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论文
回顾历史,我国的金融改革已取得长足进步,除存款利率外,其他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论文篇一
《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了利率管制措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起,利率管制的弊端在积累之中暴露得日益充分,到八十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成为世界性潮流。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在全球范围呈上升趋势。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早有呼声,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尤其担心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失控,以至于迟迟未能付诸实践。本文拟就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经济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及发展情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就是市场经济下的利率,使利率与市场挂钩,随市场变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体现在:利率要为市场危机化解提供支持;利率要推动经济发展;利率要规避危机出现;利率要完善货币流动性。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在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出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离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近。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外部因素
(1)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在我国成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人心所向的趋势。
(2)加入WTO后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与国际银行业发展接轨,同样对利率的掌控与调整提出新的要求。
(3)外汇管理政策的影响。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作为我国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外汇无疑是一大利器,如何将外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确实是一个有成效的方法。
(4)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但为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以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将来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本市场工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大规模的并购重组创造了条件。
2、内部因素
(1)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经济稳定存在隐患。我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长期以来积累的经济问题在当下呈现出集中爆发的态势,在供给与需求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市场的运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货币的流动以及调节市场平衡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商业化的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良性竞争的局面尚未形成,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够完善。我国以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为首的四大国有银行,占据着金融市场大部分份额,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地域限制和政治性因素影响,发展有限,品牌并不响亮,无法形成实质性的竞争,利率市场化改革呼之欲出。
(3)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国有企业占据着大部分资金、资源、市场、人力等,由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资源浪费,生产过剩等问题难免会出现,这就导致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影响。预算资金以及如何更好地周转,利率调整将会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4)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的低利率管制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商品的价格,使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深化的一个必然进程。但是目前我国的宏微观经济环境都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过快推进。
(1)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低。我国在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并且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许多方面都与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首先,中央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不是很强。中央银行并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使得利率调整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趋向非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银行的产权界定较为模糊,加上管理层和一般员工又没有利益的驱动机制,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办法兼容,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也非常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非市场化行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主权放开,银行也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借贷资金,限制了利率作用的发挥。再次,企业的行为不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存在亏损现象,在国家及财政部的保护伞下安稳度日,利率高低对其来讲无关紧要。
(3)企业对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近4000万户,中小外贸企业数量将近500万户,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一直被限制在20%以下,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承受利息调整带来的影响。
(4)金融监管还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金融监管不到位,就无法为利率市场化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四、为利率市场化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要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绝非易事,而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利率市场化同一国的市场经济完善程度、金融交易主体的市场化倾向以及金融监管等外围制度环境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应分别从这些方面逐一着手,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有利条件。
1、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从西方的成功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才逐步放开利率的。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颇见成效,尤其是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尽管如此,我国的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都不是非常完善,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推进。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经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2、鼓励、带动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
(1)充分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一方面,必须分离政府与央行的“天然”联系;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央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调控商业银行的利率和其它的市场利率。(2)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以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存在的所有者虚置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目标。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审计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发布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应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组建一批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入新的竞争机制。(3)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等。
3、把握好利率改革的着力点
(1)增强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利率敏感性和弹性较低是我国七次利率下调效果不显著的根本问题所在。我们要逐步放松管制,即放宽利率的浮动范围和幅度,之后加快银行和企业的市场化进程。(2)明确利率调整的目的和目标。应将我国的利率调节目标转移到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上来。目前我国以降低企业利息负担为目标的利率调整方式,既不利于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也不利于国有经济部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重新构造利率结构,理顺利率的关系。要对现行利率划分方法进行改革,根据企业和金融机构会计制度和业务发展的不同需要,综合考虑期限、周期、数量、风险等因素设置利率的档次,详细划分利率的种类;逐步清理优惠的贷款利率,明确贴息的来源,减轻商业银行的负担,增强商业银行的活力与创造力。
4、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一旦利率放开后,必须保持资金市场的稳定秩序,不能像过去一样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而必须依赖于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首先,金融监管一定要摆脱行政的干预,独立自主地运行;其次,要充分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度,实现层层负责,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最后,要尽早制定科学的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为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提供条件。
五、总结
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货币市场利率放开的进度比较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品种的市场化,二是不断简化存贷款利率管理。三是先后三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放开了对外币利率的管理。五是中资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行大额定期存款业务,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总之,从制度方面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必定是充满崎岖,充满坎坷的,但是前进的道路是光明的,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金融市场会更加繁荣,经济也会发展得更好!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论文篇二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探讨》内容摘要:由利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制度的必然演化之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实质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如何稳步推进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拟就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内容、发展状况和可行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管制;货币市场
