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创业故事

2017-06-1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解开日本人的创业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日本人的创业故事篇一

在日本的企业家中,松下幸之助无疑建立起了一座丰碑。他不但创立了一个神话般的企业,而且提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营哲学。从少年辍学转当学徒开始,他一步步滚爬摸打,在商海中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独特道路。松下的管理思想,同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实践中的锤炼,就不可能产生出松下的经营之道。商海中获得成功的企业家虽然不计其数,但能够提炼出经营之道的企业家却寥寥无几,能够成为众口一词推崇膜拜的“神圣”级别人物,则只有松下幸之助当之无愧。在当代日本实业界,有“经营四圣”的说法。所谓“经营四圣”,是指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京瓷的创始人稻盛和夫和松下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这“四圣”之中,松下幸之助独占鳌头,被誉为“经营之神”。要了解“经营之神”是怎样炼成的,得从他的学徒生涯说起。

学徒磨炼

松下幸之助(1894~1989)的传奇生涯,开始于他的学徒之旅。1894年11月,松下幸之助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海草郡的一个小山村——和佐村(现为和歌山市祢宜地区)。松下这个姓,就是来自于当地的一颗大松树(这棵松树一直存在,直到1966年被雷击,1970年遭火灾被毁)。在这棵松树的荫庇下,松下幸之助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在他出生时,他的家境还算可以,加上幸之助是八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上面有哥哥姐姐罩着,他无忧无虑,生活充满阳光。幼童时期的优渥,是一个人心灵健康的重要条件。

但是,童年的快乐是短暂的。在幸之助五岁那年,他的父亲做大米投机生意失败了,家境逐渐落泊,连祖传的土地和房子都变卖了,全家搬出了和佐村的老宅,父亲开了一个木屐店维持生计,已经上中学四年级的大哥不得不辍学。两年后,木屐店倒闭了,幸之助的大哥、二哥、二姐也因流感而去世,全家陷入了困顿之中。尽管家境如此破败,幸之助依然还能上学,可见这个家庭对幸之助的关爱。

当松下幸之助读小学四年级时,他那在外打工的父亲来信,让幸之助到大阪当学徒。于是,年仅9岁而且初小尚未毕业的幸之助,于1904年11月来到大阪,开始在宫田火盆店中做小学徒。这种小店的学徒,什么杂务都得干。幸之助的主要工作是看孩子和磨火盆,他开始尝到劳作的艰辛,更感到少小离家的孤独。

真正的学徒生涯开始于自行车店。松下幸之助在火盆店只干了三个月,这个店就倒闭了。店老板有个朋友五代音吉,刚刚开了一家自行车店。好心的店老板推荐幸之助去了这个店。在这里,松下幸之助干了六年,奠定了他后来在商界大显身手的基础。尤其是老板娘的仁慈,对幸之助无形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有一次店内集体照像,而幸之助出去办事,由于客户的延误未能按时赶回来。照像师等不及,等幸之助回来,照像已经结束了。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照过像的少年来说,他对这件事看得很重,竟然哭起来。老板娘为了安慰他,专门带幸之助到照相馆去补拍。这件事使幸之助深受感动。直到老年,他还对这张同老板娘的合影十分珍爱,因为这是他学徒时期惟一的相片,也是他首次照像。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松下幸之助后来写的那些关于商业经营的文章可以看出,自行车店的学徒经历,养成了他后来提出管理哲学的基调。

松下幸之助的父亲,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尽管幸之助只是一个小学徒,但他父亲一方面出于对自己破产的内疚,另一方面出于对天灾人祸变故之后家中惟一男孩的期望,一直给幸之助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道理。告诉他,日本历史上的名人,最初都是从当仆人、当家臣开始的。按幸之助的回忆,他的父亲常常鼓励他:“会有出息的。从前的伟人,小时候都在别人家做工,下苦功夫。所以不要觉得辛酸,一定要忍耐……”在幸之助11岁时,他的姐姐看到弟弟过于辛苦,更重要的是辍学会造成文化上的不足,想让他上夜校补上辍学的遗憾。然而,学徒是无法上夜校的,因为学徒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从早上5点多起床打扫卫生,到晚上11点打烊关闭店门,学徒都不能离开。当时,姐姐工作的储蓄所要招募勤杂工,姐姐同母亲商议后,就想让幸之助来应募,白天干勤杂,晚上读夜校。然而,他父亲得知后断然拒绝了这种想法。这位倔犟的家长认定,只有当学徒才会有出息,将来一定能发迹。他要求幸之助不要改变志向,即便不识字,也可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所以,幸之助后来感慨说,如果没有父亲指引道路,他就不会有今天。他虽然因辍学在知识上受到损失,然而却在经商实践的另一方面更早得到了开悟。

