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股东如何控制公司管理权_股东怎么控制公司管理权
股东想要控制公司的管理权,这时候应该怎么做呢?股东是如何控制公司的管理权的呢?小编为你带来了“股东如何控制公司管理权”的相关知识,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创始股东如何有效控制公司?
一、“情节”可以有所不同,“旋律”却是大同小异。
管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一再地告诉我们,控制一家单位,“人、财、物”是必不可少的三大关键对象。其中,“人”,又是重中之重。把人管妥了,把队伍捋顺了,就能纲举目张。
具体到公司,“人、财、物”演化成“股权结构、主营业务、财税安排、经营团队”这四大擎天柱般的板块,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何高端设计,有效驾驭,怎么优化组合,稳步发展,是创始股东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到集团公司,小至特微小公司,概莫能外。
每个公司的情况各有不同,但相对而言,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招商引资。引进新股东(种子、天使、财务、战略、产业投资),从“我的地盘我作主的自己玩”,变成“兄弟姐妹大家来的一起玩”,该不该分权、怎么分权的问题;2、更新换代。设立十年二十年之后,创始股东力不从心了,要不要交棒、该怎么传承的问题;3、治理结构。议决机制、执行机制,如何打造、运行、如何各司其责、有效配合的问题;三会、高管的“权、责、利”怎么安排分配和监管的问题;规章制度与私人情感怎么平衡的问题;4、高管去留。关键的高管,在公司里人尽其才,是创始股东的左膀右臂,是公司前行的一台台发动机;反之,一旦离去,往往摇身一变成为可怕的竞争对方——目标市场一致,套路雷同、客户重叠、贴身肉搏的“敌人”。
二、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都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才是“事故”。
对于这个课题,“有关心,但没有深入思考”,这是大多数参会者的第一感觉。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不管如何的波诡云谲、步步惊心,总是水中月、镜中花,事不临头,“想太多”总有杞人忧天之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要么是控制意愿不强,离合随缘;要么是依赖情感维系、志同道合来实现控制。
可喜的是,少数的几位参会者,如从事投行业务的证券公司朋友,曾与有意入股的投资者接触过的老板,甚至是与善于计算的“印度阿三”正在合作生意的资深董事长,已经开始了一定深度的思考。他们从静态的角度,迈出了探索的二大步:
仰仗章程约定。
高举“契约精神”的大旗,从一开始就定好游戏规则,凡事都有章可循。创始股东拥有绝大部份股权,甚至是“一致行动人”、“优先股”的预先安排等,反正是怎么方便有效,就怎么来进行尽善尽美的顶层设计。
因人因企而异。
创始股东的心态、发展阶段、未来目标,都不一样,要不要控制公司、怎么控制公司,各有各的道道。类似今天这样的彼此交流、取长补短,很有必要。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考虑向专业人士请教取经。
三、可以“不拥抱”,但不能“老回避”!
“控制”两字,听着不舒服,甚至很惊诧!遗憾的是,世界总是发生了该发生的事。当行业外的“陌生人”、“野蛮人”来敲门时,当投资客来造访你的一亩三分地时,当行业大鳄向你抛出橄榄枝时,你还会淡定如初,再回避这两个字吗?任谁都不会。
结合实践和思考,我建议企业主们对这个有点危言耸听的课题,“可以任性地‘不拥抱’,但不能纵情地‘老回避’”。当下的创始股东们,可以先行这么着:
跳出围墙跟潮流。
如果说“全球一体化、地球村”还离你太远,那么结构调整、行业变革、跨界整合,就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资本市场的风起云涌,互联网的无孔不入。这些都决定了不管是谁,再怎么三头六臂、百变神通的创始股东,也无法关起门来独善其身。既然如此,不如打开山门,拥抱潮流,且行且提升。面对现实、正视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主动向前走,总比被推着走,来得目标明确、干劲十足。
走出大山看大山。
一方面,仅仅盯着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思维难免狭隘,容易钻进牛角尖。换个角度看公司,站在月球看地球,你会耳目一新,也才能真正居高临下、纵揽全局。另一方面,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博采众长,学习他山之石,可以修补、完善我们的思路、方案、方式、方法。尤其是在“公司实践游戏”玩了几百年的欧美国家,其功夫炉火纯青。咱们如不“师夷长技以制夷”,一旦跟这些国家的商人合伙投资开公司,别说控制公司了,到头来可能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改革开放初期,拥抱外资,我们交出的学费岂止是天文数字。三十年后的现在,我们一路高歌地叫着、喊着要冲出去了,却谁也不知道,咱们的准备工作真的到位了吗?
股东未在公司任职,如何话事?
作者 | 毕潇
单位 | 广东摩金律师事务所
股东参与公司运营的方式又分为几种:有些股东在公司担任重要职务,如董事长、总经理,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参与管控着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而有些股东则不直接参与或根本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仅是在平时的股东会中对公司重大发展事项进行讨论、表决。
正是由于这种客观现象的存在,实践中,由此产生的股东纠纷不在少数。很多未任职股东会被公司无形的排斥,由于客观情况的阻碍,他们无法主动了解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而在股东会表决中,某些小股东又无法平等表达自己的意愿。在这种被剥夺或限制有关公司运营知情权的情况下,部分股东关于公司运营事项的决策权益则受到阻碍,股东间有关公司运营发展的理念相悖,进而牵扯到利益的相侵,纠纷也就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