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论文2000字
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在世上,如果失信,我们会走的很远,但我们却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论文2000字篇一
《简析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诚实守信;道德素质
摘要:大学是探索真理,培养诚信才的摇篮。大学生多数能做到诚实守信,但也有急功近利,不讲诚信者。高校应加强诚信教育,做到德、智并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加强德育考核管理,建立诚信教育档案,教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他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他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为“八荣八耻”,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成为明是非、辩善恶、分美丑的思想武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现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照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谈一点认识。
一、当前大学校园诚信现状评估
应该说,大学是探求真理,培养诚信人才的摇篮,是人们寄予厚望的一块净土。大学校园是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的社会主流的缩影。多数学生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廉洁奉公,先公后私,这是基本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主流。但是诚信缺失的现象确实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必须引起重视,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中违背诚实守信原则,急功近利者并不鲜见。表现在抄作业、抄论文,考试作弊。在实习、求职中出假证书,改成绩单,虚构教育背景。诚信不足还表现在意识形态上,个别大学生将入党问题庸俗化、功利化,考虑到人党可以增加自己的附加值,为将来的就业、升职带来好处,把信念的追求等同于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大学生归还贷款率很低是近几年来社会关注的问题。究其原因,真正无力偿还的人并不多,不愿自掏腰包,想占国家便宜的占多数。大学贫困生贷款是教育部和银行合作助学的一项义举,由于一些学生不诚信、不守诺,不仅使个人信誉受到损害,还给国家造成损失,因此,缺乏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事的致命伤。
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这与大学生的知识层次极不相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外部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现实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社会信仰危机等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大学生个人自身素质的缺陷。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偏颇,意志薄弱,心理脆弱,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思想严重等,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刻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都是强调应试教育,而对学生德育的要求并不高,这种重知识教育、轻道德教育的思想,致使诚信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诚信教育也就相对弱化了。不少学生奉行“唯有分数高,才能过独木桥”的观念,一味读书,忽视道德素质的提高,最终导致教育和品德的分离。而高校的德育长期以来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导致德育效果不佳。
二、诚信的基本内涵及价值定位
诚信,顾名思义,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意思就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说真话,向别人传递真实的信息;要遵守诺言,实践诺言,承担应负的责任,以取信于人。
诚实守信是自古以来被普遍公认的美德,是中华民族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中庸》日:“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苟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说文》云:“诚、信互训”,“诚者,信也;信者,诚也”。“诚以实,信以功;诚为体,信为用”。诚是向内、向善的内心追求是个人品格和境界的内在价值评估,故有“诚者自成也”的说法。信是向外、向真的外在追求,是个人诚实的品格接受考验的外在价值认定。所以说,世无诚信不宁,国无诚信不稳,业无诚信不旺,家无诚信不和,民无诚信不立,官无诚信不忠。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诚信都起着基石作用。诚信既是个人修养内在的必备品质和情操,又是个人外在行为表现,是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地阐述了道德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提出了“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的要求。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则把“明礼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推进社会信用体制建设,提升个人诚信道德品质,是时代的主题。大学生作为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理应也是道德素质较高的群体,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具体讲就是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坦荡无私、明白事理。
第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是待人处事真心实意,襟怀坦白。一是说话心口一致。不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假话;不说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的谎话;不说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违心话;不说虚情假意、不准备实行的空话。二是办事知行统一。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按规矩办事。不弄虚作假,不明知故犯,不办知行相悖的违心事和违背事理的昧心事。三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光明正大地说话办事,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对人对己一个样。对上不阳奉阴违,对下不矫柔造作,不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作风,不搞对人一套、对己一套的双重标准。言行一致,要切实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凡是好说空话、不办实事的人,说得好、做得差的人,嘴乖巧而行诡诈的人,都必然会失信于人。因此,必须坚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重实际、求实效。特别要做到一诺千金,决不能搞那些不负责任、口惠而实不至的空洞许诺。
第二,坦荡无私、明白事理。坦荡无私,无私才能无畏,出于公心才能行于正道,只有心地纯洁,公正无私,才能做到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只有关心、尊重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遇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社会、为他人着想,才能做到诚实正直、童叟无欺。一事当前,自觉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把个人利益放在次要的服从的地位,克服各种私心杂念,摈弃各种不可告人的私欲。明白事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行为准则,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和社会关系清醒认识基础之上的。只有头脑清醒、洞明事理的人,才能自觉做到始终如一地讲诚信。因此,要做到讲诚信,必须正确认识诚信的道德价值,克服诸如“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讲诚信是“傻”,是“不识时务”,“老实人吃亏”之类错误观念。深刻认识诚信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和不讲诚信的严重危害。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任务。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的一部分人还将会成为党政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应该具备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品质,而且应当具有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应当做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一事当前,应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忘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尊重人民,热爱人民,关心人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公正无私的品质,办事公平、公道,为人正直、正派,不偏邪自私,不徇私舞弊,不以权谋私,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
