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书笔记5000字两

2017-03-17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想国读书笔记5000字,共两篇。希望大家喜欢。

理想国读书笔记5000字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柏拉图从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两方面对正义进行了讨论。他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规定了一条总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他认为国家由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三部分组成,国家应有四种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在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他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才配称作智慧,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最少数。柏拉图主张的勇敢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能力。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关于节制,在这里,有一点让我有深刻启示,他提到:“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受天性较好部分的控制。这无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个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努力和没有节制的人了„„”[2]这让我有些感触,我们时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实际上我们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而我们要突破自己主宰自己,就应该深刻懂得节制,学会控制自己,让自己灵魂中较好的一部分控制较坏的从而主导自己,做到自身内秩序井然,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个人的正义方面,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有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激情。柏拉图主张个体灵魂的这三部分也应该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谐,这样的人方为正义的个体。这种内在的分工与和谐,不是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一种内在的和谐有序。「3」当整个国家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时,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机体。 张竹明总结《理想国》的推理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即:“国家的大治取决于少数精英人物的主导作用,他们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理性在他们心灵里的主导作用;理性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它对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决于辩证法的学习,归根到底国家的大治取决于正确的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 《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而这也让我们思索,现在的教育是否带给孩子给多的是强迫,我们的教育让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发的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渗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么形式,就能生成什么形式” 他提倡长者给儿童们讲述一些规矩,如要尽孝道,注意发式体态举止等等。他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越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人们也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这些关于儿童的看法中有一条是“幼儿的才能的发展存在逆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7]这与柏拉图提倡的对儿童的开发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见柏拉图和《理想国》对早期教育的深远影响。《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要接受音乐和体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才能达到和谐。他也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习。特别重视辩证法的学习。“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东西,结论和达到结论中间步骤也就是由不知道的东西组成的。这种情况下结果的一致又怎能变成真正的知识呢?”所以这种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辩证法,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介绍,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包括了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个体而言,当代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所以,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性,对人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才能和谐的发展。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发展最本质的涵义是指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体现和反映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图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应学习的内容都做了规划。他认为,先用五年的时间学习辩证法和体操训练,然后用十五年的时间到“地洞”里接受考验,积累经验,到五十岁以上,那些通过了的优秀的人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要求他们讲灵魂的目光转移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这时候他们会看见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剩下的岁月里他们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可见,人的一生是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磨练自己,不断接受考验最终才会看到善,走向顶峰。柏拉图的终身教育论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与学校教育时间,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时间都应该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这种观点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主任达夫把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使终身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让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视。终身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有能力自身发展,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另外,我认为《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他们的统治者首先要设计出抽签的方法从而使优秀的男人和优秀的女人结合,他们为了保持治理者品种的纯洁,对于优秀的者的孩子带到托儿所进行抚养,竭力不让母亲认清自己的孩子,而对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就好比美丽画中的风景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说这幅画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尽可能实现。

在《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直追寻!

理想国读书笔记5000字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柏拉图不朽的著作《理想国》既是一本这样的经典。在形式上,这位伟人运用他最擅长的对话体,以苏格拉底为世人称道的精神助产术,为我们层层剖析正义、政府、教育、伦理、知识论、形而上学等等的本质;在内容上,它主要涉及柏拉图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理想,同时还涉及到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

卢梭认为,柏拉图的理论是一位真正爱者的哲学。人们也常常会将柏拉图同精神恋爱联系起来,冠名为“柏拉图式爱情”。我们可以看到,在帮助格劳孔理解哲学家的定义时,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说:“哲学家是智慧的爱好者,他不是仅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爱它的全部。”即哲学家就是“爱智者”。柏拉图似乎对那些百科全书式的博学者不以为然,他把那些爱听、爱看,酷爱学习的人称为“有点像哲学家”,而真正的哲学家“两眼应盯着真理”。这些“什么都知道一点”的人,他们只关心事物的外在,而非事物的本质,因此他们只是“爱意见者”。而真正的哲学家,他应当关心事物的存在本身,应当是“爱智者”。显然,柏拉图心目中的哲学家掌握了认识永恒不变绝对真理的能力,而不会“被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多样性搞得迷失了方向”。

