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凸显。加强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显得紧迫而又重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篇一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研究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针对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近年来,贫困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加强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显得紧迫而又重要。笔者从对现有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研究入手,深入贫困大学生的实际,以期能为高校贫困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易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众多贫困大学生成长中的最大障碍,这种心理源于他们不但承受着相对贫困的压力,而且还承受着别人异样的目光。不少贫困生坦言,自己比其他同学更脆弱、更敏感,别人不经意的几句话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
2.经常有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弱势、自卑心理,使得他们更容易形成自我保护的心态,不愿与人交流,对他人漠不关心。
3.不能尽快适应环境。从中学进入大学,多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基本上能够适应新的环境。但也有一些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完成这个转变的时间较长,有的甚至不能顺利完成这个转变,适应不了新的环境,而最终选择了对生活的逃避。
4.情绪不稳定,波动较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大、成才欲望强的敏感时期,但由于他们大多脆弱,面对经济、就业和个人成长的烦恼及情感的压力,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或心理失衡现象。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目前教育培养模式的制约。目前我国的教育从学前教育一直到中学教育都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不够,成绩几乎成了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在大学里,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多元化的,很多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差,逐渐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
2.对城市生活的不适。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进入大学以后首先要面对的是适应陌生的城市生活,但农村和城市巨大的文化差异,让贫困大学生很难融入。他们因此对自己的种种不适感到“羞怯”,导致心理的不适应。
3.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前些年相比,现代大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出现“异时性”,“异时性”易于使向成人过渡的大学生产生复杂矛盾的心理。特别是贫困生自我意识比较明显,成人感、自尊心强烈,渴望被社会尊重,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4.学校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助学体制。首先,对贫困生的界定不明确。其次,在不少学校里,帮助贫困生成了形象工程。一旦有人资助贫困生或是企业设立贫困生基金,学校就会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上电视、登报纸,或是将受助学生的名字予以公布。这些做法虽然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却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很可能造成他们对外界评价的不安,加重他们的敏感和自卑心理。
三、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重视情感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许多贫困大学生存在既自尊又自卑的心理矛盾。因此,要培养具有内在价值感的自尊心,必须完善自我意识,即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良好的自我体验和有效的自我控制。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对“富裕”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大力倡导艰苦朴素的作风,要教育这些学生对贫困生生活上多加关心,精神上多加鼓励,心理上多加沟通。
2.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障碍性心理咨询与发展性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在进行障碍性咨询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跟踪辅导。
3.开展团队心理素质训练,增强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团体训练是目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形式。高校要组织贫困大学生参加团队心理素质训练,鼓励贫困生参与其中,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心理感受,通过训练,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增强贫困生的交往能力。
4.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广泛的社会支持不仅能给予贫困生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给贫困生提供精神上的关心、爱护和激励,促进其心理问题的解决,健全和完善其人格目标的实现。同时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5.解决实际问题,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在对贫困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积极为他们解决实际经济困难。一方面,要建立明确的助学金申请、发放的管理体系,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对贫困生受助要合理宣传。宣传时应尽量尊重受助学生的个人意愿,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爱心的精神。
6.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平台,给贫困大学生提供情绪宣泄的有效场所。一是构筑心理咨询平台。建立心理咨询室,接受学生咨询,建立心理档案,归纳、总结出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提出不同的治疗办法。二是完善网络德育平台。举办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办大学生心理在线网站,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三是丰富校园文化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开设系列讲座。四是充实社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从事社会实践,从而认清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树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总之,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材,而且关系到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高校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承担起责任,形成一个包括经济资助机制、校园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内的综合性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魏文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因与对策[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8.
[2]李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浅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3):136.
[3]周玉林.从马家爵案反思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林业教育,200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