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论文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效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效应论文篇一
《浅谈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影响着学校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师生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课堂人际关系。利用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良好的印象,让学生在对教师的欣赏中愉快学习。
【关键词】心理效应 教学 应用
师生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课堂人际关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一些常见的心理效应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下面我就常见的几种效应谈谈它们对教学的影响。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是人们对初次相遇的陌生人所获得的印象。1957年,美国的陆钦斯(A・S・Luchins)用两段杜撰的文学材料作为被试获得第一印象的根据,两段材料都是描写名叫吉姆的学生的。一段材料把吉姆描写为冷淡、内向的人,另一段材料把吉姆描写为热情、外向的人。然后把这两段材料以四种方式组合,让四组被试阅读。第一种,热情而外向的材料先于冷淡而内向的材料。第二种,冷淡而内向的材料先于热情而外向的材料。第三种,只有热情而外向的材料。第四种,只有冷淡而内向的材料。最后要求被试回答“吉姆是一个怎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而外向;第二组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而外向;第三组有95%的人认为吉姆热情而外向;第四组则只有3%的人认为吉姆热情而外向。这一结果清楚地表明,判断的差异是由第一印象造成的。
教师与学生初次相遇时产生的第一个印象,往往会影响对他以后一系列的解释。学生往往从教师第一次上课时的穿着是否端庄大方推测其是否精干;从教师的第一次上课的言谈推测其学识与个性,学生对新教师总是怀有新奇感,十分注意教师的一言一行。第一印象好,学生对教师今后言行常常往好的方面去解释。
二、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以这个印象为中心而形成总体印象,掩盖了他的其他特征,这种以点概面的偏见叫晕轮效应。
教师要克服晕轮效应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应全面了解、公正地评价学生,不要凭一时的观察、学生偶尔的一次表现来评判学生,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如有些教师批改作文时,对于那些好学生的作文,不假思索,打上高分,而认为班上成绩差的学生,道德品质也差。殊不知,有些错误判定,滋长了某些学生的骄傲、自负的心理,或者使有些学生在教师的这一棒下,永远抬不起头来。
三、刻板效应
是教师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学生的固定形象。教师观察学生的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按年龄、性别、家庭地位、经济条件和居住地区等特征,将他归为某一类,并依据自己头脑里已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来判断其个性。如看到男生,总认为其抽象思维能力强,看到女生,总认为其情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错。总认为会说、爱表现的学生能力强,而认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反应迟钝。
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准确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把学生加以归类,这样有助于概括地了解学生。其次,教师也应克服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既根据学生所属群体的一般特征,又注意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旺盛时期,变化大、发展潜力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一成不变地看问题,尤其要避免对学生持有成见,不随便给学生贴标签。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
又称期望效应,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人际效应。1968年,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与L・雅可布森对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为智力测验):随机在各班抽取20%的学生,并故意告诉每一个班的老师,说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8个月后,再对这些学生进行一次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这些所谓“未来的花朵”真的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有很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教师应充分发挥期望效应的良好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其各方面的信息,准确测估学生的水平,提出正确的预言。
2.教师需采取切实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具体行动,与诲之不倦的态度,传递自己的期望,促进期望效应的实现。
3.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努力发现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向高于现有水平的方面发展。
五、马太效应
这是美国社会学教授罗伯特・顿提出的。意指人们容易对荣誉获得者无限拔高,同时以至善至美的标准去要求或评价先进人物,结果使他们感到紧张与压力。
如何防止教学中的马太效应?
1.教师客观地要求成绩突出的学生,不要一味向尖子生提过高过难的要求,使尖子生不堪重负,或无限夸大“尖子生”的成绩、才干,滋长这些学生的骄傲自负、爱慕虚荣的心理。
2.提供学生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尖子生的耐挫力。
3.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淡化尖子意识。长期处于“金字塔尖”的尖子生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形成外表光亮坚硬、实则不堪一击的“蛋壳心理”。
六、布麦伦效应
也称回飞棒效应。人说服人时,告以南行却偏往北走的现象,被称为“布麦伦效应”。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往往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局面,或使对方引起逆反心理。“布麦伦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是如何产生的呢?教育者应怎样避免这种不良效应?
1.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把学生看作“出气筒”“储存器”。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师生关系是从属关系的思想,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师态度恶劣、或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态度诚恳、循循善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这样,学生会心悦诚服,对你倍加尊重。
3.教学方法陈旧、死板,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新的教育时代,教师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用“填鸭式”“注入式”,多用“启发式”“发现式”,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愿望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教育得法而越来越强烈,也可以因教师教育不得法而被窒息。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丁家永 编著.《现代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