三、加强高校的诚信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第一,树立大德育观,真正做到德、智并重。学校不仅是传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重要阵地,要为社会主义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因此,高校要主动摒弃“重智轻德”的思想,不能把德育简单化为德育教学,具体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党团活动,而要牢固树立大德育的育人观,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德智并重,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第二,把认知教育与实践教育,理想教育与现实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强调知行统一。道德教育包含有不同层次的教育,既有是非性很强的认知性教育,又有实践性很强的规范性教育,还有理论性很强的理想性教育,而德育教育的最终结果则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行为表现上。高校德育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把德育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上。既重视道德理论的教育,又注重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德育教育的知行统一。
第三,改进教育方式,把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课内教学与课后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德育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育方式,把二者结合起来,既有理论阐释,又有实践说明,避免教育的抽象化、空洞化;课堂教学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讨论、辩论、演讲、写心得体会等不同形式组织教学,使之多样化、生动化,力避“命令式”、“填鸭式”教学形式;广大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道德实践方面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第四,建立德育教育有效机制,加强德育考核管理。学校要建立包括奖励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惩罚机制等在内的德育教育体系,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从学业成绩到日常言行,从课上、课下到校内、校外,从大是大非到小善小恶,如实记录、评价、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使德育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德育考核日常化、细致化、长期化。要既重视德育教育的教化作用,又发挥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惩戒作用。对诚实守信的单位和个人大力表扬,对各种欺诈、蒙骗等失信行为和现象予以曝光、批评,乃至严厉的惩罚。让硬制度与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道德沦丧、行为失范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五,建立信用档案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诚信教育方式。学校要提倡珍惜信誉如同珍惜生命,引起师生对诚信度的关注。并且根据学生的表现,结合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中的表现等,建立学生的个人信用考评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指导,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还可以把学生的信用评价作为个人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向用人单位推荐,不仅鼓励学生在求职中讲信誉、守信用,还能够减少许多就业中容易发生的诚信缺失的现象。
有时,失败比成功更能启发人的思维,因此,实施诚信教育时可以鼓励学生多做换位思考。学生既可以把个人成长中的挫折、失败、困难和碰壁转化为追求成功的动力,也学会从对方、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认识到不诚实、没信用的人最终会误人也误己。学生在自觉的思考中、在实践中逐步巩固诚信待人的品质。并且始终如一地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必须从当前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说话办事坚持态度真诚、实事求是、心口如一、言行一致,逐步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
总之,正确的荣辱观,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道德素质的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如何,影响着他的行为规范,关系到他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一代人的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甚至关系到该社会的盛衰和前途。培养大学生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个人成才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相关论文2000字篇二
《论大学生成才的诚信道德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成才;诚信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报告中明确把“诚实守信”作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学生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因此,用积极、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并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一层面出发,深入探讨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可行之道,必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诚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品质基础和保证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诚信,落实在大学生身上,就是诚实守信,努力做到恪守诚信,追求真理,对学习忠诚,对人忠诚。诚实信用,是大学生一切品质形成的基础和保证,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认识和实践,大学生才可能成为一个坦坦荡荡的人,才可能在未来社会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才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所作为。
(1)诚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一个人要成才,应该在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之一。诚信是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讲“民无信不立”,孟子曾说“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关系着个人的生存和国家的发展。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能够长久立足,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也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国家能够兴旺发达。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理应把培育诚信精神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为学校实现培养目标、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2)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才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标志。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诚信更加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作为未来WTO经济的主要参与者更应该遵守诚信道德原则。当代大学生应当把诚信看成与生命一样重要,视诚信为自身道德品质的生命,注重自身诚信意识的培养。否则,在社会上将难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3)加强对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首先,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合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人。只有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合格人才,才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反过来促进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而不是那些无才无学的伪劣产品。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诚信原则。其次,高等教育担负着促进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任,它必须严格遵循诚信的原则,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水准的合格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诞生至今,一直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塑造,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品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高校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负面环境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的品德状况从总体上来看是好的,但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诚信缺失却是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到图书馆借书,拖一两个月不还;写论文,上网下载几段拼凑而成;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的数据;考试经常作弊;助学贷款拖着不还;就业协议不去履行;履历表做假等。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