1910年.电能的应用给日本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大阪市开始开通电车。幸之助尽管只有17岁,但他看到了电气的未来。当时他单纯地认为,有了电车后,自行车的需求就会减少。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投身电气业。在他离开自行车店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他以一个青年对未来的大胆想象,把自己的事业定位在电器上,求他的姐夫帮忙去刚刚成立不久的电灯公司工作。然而,自行车店的老板对幸之助那么好,使他又无法面对老板说出离开的理由。于是,幸之助采取了一个孩子气的做法——偷偷离开。可以想见,年轻的幸之助这时已经遇到了人生常见的矛盾。他对未来的幻想和信念,支持着自己的追求;而对老板的信任和关怀,又使他难以启齿告别。正是这种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无法割舍的丰富情感,成为后来松下事业的主旋律。

离开自行车店的松下幸之助,并未能立即到电灯公司上班。于是,他开始在姐夫工作的水泥厂打零工,干起了劳动强度非常大的搬运水泥。这三个月,他承受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的重体力活磨炼,使他对生活的艰辛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三个月后,他被招进电灯公司,成为一个室内布线的电工助手。幸之助以前受过的磨炼,使他很快就在这个行当脱颖而出。又是三个月之后,他由助手提升为工头。他后来的回忆中对此不无得意,强调这种提升属于特例。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工头和助手之间的距离,不亚于主人和仆人。比如说,干完工作,助手马上要给工头打水洗手,甚至工头的木屐坏了,也要交给助手去修理。日本这种独有的社会等级,给松下幸之助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从被人吆三喝四的水泥搬运工,到颐指气使的电工工头,使幸之助从中既看到了日本企业经营的特色,又看到了其中蕴含的问题。到24岁时,他已经被提升为电灯公司的检查员,每天巡视十多个工作项目。但他对这种受到别人羡慕的监控工作没有多大热情,而是对自己的工作成就十分看重。自己安装的海水浴场彩灯,剧院中耀眼的照明设施,给幸之助带来了强烈的满足感。这个时候,他同井植梅野结婚了,也开始考虑独立创业了。

日本人的创业故事篇二

“你来写一下柳井正和他的优衣库吧,”记者朋友东方愚很认真地跟我说,“台湾的旺旺、大陆的娃哈哈、日本的优衣库,都不是能源或高科技企业,但却都做出了惊人的成绩,而柳井正更已连续两年当选了日本首富,在经济发达的日本,卖衣服何以能至此?你不好奇吗?这里面或许蕴藏着亚洲商业趋势的一部分秘密。

那一刻,我感觉到东方愚的真诚和执着,但也是在那一瞬间觉得我难以胜任。毕竟,实事求是地说,虽已在日多年,UNIQL0那标志性的红色广告牌更是随处可见,但之前对柳井正及其缔造的优衣库帝国没有直接接触过,也没有写过任何关于柳井正或优衣库的文字。准确地说,在三菱、三井、住友、芙蓉、第一劝业银行、三和等六大日本财团巨头面前,我一直没有觉得优衣库算得上是“商业帝国”。

当时,我只知道“UNIQLO”这个名字其实来得有点歪打正着。最开始是“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的缩写“UNICLO”,但被一位香港的中国合作商在登记时不小心误写成了“UNIQL0”。不过,柳井正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千恩万谢,因为他觉得“QL比“Cl看起来酷多了,当即决定花大力气将当时所有的注册名和广告宣传全部改为“UNIQLO”

当然,对于优衣库来说,我不能算完全的局外人。早在日本广岛大学求学时期,就听广岛人说,柳井正将公司从“小郡商事”更名为“UNIQL0”(准确地说是“UNICLO”)后,正式进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我曾生活过两年多的广岛,一个不但有原子弹爆炸残痕,更有“日本三景”之首——宫岛的地方。以至于广岛人至今还时不时地调侃道:“那个时候的优衣库是‘乡镇企业进城’。”柳井正后来在回忆录中也说:“广岛是座大城市,而优衣库当时只是一家小企业。”但如今,广岛作为优衣库的出番之地将被载人优衣库的历史,这已成为了广岛人的骄傲,只是连广岛人也不明白为什么当年“土里土气”的优衣库如今能这么火?

