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论文

2017-06-13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各种各样的负面因素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影响,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关心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探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论文篇一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实施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各种各样的负面因素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影响,出现心理健康水平向下的倾向,这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更将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危害。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关心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51-02

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关心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心理健康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身体无疾病不虚弱,心理无障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三个方面的状态都达到良好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术界针对不同的研究侧面和角度,有不同的定义。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普通人群有类似之处,但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与普通大众也有不同之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二、实施策略

心理健康对教师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要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创造心理健康的条件。

1.社会环境支持策略。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是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是一种社会支持系统,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国家和社会应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法令的颁布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要合理,从而消除教师的心理失衡感,让教师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工作有价值,从而建立职业自豪感。这可以从根本上有效防止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

2.学校心理环境支持策略。学校内部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校的物质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工作职责、人际关系等应多从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切实的心理感受。学校管理者既应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工资、福利待遇等,更应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及管理的自主权,提供更多晋升的机会,建立客观公正、正面激励的教师评价制度以满足教师的成就动机。同时注意教师角色的专业性,严格限制时空上存在分离性的教师兼职,恰当分配教师角色任务,以最大限度地缓解和消除教师的角色冲突。学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长的支持与关心能有效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防止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

3.家庭支持策略。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这一点对中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受到压力的教师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家庭的温馨,在工作中本应体验到的满足感就能够在家庭得到弥补。而没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师则很难在工作之外获得情感上的舒缓和心理上的安慰,由此很容易产生孤独、忧郁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

4.自我认知策略。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也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的程度呈正相关。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教师也可以坚持收集有关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就对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认识就越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定,评价工作就做得越全面,对自己也就更自信。

5.自我维护策略。教师应强化自我维护意识,掌握自我调节方法。首先教师应当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教师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二是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情绪。其次,进行合理宣泄。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身心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身心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和“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等。“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外出旅游等。再次,教师可从其他地方寻求满足感。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例如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最后,教师要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教师的性格特征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职业适应水平,而且还影响自己个人的长远发展和身心健康。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应具备如下良好的性格特征:善于交际、乐于助人、责任心强、情绪稳定、热情、健谈、诚实可信等。在教育工作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形成狭隘、嫉妒、无主见、无责任心、抑郁孤僻等不良性格,注意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

6.健康体魄策略。教师应加强身体锻炼,促进体魄健康。人的身体健康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身体健康是情绪愉悦和稳定的基础。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往往表现为精力充沛、心情开朗。若一个人长期身体虚弱、多病,则容易引起抑郁的心情。教师的工作十分繁忙,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围绕学生度过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妥善安排时间,加强身体锻炼,合理分配精力,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建立有序的、有张有弛的工作秩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为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的水平,教师应当有自知自明,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经常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1]杨睿娟.不同职业类别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横断历史研究(1995-2011)[J].教师教育研究.2013(04).

[2]叶一舵.做一个快乐的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之一)[J].新教师.2013.

[3]公雪,聂树波.落后地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学校解决策略[J].华章.2013.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