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初稿

2017-05-26

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科学,它通过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理念与人文素养,承载着汉语与中华文化的精华。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初稿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汉语言文学论文初稿篇1

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语言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美。这种整体的美就体现在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选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教学语言、发掘语言魅力等方面。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作为汉语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间,都应该充满魅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

汉语言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巨大,也为汉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它被社会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想要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不断向外发展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就必须不断学习汉语言文学,在实践中探索和改变。美的语言让学生冲破了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氛围,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这就是我在汉语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学生是我们的未来,教师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中职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汉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1.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1.2 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

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1.3 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2.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汉语课?有人认为汉语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我认为: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好的汉语课应是教师情感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讨论气息,充满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汉语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得到交流,运用汉语的技能得到提高。由课文而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完美结合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人的培养,对个性的张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趣味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处处依赖课本,而要对课本内容做出独特的解读和情景创设。不同侧面地引导民族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

例如刚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爱这个词非常敏感。当老师讲到爱这个词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有的羞涩,有的脸红,有的窃窃私语,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对爱的理解比较狭窄,一谈到爱就会联想到情爱。为了引导学生对爱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便启发学生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爱,爱都有哪些?并且围绕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再让学生把列举的每一种爱都用一个事例来进行说明。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列举了各种不同的爱。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们懂得了爱的博大,爱的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爱,才能赢得更多的爱,更多的尊重。最后再请学生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多做类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累语言,更能吸引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效果。

3.让汉语课堂洋溢着爱的情感

在汉语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关心学生的自身及其发展,笔者认为汉语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诚恳并富有激励性,应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我经常要求自己的行为须在真挚的、没有偏见的情感下面对我的学生。比如汉语基础水平差是汉语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特别希望老师能够理解,并鼓励他们。

但是往往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这个细节,对某些学生的无知和理解上的困难,表现出焦躁不耐烦,语言生硬,甚至鄙视,这对心灵稚嫩而敏感的学生无疑是一种伤害。俗话说得好:亲其人,信其道。此刻学生感情受到了伤害,那么他对老师的尊重、信任、爱戴势必大打折扣,你所传授的道他能主动接受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相反,老师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肯定欣赏的眼神,都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打开他自卑闭锁的心灵,激发他学习的热情。老师的爱象一盏灯,给学生迷失的心带来希望和光明,让他们有了勇气和自信。

总结

汉语言文化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种记载,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打破时空界限讲授古文化,犹如打开了一幅历史画卷,学生穿梭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其学习的真正意义就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总之,中学汉语言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将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得到弘扬。

汉语言文学论文初稿篇2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方向大致包括:一是少数毕业生通过考研继续深造;二是部分毕业生可能走上教师岗位。从事教育工作,三是绝大多数毕业生因就业岗位的限制,而不得不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而且这绝大多数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在高校期间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基本上用不到所从事的工作中。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是,依旧根据传统的模式进行课程设置,而且很多专业难免出现重复设置的状况,即使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设置的选修课程,也大多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等范围内。高校设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已经严重脱离了社会需求的实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这种课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即使就业了,在工作岗位上也很难用得上学过的专业知识。

1.2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

目前,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高校仍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重视专业知识的评价,而忽视对专业能力的评价,而且在评定各级各类奖学金,组织发展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转正等也都是以学生的笔试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完全不考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真正用得上这些知识。

1.3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授课的实际情况,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满堂灌”、“一言堂”,即使部分教师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也仅仅是把所讲内容复制到课件中,很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枯燥乏味的教学致使学生对专业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而使学生视野拓宽、能力提升就更无从谈起。只能是为了应付考试及格而死记硬背知识,形成所谓的“高分低能”型人才。

2 创新汉语盲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2.1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应该根据办学定位,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确立汉语言文学专业“服务地方建设”的教学宗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确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过硬的专业竞争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服务领域,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超前意识和持续发展潜力,健全的个性与人格,毕业后能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汉语言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2科学系统地设置专业课程

(1)设置考研类课程满足继续深造学生的需求。对语言类和文学类课程进行分设,给学生提供研究现代汉语词汇、修辞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语法、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专题的空间,在进一步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的基础上,更利于进一步丰富文化底蕴。

(2)设置应用类课程满足文秘或编辑类学生的需求。拥有较强的写作、采访能力,具备丰富的秘书相关专业的知识,是文秘、编辑等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设置应用写作、行政法学、编辑采访等课程,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3)设置教育类课程满足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的需求。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可以设置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师职业技能、演讲口才等课程,以培养综合型的教师。但是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种课程设置以后,不要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哪类课程,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职业规划进行自主选择。

2.3构建动态的课程更新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对单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清理与重构。要彻底杜绝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废话,学生念旧书”,要对各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更新教学内容,避免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交叉与重叠,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建设职业技能训练课程,针对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方向,通过校企合作

的方式,学校与用人单位充分合作,共同开出课程,共同培养学生,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 职业技能训练,在校期间就成为准 工作人员。

2.4注重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培养

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能写文章、研究文章,还要会编辑、会制作,更要会利用 网络技术完成工作。另外,随着我国 经济的飞速 发展和国力的不断提升,想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越来越多,致使对外汉语教师比较紧缺,高校可以抓住这一契机,主动帮助想从事此工作的学生选择课程,使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 文学基础,而且还应具有熟练的 英语交际能力,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

2.5加强学生评价体系建设

新的汉 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必须更加全面、系统和公正。在考核学生时,可以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将笔试与 面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科学的专业知识评分标准和能力检测标准,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其他方面的专业能力。

3 结语

总之,从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的角度,必须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确保设置课程的科学性、培养人才的 应用性、评价体系的完善性,从而构建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为社会、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