尽管生长在商业气息浓郁的家庭,但柳井正从小并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少年时,柳井正经常逃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没什么朝气的学生”。我直到来到东京后,才得知柳井正正是毕业于我所在的早稻田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院。柳井正的大学岁月有些“不堪回首”,因为他几乎天天流连忘返于电影院、电玩厅、咖啡屋,偶尔还去麻将馆搓一把试试手气,学业上的荒废让他在毕业后3个月仍然是无业游民。

虽然,那个时候日本的大学处于反日美安保协定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教室里安不下一张书桌,但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精英”。而日本的政治经济学院最早即发祥于早稻田大学,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直到今天都可称得上是精英荟萃之地。柳井正没能顺利就职,多少是有些异端的。

柳井正无业游荡3个月后,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才进人JUSCO(现为AEONRETAIL)超市打杂,被安排在菜刀、切菜板等厨卫用具卖场。但9个月后他就以“在超市打杂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经验”为由辞职,回到了偏远的山口县宇部市老家。无奈之下,他跟着父亲干起了西装零售,但时年23岁的他又对父亲抱怨道“我不适合做零售业”。的确,他用行动证明了他的“不适合做零他在父亲的小服装店主导的第一场“改革”就因他的“指手画脚”、“口无遮拦”且“出言不逊”,而逼走了店内仅有的6名创业老员工中的5位,而唯一能够忍气吞声、选择留下的员工只有浦利治一人。

日本人的创业故事篇三

1、日本创业的空间和瓶颈

我对日本的了解是从2007年开始的,那时候日本的经济还没有走向衰落,遍地都是工作。当时的创业公司都是以通讯业为主,但大部分核心技术还是台湾企业和日本企业掌握,而华人企业只能掌握没有技术含量的生产销售端。

2008年起,经济开始滑落。虽然日元的波动使日本赖以生存的出口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日本整体的经济是萧条的,工作难找,国民购买力下降,创业环境是最不好的阶段。

但从2012年开始,日本经济开始复苏,一方面是政府很支持创业;另一方面则是日元的变动使出口行业迅速振兴,带动了生产行业,也引来了大量的投资。最后导致创业公司慢慢增多。到现在,一个日本人只要1日元就可以创业了。

而 对目前在日本创业的华人来说,虽然他们脱离了国内环境,但只要有想法,还是有生存空间的。只是由于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排外民族特性,所以中国创客在客户群体 的选择上还是针对于中国消费者。这也是考虑到了成本问题的,想打入日本市场,就需要大量的日本本土人力,所以在人力成本上一般的小型公司就是不能接受的。 要知道,一家日本正经的互联网公司应聘应届生会开出500万日元(合40W软妹币)的年薪;其次,在日本创业的规矩很多,法律条文分文别类,都是各个部门 严格监管。

2、华人创业深受中国“互联网+”影响

由于工作内容的原因,我接触的华人创业 公司很多,前几天我做了一个统计:其中贸易公司占华人创业总量的45%;建筑行业10%;IT行业13%;医疗行业1% ;餐饮行业4%;互联网行业10%;旅游行业15%;其他行业2%。而这里面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受中国的瞬间“互联网+”的影响。

这在去年 我回国开会的时候感受最深:如果我在北京我朋友吃饭,出门前他就已经用软件叫好了车,逛街,吃饭完全脱离现金。在宾馆无聊要去看电影,服务员也可以帮我提 前预约好票,而且票价比我直接去要便宜一半。O2O的服务更是遍地都是,如果我想懒死,给我一个手机一定可以实现。

回到日本的一刹那间有些不适应,要知道日本早在2008年3G网就已经普及,2010年4G网普及并且流量无限制使用,那么好的环境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普及打车软件?很多人说主要问题是地域性和法律性,其实还有很核心的一点是“ 原始心态 ” 。

在 中国虽然便利,但原始创业的利润值在大家过渡追求的同时,慢慢的砍掉了很多环节。也是给各个企业带来隐患,很多大平台直接跳过了很多中间必需行业,直接坐 到了厂家面对消费者,把行业中的部分省略之后,大家就会有依赖性,价格也会逐渐的变的透明,每个人都会直接想尽办法找到最终端,拿最低的价格,市场就会变 的不稳定。而且为了集客,业主不得不压低利润和渠道寻求合作,渠道为了拓展不得不再找渠道,但其实大家都在烧钱。

日本和中国完全不一样, 日本的市场规范思维非常严格,几十年的市场模式没有变动过,很古板,很守旧,甚至很不方便,但很安心。这也是日本的大品牌能在世界立足的原因。

3、创业初始,要学会如何与日本环境融合

就像前几天,有一位在中国创业几十年的人来到日投资,他是那种在中国随随便便一个月就可以做到千万的流水投项目的人,但在日本,他开一家小店都担心没有客人。他在私下里跟我聊天说:“来到了日本1年,什么都不敢做,什么都不敢投,每一个行业都和中国不一样。在日本投资比中国难多了。”但他不知道,实际上, 所有的所谓艰难,其实都是因为没有融入环境而已。

毕竟在2015年时日本开始了一股投资热,但在日本创业拼的是学习时间,所以大多数创业者还是以学习为主。学习日本的社交文化以及人脉扩张的渠道,因为每个在日本的华人创业者心里都明白,想要把公司做大,最后一定还是要靠本地日本人辅佐。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