在我的眼里,柏拉图的所有理论,其基石就在于“真理”的存在。他相信真理的存在,相信能够看到并指引民众认识理念世界,并且认为这种掌握绝对真理的优势是哲人王的权力基础。我认为,柏拉图的这种意识形态就由如一位遭受海难的不幸者,他紧紧地抓住船的遗骸,自以为获得了安定,而忽视了大海的汹涌波涛。以残骸为坐标系,自己确实正处在一个不变的空间位置,但如果比较大海,那么毫无疑问,落难者正在不断地上下起伏、漂泊不定。这船骸便是印欧古文明遗留下的处于潜意识形态的观念群,正是这种观念群对民族意识的持久影响使得某些东西看起来确实处于一种绝对的状态。

一、正义不是……

在《理想国》的开篇,我们就读到了一些很熟悉的论断。

苏格拉底和人们正在讨论什么是正义。

克法洛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相信读过《查士丁尼法典》的都会很熟悉这一句话,因为这种说法与其第一条极为相似。)或者说,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对于这种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因为,我们不能把东西还给疯子,而且“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特拉徐马霍斯认为:“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特拉徐马霍斯的这个定义类似于奥斯丁的论断“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显然在这里,正义被理解为一种对强者的屈服,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成了其它人的义务。无论称为“强者”或者是“统治者”,我认为这个词的本意应当指那些在力量上存在优势的人群。他们形成权力是依赖于强力。苏格拉底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因为四肢发达的人未必一定聪明,他们“有时候也会犯错误,结果反倒违背了自己的利益。”接着,苏格拉底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他认为“正义是一种智慧,而不正义是一种愚昧”。对于国家来说,不正义将“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互相敌对”,而对于个人来说,就将使人“自我矛盾,自相冲突,拿不出主见,不能行动。”同时“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因而过正义的生活一定胜于不正义的生活。

以上两种观点,柏拉图都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正面的批评。这种论证的方式颇类似于“否定神学”,柏拉图没有很确切地提出正义的完整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否定步步逼近真理。我发现,这些否定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归谬法的终点在于缺失智慧或德性就构不成正义。比如:

观点 反驳 分析

欠债还债是正义 不能把武器还给疯子 疯子缺失智慧

正义就是助友害敌 伤害任何人的行为不正义 伤害本身不道德

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强者会制定不利于自己的法律,而且统治应当为了大众 自挖墙角不聪明,为老百姓的利益是道德。

正义是善,不正义是恶 把不正义归入道德和智慧 正义应当包含智慧和德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心中的正义包含智慧和德性这两个要素。

我们可以知道诸如“正义是给每个人的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正义是对利和害的一种功利计算”,这些观点都是后世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学命题,都曾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可见,柏拉图的否定并未彻底地驳倒这些观点,尽管书中苏格拉底的一个个对手理屈辞穷。但柏拉图自信论说圆满的前提是以上这些正义观都缺失智慧和德性的要素,而正义应当包含这两者。这种“真理”的认识,显然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后世对这些被否定了的命题的再认识,也是一种观念群变化了的结果。

二、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同的对话似乎就是一座城邦形成的过程。对粮食、住房、衣物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夫、瓦匠、纺织工。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吃饱喝足后,为了不成为猪的城邦,还需要奢侈品与艺术品的提供者、医生、法官等等。将这段对话简单化,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是想这么说: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各种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艺,因此一种人最好固定地干一种事。当然,战争也是一种技艺,为了精于此艺,苏格拉底又说“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她就需要有比被众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战争技艺的特殊性要求护卫者拥有天赋、勇气、温和和对智慧的热爱。除了这些先天的因素,护卫者还需要接受后天教育。他们应当用体育训练身体、用音乐训练精神、用故事培养情操。教育应当“要使未来的城邦护卫者在人性许可的范围内,成为敬畏神明的人”,因此要对教育的内容进行审定。这种审定有非常复杂的标准,因而柏拉图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关于统治者,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思想:“除非,在他们的城邦里,哲学家们被授予王权,或者我们现在称为国王和寡头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家;除非政治权力和哲学二者合而为一,除非这样的事发生,我亲爱的格劳孔,否则的话,将永无宁日……”