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资金融通是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资金融通的本质就是货币资本即资金的借贷活动。货币资本借贷过程中,资金盈余者获得的收益就是货币资本的利息。利率是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其本质表现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简单地说就是市场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
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利率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对利率水平的变化设置的一个最高限度(一般是对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和一个最低限(一般是指贷款利率),利率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浮动或者不允许浮动,它是国家或政府出于特定目的,将资金利率压低到市场均衡利率之下的一种政策措施。各国的发展历程表明:许多国家都曾经选择或者正采取利率管制政策,试图借此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开始成为世界性潮流。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高潮。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原有利率管制的弊端开始显现:造成了经济的低效和失衡,经济的低效和失衡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利率管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的“瓶颈”。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利率市场化的着眼点是一种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形成机制,是资金价格的市场机制,社会上的资金资源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在社会上流动,金融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上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微观主体对资金需求没有扭曲,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可以较完全反映资金供求,并且影响供求。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包括几方面内容:
其一,利率决定权要由市场交易主体来确定。利率的本质是一种资金价格。定价权是市场交易双方的基本权利。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通过平等协商确定。其二, 利率结构包括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等都应该由市场自发选择。 其三,资金市场上存在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准利率”。根据其他国家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其四,货币管理当局应当享有间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权利。但政府对利率的调控应主要采用市场手段。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年6月,我国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1997 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从1998年开始,对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再贴现利率由中央银行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独立确定的制度;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全面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利率。1998年5月,中央银行开始利用公开市场操作。1999年逐渐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最高上浮可达到 30%。2000年9月,进一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对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并报中央银行备案。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其《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2002年3月,人民银行进一步下放非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自主决定权。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在浙江、黑龙江、吉林、福建和内蒙古等8家县市级农村信用联社进行“浮动利率试点”。
2004年10月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以落实这项政策为中心继续推进,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走到了最后一步。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利率市场化最大的任务就是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特别是居民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在占据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方面,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商业银行法》第31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上下限,确定存款利率,并予以公告。”第47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存贷款业务仍会是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实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关键。贷款利率市场化要采取通过逐步扩大浮动幅度,再过渡到实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直至最后完全放开由市场决定的方式。目前,我国社会资金供给宽裕,银行积极争夺优质贷款客户,贷款利率在竞争中有下降趋势,扩大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的全面上升。就存款利率市场化来讲,考虑到存款利率牵涉面广、敏感性强,要采取审慎的态度。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放开存款利率容易产生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损害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真正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首先,培育和完善货币市场。我国货币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其实,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的发展程度。目前货币市场的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较为突出,货币市场发育不良已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长期以来对发展货币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形成了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发展极不均衡的现状,货币市场比重相对较低,品种单一;金融商品的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国债发行量太少,且基本上由银行承购,公众很少有机会参与,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状况。
我国货币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其实,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的发展程度。在发达市场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的市场利率是直接参照货币市场利率并考虑到该种金融工具的供求状况和性质而在市场中形成的。然而,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定价是通过国家力量压低贷款利率来实现的,与之相对的是,民间借贷利率水平普遍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高出幅度相当大,这说明我国银行业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大,但是这种支持的前提是利率水平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如果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的非市场定价使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并造成利率扭曲,这就使市场利率不能正确引导资金流动,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甚至造成经济运行紊乱。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由此可见,加快货币市场改革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货币市场入手,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1996年1月3日启动试运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取消再贷款利率的上限限制。1998年,改革再贴现利率制度,放开贴现与转贴现利率;2000年,我国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三项改革等等。
在笔者看来,我国还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市场硬件建设,为实现货币市场的统一奠定基础;逐步开放货币市场,降低对货币进入资格的限制,增加市场交易成员;加快二级市场建设;建立统一、权威的资信评估结构。在此过程中,央行应该采取措施,如适当调整再贷款利率,改变目前央行再贷款利率低于货币市场利率的局面,将变动再贴现率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其次,加快推进金融结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体系改革。利率市场化是通过市场机制激活金融中介机构,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促进经济增长,如果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银行经营僵化,效率低下,就很难发挥利率市场化配置资金资源的优势。所以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就必须进行金融结构,特别是银行体系的改革。要求政府不再直接决定资金的分配,尽快着手金融结构改革,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一个混合型商业银行体系。通过深化银行改革,使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并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才能保证利率信号的准确传导,促使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再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利率机制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作为利率调整的对象,产权不明晰,预算约束软化,行为不规范,从而使其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一般企业的真正企业化,由于目前我国未实现完全的银企企业化,利率市场化就缺乏相应的基础,考虑到银企的企业化现实,可逐步放开票据贴现利率和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和幅度。同时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映灵敏的市场主体。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要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落实企业自主权。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使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总经理、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之间形成目标一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的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来加强企业对利率的反映程度。
第四,加强金融监管。利率市场化的实践,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重塑金融监管在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在总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经验时,学界普遍认为建立了有效监管机制是利率市场化成功实现的前提。目前我国的监管状况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如何尽快使金融监管摆脱困境,为利率市场化的根本推进创造条件更显迫切。要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必须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金融监管;按市场化金融运行的要求,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监管水平。可以说,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是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景学成,沈炳熙等.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财政出版社,1999
2.夏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金融研究,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