在你眼中是世外桃源。

不是吗?洒脱自在的田园生活难道不是你自己的选择吗?一天下来,你扛着锄头,带着自己疲惫的身体和充实的灵魂走在乡间小路上,同样也是一天,沉迷在灯红酒绿中的官员失去了清晰地方向,却带来了世俗给他的权利和财富。相比之下,谁更有价值一些呢?

你的伤口在清风中愈发疼痛了,可是,你宁愿疼得清醒,也不愿醉得迷离。

你爱喝酒,就可以让你暂时摆脱这个让你憎恨恶魔一般憎恨的世界。在那朗朗的一轮明月之下,你举起酒杯,烈火般的酒香飘出了数千米远,饮下的不知是精华还是愁肠,而你的笔却似千钧一般在案前重重地放下。事吗?我知道你手中的笔轻轻一勾,将会是文学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笔。

世人一直在读你,而真真能读懂你的却少得如清晨。你想要的,是能够解开人们心灵上的一把枷锁。这时一个真实的你自己。

你的人乃至你的灵魂,就像黑暗中的一个白点。你有骨气,不愿向乡里小人折腰,但这一切都无法转变着个世界,你用文学来弥补心灵上的缺口。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吧!

你走在青石板路上,大声唱着。犹如东边的启明星,永远闪烁着光辉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素材二

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

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

我则不然。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素材三

“靖节先生”、“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陶渊明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又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一番感慨……

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因此去做彭泽县令,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单单是这两句,我就有些疑问了,既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于物质的贫乏了吗?就连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

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如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再从官吏的角度审视陶渊明,又不是一名好官吏。既然做官就要做好。就算环境险恶也要坚守自己的职位,为百姓做好父母官。可他却因官场险恶而退出,一则没有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就连“穷,则独善其身”也不能够,不能为国家尽力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能养活。二则没有“出淤泥而不染”,更谈不上改变官场的风气了。与范仲淹相比更是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他为自己找了那么多的借口“说服”自己入朝为官,却又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理想”,叹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悲伤。

况且,既归之,则安之。陶渊明却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内心浮躁的他不断地写文章向世人解释自己的归隐。可见,他还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也会称赞他是真正的隐士。但是我反而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胆小、懦弱。

我眼中的陶渊明不是隐士。归隐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败,躲避世人的指指点点。无论是隐士还是彭泽县令,都是他人生的败笔。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