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1500字的范文
相信很多同学对很多书有许多读后感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几篇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500字一:(1708字)
《美妙的新世界》是A.赫胥黎著名的幻想小说,含义深刻,耐人咀嚼,因此十分畅销。它1932年出版,到1966年的34年间已经出了哈珀版、新哈珀版、矮脚鸡版、矮脚鸡经典版等57版,共275万册。作者A.赫胥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是《美妙的新世界》,这本科幻小说为他赢得了巨大的世界声誉。这本书的名字意味深长。它来自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本书主要刻画的是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中,人的“人”性被机械剥夺殆尽,处于“幸福”状态的人们以几种种姓产生于工业化的育婴房,接受种种安于现状的教育,热爱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他们拥有安定、无限的“自由”,却丧失了科学、艺术、婚姻、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偶有对现状产生怀疑或叛逆心态者,均被视为不安定因素放逐边远地区。(摘自豆瓣)
整篇小说在行进的过程中两次更换主角,首先是列宁娜,接着是伯纳,最后是野蛮人约翰。三个主角是书中文明世界到野蛮世界的过渡。列宁娜是彻头彻尾的文明世界的产物,而且她样貌漂亮,极尽享受她的命运。直到最后爱上约翰的悲剧不过是她半只脚离开了正轨,她的内心仍然属于文明世界的价值观。
伯纳因为与众不同的出生,在阿尔法种姓中个子特别矮而遭世人鄙视。这种鄙视使他内心产生强烈的自卑和孤独。孤独使他结识了因智商太高而感到孤独的诗人赫姆霍尔兹。伯纳在去了野蛮人保留地认识了约翰和琳达之后,伯纳的主角色彩瞬间被约翰和琳达的故事掩盖。而在伯纳把约翰和琳达带回文明世界之后,表现出强烈虚荣还有遇到总统一段所表现的怯懦把他塑造成得十分丑陋。伯纳前面一开始的出场多少让读者引起一点同情,到最后则变成完全的厌恶。伯纳在去野蛮人保留地之前尚且因为自卑孤独而思考过自己的价值,从保留地回来,他就不再思考生命的价值了,原本对人性的向往也消失了。我原本以为他之前强烈的愿望会引导他最终申请回到保留地。他显然对自尊和荣耀更加看重。
约翰的的塑造就是一个莎士比亚迷,对莎士比亚的信奉达到毫无思考的程度,以至于在最后与总统的对话中占据绝对的劣势。他的强烈感性启发了诗人赫姆霍尔兹。我感到约翰是个前后非常不一致的人。在于总统的对话中尤为明显。下面列举一下这场对话的几个辩论点:
1、为什么要禁止艺术?
因为艺术需要强烈的情感和受苦受难,这些会使社会动荡。纵然美很吸引人也需要很高代价,但现实的幸福却很廉价。
2、为什么要分好几个种姓,既然技术允许,为什么不把所有人培养成最聪明的人?
因为社会结构需要大部分人的牺牲和小部分人的统治。人口最佳比例是冰山模式——九分之八在水下,九分之一在水上。
3、为什么要禁止科学?
因为每一次创新就是一个改变,社会的改变有可能引起不稳定。
4、为什么要放弃宗教?
宗教情绪是多余的东西。
5、对自我否定怎么看呢?