这种种安排,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允许“模仿一切”的人出现,柏拉图明白的说法律不欢迎“扮什么,像什么”的人进入城邦。因为这样,一种人只从事一种生产的状态就会被扰乱。而且,从事生产的人不能从事护卫者的工作,这不但是由于成为护卫者需要接受精心教育,更因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在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金银铜铁论”。他说“人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它及工商上加入了铁和铜。”含有金银铜铁不同金属的人应当处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半点错乱不得。这样才能使“他们倾向于爱护他们的国家和他们互相爱护。”

如果,我们将这些见解(不管它的成立是否有充足的理由)简单化,那就是“存在三种阶层,一个人应属于其中某个阶层,并且这种划分取决于先天的因素。”柏拉图以为,如果每个人各行其事,即当生产者、 护卫者和统治者在城邦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当城邦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时,城邦被认为是正义的,并且,城邦也由于这三种人的其他某些情感和性格而被认为是有节制的、勇敢的和智慧的。”

论述完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开始通过分析法探讨个人的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 就如国家的正义——三个阶层各司其职那样,如果每一个人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这三个品质彼此内在的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受理智领导,这样的人就具有节制的美德。柏拉图强调,正义的真正内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谐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一个正义的人应该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

通过对这几章的阅读,我发现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围绕德性和智慧展开的,并且智慧是指导人们实现德性的知识。可见,正义的核心是智慧,哲学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爱智慧”,于是哲学与正义建立起了联系。

三、杜梅兹勒的“三功能学说”与柏拉图的“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的划分方法

法国著名学者杜梅兹勒的最引人注目的贡献在于他成功地发现了印欧神话系统的“三功能结构”。杜梅兹勒总结出,印欧民族具有一种普遍、共同的思维结构,这是因为这些文化都起源于远古的印欧文明。这种思维形态的整一性是基于三种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补充的因素而得以形成的:王权、精力与生产力。这三种因素本身又产生出社会组织的三种功能:神职人员、战士、农业人员(包括手工劳动者)。这种三维功能的表现形式又是与“宇宙三界”有关的:天空、空气、大地;它们一起又构成人类社会和神的社会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根据已定的规范,人和印欧万神殿里的诸神都是各司其职的,比如说,罗马宗教中就实行这种三分法:朱庇特(主神)、玛斯(战神)、吉里留斯(农神)。[ 参考《神话与史诗—乔治·杜梅齐尔传》[法]迪迪埃·埃里蓬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前言]

如果比较古印度种姓制度,我们也可以发现柏拉图“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的三分法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古印度中,首头陀与吠舍是低级的生产者,刹帝利是军队的领袖,实际上处于国王的地位,而最高等的婆罗门,他们是最权威的祭司和知识的垄断者。种姓制度中同样包含着“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的三功能结构。另外,这种划分方式同样是先验的,就如同柏拉图的“金银铜铁”论一样,印度神话虚构了一个神,并且认为婆罗门是其最上的头颅,刹帝利是肩膀,而首头陀与吠舍则是脚和腿。不同的是,种姓制度是一套现实的社会制度,严格地区分了社会的不同阶级,绝不允许混同。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一种乌托邦,他还允许不同阶层有所对流。我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其思想应源于“三功能结构”,他坚持智慧的垄断才是一个稳定的权力基础,因为智慧带来德性,带来正义,而正义的生活永远比不正义的生活要好得多。

说到这里,柏拉图下一个任务就是完成他全部立论的基础:“真理”的存在和哲学家的定义。

四、哲学家是什么?

