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原文

2017-06-01

相关话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至于要如何去编写好这份教案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原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外洞和孔隙的特点。

3、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2学情分析

1、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通过文本的阅读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内在含义。

2、对于游记类的文章,学生能够通过初读就找出作者的写作顺序——游览的顺序,但对于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泉水,只有通过深入文本的阅读才能够体悟到。

3、读写结合,由阅读到写作知识的迁移,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难点,课堂上要通过阅读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从而达到写作知识的体会与领悟。

3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外洞和孔隙的特点。

2、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4.1.2学时重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4.1.3学时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

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画出作者的旅游路线图来。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活动2【讲授】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指名上台画出作者的旅游路线,余生默读4-7自然段。

2、自学4~7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

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的地方做上标记。

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阅读“外洞”一段。

谁来说说外洞的特点(屏示文本)。

你认为外洞的特点是什么?(高、大)

请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5、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1)默读,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2)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3)哪里写出了孔隙的小,读出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课件出示句群1: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播放课件)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板书:险)

(4)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5)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在过孔隙时,叶老并未直接描写孔隙的窄小,而是通过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以衬托出空隙的“窄”与“小”,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下面,我们再来读一下这一段,再次感受一下孔隙带给我们不同凡响的游览经历。

5、交流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A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B感情朗读6、7自然段。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想象一下,这些石笋和石钟乳还会有些什么形状?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 (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 。

C、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6、齐读第8自然段,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活动3【活动】总结全文

1、学习写法。

A、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让学生找出描写泉水出现的句子,看看它们在文中起的作用。

(屏示文中有泉水的过渡句)

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B、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C、总结游记的写作特点。

2、板书总结:

双龙洞一游,路上迷人绮丽的景色,高大宽敞的外洞,梦幻神奇的内洞,以及过孔隙时那新奇、刺激的快感,都使人作者流连忘返。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双线并行,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来,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欣赏一下神奇美丽的双龙洞吧。

3.播放视频

活动4【练习】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四人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活动5【作业】作业

请你当一次小导游,向父母或亲友介绍介绍美丽的双龙洞。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