自我否定意味着激情和神经衰弱,而激情和神经衰弱意味着不安定。
约翰虽喜爱莎士比亚,他同时在野蛮人中长大。所以他身上兼有对浓烈感情的重视和自我控制的道德要求。我觉得最讲不通的是,莎士比亚所崇尚的是浓烈感情的表达,体现在约翰身上的却是强烈的自我否定,对感情的抑制。对话的前半部分尚且强调人性的重要性,浓烈感情应该存在,自我否定那里又是一种感情否定的另一种形式。
小说的结局是约翰处于对琳达的死的悔恨和自我否定,还有世人对他的侵扰中自杀。约翰对琳达,他的生母的感情非常复杂。琳达的死不是约翰造成的,是因为过度服用梭麻(文明世界中一种类似兴奋剂的药,吃了之后会沉睡一段时间,叫做放梭麻假)而死的。过度服用梭麻又是琳达自愿的。我看不出约翰对她的死悔恨个什么。约翰隐居之后,一想起他爱的列宁娜,就会以对琳达的悔恨为借口鞭笞自己。约翰的隐居非常苦行僧。整天鞭笞自己,整天想吃苦。
想了想,或许约翰是非常崇尚对感情的表达的,但是他信奉一夫一妻制。当列宁娜在他面前脱光光的时候,他感到自己的感情被亵渎了,所以他非常爱列宁娜的同时又非常恨他。
总的来说,觉得小说的张力不够。书中对新世界的抗争的描述不够,所以没有形成很强烈的对比。高潮的总统对话,就像一个纯感性的人跟一个纯理性的人在对话,怎么讲都输。也有一点是野蛮人的思考不够深刻,所以处处都只能质疑而不能驳倒总统的看法。
说实在的,对它期望太高,有点失望了。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500字二:(1723字)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个社会在我们看来暗淡无光,极其恐怖,“母亲”的称呼被当作耻辱,因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体,而是靠试管,胚胎的成长,靠的是机械的添加日照,营养剂;孩童时期,孩子们接受睡眠教育,通过重复养成思维定势,怨恨什么,爱什么都通过重复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按照等级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个固定的岗位上机械化的操作即可。而活在世界里面的人却自得其所,干着从出生之前就已经赋予的工作,没有反抗,只有快乐,无尽的快乐,偶尔的不快,也被麻醉剂所抚平。
与之相对的一个世界,是一个被称为野蛮世界的地方,里面还保存着部分原始的东西,母体孕育生命,爱欲自然表达,伦理规范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占统治地位。从我们的当代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尽管略显落后,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为反乌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构建了一个来自野蛮世界但向往新世界的人,这个人最终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作者通过描写“野蛮世界”与“美丽新世界”的矛盾冲突,在书中对高度发达的,机械化的社会做了批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唯技术论的荒谬。赫胥黎要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技术诚然带来了进步,但是过分的依赖技术,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丧失。看似美丽的新世界,正是一个技术至上的社会。人们追求的社会稳定,是通过技术,规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权利,控制人的自然欲望来造成的。从本质上看,新世界和专制社会在是一样的,试图通过剥夺人的自然权利,营造一元社会。但事实上,这种寻求稳定的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只能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在协商中寻求平衡。
人的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在新世界中,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控制的,不能有异于社会的思想,更不能自由的表达思想。那些对现存新世界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总是被周围的人所鄙视,被要求吃麻醉剂,因为麻醉剂能缓解反动的思想,把人固定在虚幻的快乐中。在描写这种冲突时,作者构建了两种不同结局的人,一个是中心主任,他是一个怀有新思想的人又害怕被现存制度抛弃的人,最终,他还是退缩了,另一个是以穆斯塔法和约翰为代表的,既对现存制度不满,又敢于站出来表达异议的人,他们换来了最终的自由。不过,因为逃脱不了来自新世界的人们的打扰,也摆脱自己背叛旧社会的内疚,约翰还是自杀了。作者安排约翰的命运以死亡结束,应该是对这样一个近乎变态的新社会的强烈讽刺。
社会离不开道德的约束。赫胥黎所描绘的新世界是一个不靠道德,仅仅靠程序约束的社会。在新世界,性欲代替了爱欲,可以自由的宣泄,人们彼此相属,谁和谁都可以发生关系。这是如此的荒诞,所以孩童被教导着玩找拉链的游戏,列宁娜和许多的人发生了关系,当他爱上约翰时,又是毫无顾忌的像占有约翰,甚至在约翰面前脱光了衣服。而在约翰所处的旧世界,人们只能从一而终。约翰的母亲,这个从新世界来的女人,和野蛮世界的很多男人发生关系,受到了女人们的鄙视和殴打。约翰本人也认为,对一个女孩的追求,要靠劳动,要经受考验,才是真正的男人,是值得信赖的爱情。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值得肯定的。很讽刺的是,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在新世界的环境下遭遇了困境。约翰爱着列宁娜,但不能接受列宁娜的爱情观,所以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圈套,并在自己设计的圈套中选择了死亡——一边骂列宁娜是“婊子”,一边又想着她的肉体。欲望是应该正常表达的,单纯为了肉欲的释放,忽视了爱的存在,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可悲的,如新世界,而过分压制的爱欲,如约翰,也是不健康的。