柏拉图认为,具备两种品质的哲学家应当成为统治者。这两种品质分别是他们“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以及“他们永远不愿苟同一个‘假’字,他们爱真。”当大多数无法转头的囚徒看到洞穴壁上木偶的阴影(即意见)时,他们认为那是真物的本身。而哲学家,许多囚徒中的一人,(由于两种品质)被解除了枷锁,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视,抬头看望火光,虽然痛苦,但所见却真实得多。看阴影是最容易的,为了去看阳光,哲学家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但当他看到太阳(这是善的理念,是最美的,也是其他理念的原因),来到光明世界的时候,他会觉得这一变迁是非常值得的。这一从看见阴影、看见火光到看见太阳的过程,既是一个人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是分离的,就好像一条线的两个部分。怎么造就这种人才,让他们跨越两个世界的隔阂,如“从冥土升到天上一样”?这就需要一种学问,这种学问“能把灵魂引导到真理”,“它超过任何学问”。护卫者需要用它统帅军队,而哲人王者需要用它脱离可变世界,掌握真理。这种学问不限于几何学或者是天文学,它应当是“辩证法”,“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险入了物质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我以为,这种“辩证法”即是一种哲学。

哲学家是什么?哲学家就是那种具有“金”元素的人,一种具有生来品质的高贵者。他们通过哲学,把认识从现实世界引渡到理念世界,从而看到最真最美的存在。对理念的认识,才是对知识的掌握,才是对智慧的拥有,从而用这种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富有德性,最终成为一个正义的人。这种知识和智慧上的贵族是这样的统治者,他们不但因哲学而获得了最高的认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哲学这种技艺的最大利益在于为公众服务。哲人王要充当启蒙者,并且承担教育护卫者的任务,而护卫者,它拥有“银”,本身也应当是哲学家。这种哲学完美的统治,结合三个阶层的各司其职、互不相干,这种内在的和谐便构成一个正义的国家。于是,在这样的国家中,个人正义就会得到自我实现。

在柏拉图的“国家”中,哲学家应当是这样的:“他的天性决定了他要探究存在,他不会停留于那些人们只知道它们存在的单独的个体,他要寻根究底,在认识万物之自然(本质)之前绝不轻言放弃……当他走近真实的存在者,和它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出理智和真理,他就达到了真知。于是他生活在真实里,生长着,摆脱了他的痛若。”[ 《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考》 (德)魏施德著;李贻琼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P.38]

一个超验的理念世界存在着,哲学家是真知的掌握者,而这种真知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我们不用去理会什么理念、意见,也不去局限在狭小的洞窟中,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语总结这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我认为,它的核心是:有一个超验的存在,只有统治者才能理解和看到它,而这种知识是一个理想国家赖以存在的根本,反过来,正是这种知识的垄断,统治者才成其为统治者。

五、理想国的回归和我的感想

“三皇五帝神圣事,一篇读罢头飞雪。”《理想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但遣词造句之中,作者也将本义深深地掩藏起来,就好像灭了洞窟中的灯光,让人难见五指。粗粗一遍读罢,我对《理想国》的一个总的感觉就是:这是柏拉图的一种回归,他在用非常精巧的哲学与政治学理论重铸“三功能结构”的合法性,试图缔造一个在今天看来相当专制的理想国家。不去评论其优劣,但我个人是无法忍受这种专制的。试想,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干一种事,诗人都将被赶出这个国家,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完全地依赖那些可能有些故弄玄虚的哲人王,一切音乐、故事、诗歌等等都要接受严格的审查,“去其精华,弃其糟粕”。恐怕,这是满足了“理想”,而虐待了“思想”吧。可叹的是,随着观念群的变化,如今我们是大讲“思想自由”,让知识能掌握在每个普通人的手里,在这个国家,人人都可以成为它的“王”,而不再仅仅是“哲人”。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某类“民主与自由”是一种绝对的真理,他们可能会嘲笑柏拉图仅仅拽着一根木头湿淋淋地浸在动荡的海里还自以为安定,其实,他们也不过是抓着另外一根木头,靠着一种“意识形态”维持着真理的骗局罢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