(1)外部环境原因。首先,受历史上封建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如“言必行,行必果”“抱诚守真”等诚信的经典佳句,但是在封建社会长期的封建专制下,人们的诚信意识也存在着扭曲的一面,例如“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愈诚信,人生之路愈不妙”等俗语古训,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缺失,而这些又具有“世袭”特点,使大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其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的负面效应,不少领域都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如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等,这些使得正处于人生坐标十字路口的大学生有无所适从之势,从而导致大学生诚信水平的滑坡。
(2)学校原因。首先,高等教育体制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大学生道德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道德教育的简单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化,教书与育人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背等。其次,高校中的诸多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诸多弊端和漏洞,特别是在一些与学生关系甚为密切的职能部门。从学生综合测评的评比掺水到教师到处兼职上课而不求质量或是忙于自己的事情而疏忽教学,诸如此类的不诚信现象在高校中并不少见,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最后,高校连年扩招,使高校的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人数大增也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而且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大学生为取胜不惜采取了“伪造简历”这样不守诚信原则的做法。
(3)个体成长的自身原因。首先,自我意识的偏差。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20世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在享受良好的教育的同时,也存在着艰苦奋斗不足,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当涉及到自身利益,就常不惜牺牲诚信道德原则为代价。其次,大学生的道德心理还不够成熟。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大学生最一般的心理特点是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没有真正完全达到成熟。由于受许多诚信缺乏现象的不良影响,常常会引起心理矛盾的激烈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因此,也易被社会上和身边存在的许多不诚信现象误导。
三、用诚信打造大学生的成才之路
大学生要以诚信为学习之根本、人生之根本。诚信应贯穿我们大学生活的始终,包括考试、借贷、就业、生活等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用之才。目前,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高等学校中间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但是大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主观的努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况且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未来国家各个领域中间的骨干,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会对公民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引领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1)着眼于人才的未来。首先要树立大教育现,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发展同步。其次,必须着眼于终身化。思想品质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才的未来,要考虑到长期效应与近期效应的结合,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上,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校的现实表现,更应关注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长期效应,使学校的诚信教育具有跨越时空的效应,使学生在校就学会修身养性的方法、锤炼优良高尚的品性,终身受益。
(2)教育要生活化。首先,诚信教育要从具体事情入手,从他律引向自律。诚信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过程,其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大量经验表明,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具体事情入手,把诚信教育生活化,将大学生的诚信思想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使大学生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培养诚信行为,铸造诚信精神。其次,在实践上必须强调一致化。课堂教育要和现实生活一致:一方面,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对诚信由认识转化为信念,由信念内化为行动,努力践行知行合一;另一方面,也要规范学校的活动,特别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校必须为学生树立一面诚信的旗帜,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校的自身行为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统一的。
(3)教育要与时俱进。首先,教育内容要体现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必须注入时代精神,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特别是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在加快,标志着人才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诚实守信”则是国际化人才的共同特征之一。因此,面对新形势,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其次,要把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规则意识必须强化。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懂得: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4)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首先,教育必须形成网络化。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等全方位教育效果。要不断寻找新的教育载体,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以在最大的范围内实现最佳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如引入现代的电脑多媒体网络工具,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共同渗透。其次,要注重舆论的宣传。高校要营造一种诚信的氛围,完善舆论监督机制,要善于借助舆论的力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并敢于将不诚信的行为公开化,树立诚信的正确导向,使恪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肯定、宣传,获得成功,让不守信用者受到舆论的谴责、批判,难以立足。这样,大学生的诚信自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约束,并规范着他们的行为。
总之,诚信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它与成才密切相关,因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高校教育重要的一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云.大学德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均敬.精神家园――当代大学生启示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魏传光,葛畅.浅谈高校的诚信教育[J].理论与实践,2003(2).
[4]魏胜.诚信教育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根本[J].乐山师范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