宗教观——宗教是心灵的寄托。新世界是一个虚幻的,没有信仰的世界,人们遭受困苦的时候,靠的是唆麻。与这种靠麻醉剂来消极躲避的方式相比,宗教算是一种更现实,更高级的信仰。承认宗教的前提是肯定人忍受苦难的权力,哪怕“眼泪也是需要的”。在约翰与总统的对话中,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宗教观:宗教情绪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能够让灵魂愉悦,弥补人们在其他方面的损失。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500字三:(1685字)
不知道为什么,又把《美丽新世界》翻开看了。上一次看也是第一次吧,是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当时很幸运地大学英语选修了林丽云老师的英美文学鉴赏课。林老师布置的任务好重,要求我们看几本英文原著小说。对于平常几乎不看书,看书也只是看中文书的我来说,真是痛不欲生。其中有两本书印象比较深刻,一本是《动物庄园》,一本就是《美丽新世界》。这两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反乌托邦,伴随着反乌托邦常常有极权主义,这两本书也有。不过《美丽新世界》看的是英文版,当时很粗略地跳过,没办法自己的英语水平太烂了,只能说倍感无力。即使有些地方看了中文解释,也有好多东西都太明白,有种囫囵吞枣的感觉。英文原著实在太难理解了!只是依稀记得,这是本反乌托邦文学,它描述的那个时代(虽说是作者想象的,但是我想应该会实现的),社会科技很发达,离我们很遥远,其他什么的却也想不起来了。其实是几乎没去想吧,毕竟真的离我有点遥远的样子。或者应该说作为理工男我想象能力太有限了,太遥远的东西感觉虚无缥缈,不现实,我好像只能想象眼前的事情。
但是,我又是常常不切实际地幻想着。
面对着众多网络资讯,特别是微博,常常出现的一些让人心痛的,愤怒的等等现象,我无法阻止这些情感的流动,我转发加评论也不能改变事实,更甚者那些现象还会恶化,让人忍不住喊打喊杀,都不足以泄愤。然而静下来后,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好像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看着这一切悲惨的,痛心疾首的事情发生。
为什么有人总是那么的贪婪,贪取金钱,贪取美色,贪取权力,贪取贪取……通过非法途径贪取一切本不属于他的东西,仍然贪得无厌。这样公平吗?
为什么有人总是那么的暴力,挟持人质,用刀捅人,开枪杀人,暴力暴力……把一切暴力诉诸在别人的身上,别人不痛了,没有感觉了。但是其他人呢?
……
为什么?
为什么!
……
也许夜神月正是看到那些现象,拥有那些情感,在捡到死亡笔记后,才会在死亡笔记下写下犯罪者的名字,40秒内结束犯罪者的生命。他心里有一个美丽的世界,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要用这本死亡笔记,去做这个美丽新世界的主人。每当夜神月写下犯罪者的名字,40秒后,看到犯罪者死亡,他就松了一口气,小小的高兴了一下,我也会小小的激动一下,振奋人心啊。
我常常不切实际地幻想着,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犯罪,如果这个世界都充满者真善美,如果这个世界人人都能相安无事,该有多好。
我常常憧憬着这样的世界。
但是,我可能错了。
自从再一次看了《美丽新世界》后,我发现我可能错了。
这样的世界真的存在吗?
它存在的代价该有多大?
这样的世界太美好了,太文明了,太稳定了。
“可是《奥塞罗》是好的,《奥塞罗》要比感官电影好。”“当然要好,”总统表示同意,“可那正是我们为安定所付出的代价。”
“当然可怕。但是跟受苦受难的太高的代价比起来,现实的幸福看起来往往相当廉价。而且,稳定当然远远不如动乱那么热闹,心满意足也不如跟不幸做殊死斗争那么动人,也不如抗拒引诱或是为激情和怀疑所颠倒那么引人入胜。幸福从来就不伟大。”
“尽管做着那种可怕的工作?“”可怕?他们并不觉得可怕,相反倒很喜欢,因为清闲呀,简单得像个小孩的玩意儿,不用训练头脑和肌肉。七个半小时不算繁重的劳动,然后有定量的唆麻、游戏、不受限制的性交和感官电影。他们还会有什么要求?不错,“他说下去,”他们可能要求缩短工作日。我们当然能够给他们缩短。从技术上讲,要把低种姓人的工作日缩短为三四个小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他们会因此而多一些幸福吗?一个半世纪多以前曾经做过一次实验。爱尔兰全部改成每天四小时。结果如何?动荡不安和更高的唆麻消费,如此而已。那多出来的三个半小时空闲远远不足以成为幸福的根源……”
“那是为稳定所付出的又一项代价。跟幸福格格不入的不光是艺术,而且有科学。科学是危险的,我们得给它小心翼翼地套上笼头,拴上链子。”
……
所谓的美好,究竟是什么?
我仍然不知道,我想象力太薄弱了。
现在,我不敢也不会去追逐这份美好。
因为,我不了解它。
但是,我还是好奇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
就这样,观察着就好了吧。
即使无能为力。
……
不过,我还是相信有美丽的世界,比美丽新世界更美丽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