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是怎样形成的 黑潮的影响与作用
黑潮为世界著名的暖流,其特点是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而黑潮是怎么养形成的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黑潮形成的原因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黑潮形成的原因
黑潮是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向北流动的一支强西边界海流,它因水色深蓝似黑色而得名。相对于所流经的海域来说,它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黑潮起源于菲律宾东南,是北赤道流的一个向北分支的延伸。主流沿巴士海峡东侧北上,经台湾东岸苏澳至与那国岛之间进入东海,然后沿东海陆架边缘与陆坡毗连区域流向东北,至奄美大岛以西约北纬29°、东经128°附近折向东,经吐噶喇和大隅海峡离开东海返回太平洋,并沿日本南岸东流。
黑潮在东海的途径终年比较稳定,它相当于100或200米层上的温度水平梯度最大的地带。可以用100米层上的20℃等温线或200米层上的18℃等温线来表征。
黑潮以流速强、流幅窄和厚度大而著称。吕宋岛附近海域的最大流速有2节,在巴士海峡和台湾以东,其流速为3节或以上。进入东海后,流速有所减小,通常为1—2节,至北纬26°30′、东经126°附近,流速又增大,表层流速可达2。5—3节。至屋久岛西南,其表层流速可达3—4节。
黑潮的流幅较窄,约为150公里,大于0。8节流速的黑潮主流宽度变化在70—110公里之间。黑潮的厚度在东海为800—1000米。
在黑潮右侧存在向南的逆流。巴士海峡以东的逆流主要与终年存在的暖涡有关,流速最大为1—2节。在冲绳、奄美大岛附近,逆流流速不大,约0。3—0。5节,厚度较浅。
若以1200米深度作为参考面,黑潮的平均流量为28*106米3/秒。如以700米深度作为起算面,则黑潮在东海的平均流量约为21*106米3/秒。东海黑潮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是,秋季的流量最小,冬季较高,春季最高,夏季次之。东海黑潮流量的短期变化也较明显,半月中的变化可达10%。黑潮右侧逆流的流量较小,一般在黑潮的三分之一以下。
黑潮的影响
日本暖流是整个东中国海环流的主干,对该海区的水文气象条件有重大影响。
黑潮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环,为全球第二大洋流,只居於墨西哥湾暖流之后。自菲律宾开始,穿过台湾东部海域,沿著日本往东北向流,在与亲潮相遇后汇入东向的北太平洋洋流。黑潮将来自热带的温暖海水带往寒冷的北极海域,将冰冷的极地海水温暖成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黑潮得名於其较其他正常海水的颜色深,这是由於黑潮内所含的杂质较少,阳光穿透过水的表面后,较少被反射回水面。黑潮的流速相当的快,就像搭上高速公路般,可提供回流性鱼类一个快速便捷的路径,向北方前进,故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为数可观的回游性鱼类,及其他受这些鱼类所吸引过来觅食的大型鱼类。
黑潮的速度约为100至200公分每秒,厚度约在500到1000公尺,宽度约200多公里。於日本四国的潮岬外海测得海水流量达6500万立方公尺/秒,约是世界流量最大的亚马孙河流量之360倍。黑潮年平均水温约摄氏24至26度,冬季约为18至24度,夏季可达22至30度。黑潮也较邻近的黄海高7至10度,冬季更可高出20度。 黑潮的主流并非沿著东亚大陆边缘流动,而是沿著东亚岛弧流动,因此,黑潮对岛弧的影响也较大陆显著。然黑潮的支流延深进入东亚大陆的边缘海,也对大陆区域造成一定影响。
黑潮的地理位置
黑潮从中国台湾东侧流入东海,继续北上,过吐噶喇海峡,沿日本列岛南面海区流向东北;大约在北纬35°、东经141°附近海域,离开日本海岸婉蜒东去;最后在东经165°左右的海域里向东逐渐散开。黑潮流到了这里,人们就叫它北太平洋流了。黑潮从它的源头,从太平洋的低纬度海域流向高纬度,南北跨约16个纬度(北纬20°—36°),东西跨约115个经度(50°—165°)流经东海和日本南面海区,行程4000多公里,如果加上黑潮续流,全程约6000公里。
黑潮的流幅和厚度并不都是一样的,在不同的海区里有不同的变化。通常它的宽度为150公里,在日本列岛南面海域,黑潮的最大宽度可达200—300公里。它的厚度达1000米以上。
黑潮的流速比一般海流要强劲得多。它流速为每小时3一10公里,由此可以计算出黑潮在我国东海的流量为每秒钟约3000万立方米。这个流量相当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量的1000倍,可见黑潮之流量极为可观。
其实,黑潮的水并不黑,甚至比一般海水更清澈透明。这是因为黑潮水质极少杂质,能见度达30—40米深。不过,当太阳的散射光照射到黑潮海面时,水分子偏重于散射蓝色光波,其他光波如红、黄等色为长波,被水分子吸收。所以,当人们从上往下看海水时,海水成了蓝黑色。这样,人们就习惯地称它为黑潮,以区别于其他的一般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