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观后感400字 1200字
导读:《天河》讲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诸多重大决策、征地移民、工程建设等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篇天河观后感,字数在400字、1200字左右。
天河观后感400字
这部影片讲述了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奉献的一群人,让我心灵震撼的是他们的执着。这是一群执着于水利工程的人,他们有过硬的知识技术,他们更有宽大的人格力量。
因为执着,董望川抛家舍业,背负妻子的埋怨一直奋斗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最前线。在妻子生死垂危之际,依然挺立在施工现场,电梯里的背影是那么的无奈,可他没有转身。在工程接近尾声,需要极其精深微细的技术时,他勇挑重担,神情笃定。
因为执着,周晓丹忍辱负重,带病指挥移民工作,并不得不忍受亲人的指责和不理解。她说,“市长和儿媳的角色天天在自己脑子里打架”,“太难了,真的是太难了”,这是一位干练出色的女士感情最真实的流露。可她没有放弃,当相亲们在雨中跪在她面前时,她做到了。
因为执着,在大型盾构机出现严重故障时,江浩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化险为夷。
因为执着,周子彤,一个女孩,在水利方面读了硕士,读博士,在南水北调的施工现场,“风”里来“雨”里去。
……
因为他们的执着,才有了天上的河,地上的河。
是神仙的故事,更是英雄的传说。
天河观后感1200字
《天河》,讲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诸多重大决策、征地移民、工程建设等问题。这一工程的实施,需要有放眼未来、统筹规划的魄力、高屋建瓴的智慧、破釜沉舟决心、敢于直面一切困难勇气。这样一个经过全国11个省,牵涉交通、水利、供暖的多个部门复杂的工程,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做到。我为“南水北调”这一举措感到激动,为中线工程的圆满完成感到自豪,而作为这一工程受益都的一名普通老百姓,我感到欣慰,欣慰于我们的子子孙孙能够喝道丹江的水,而不是来自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
影片中移民拆迁、建设施工者忘我的工作,各部门、各方面协调配合,又一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体现出中华民族儿女“舍小家、顾大家”的民族精神气节。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再一次展现。
看了这部电影,我不禁为里面的那些人物所折服,他们那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能够牺牲自己一切的精神,他们都是奉献国家,难顾小家,真是我们作为党员最应该学习的。
通过这部影片也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了北京作为一所大都市,人均水资源极度短缺的现实。更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日常所用水的来之不易,珍惜水资源,节约每一滴用水,既是每一个公民所应尽的职责也是义务。
这部影片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它的教育性在于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于它用纪实的镜头展现了不同人的精神风貌,对每一个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特别是学生起到了直观的教育效果。他所积蓄的正能量是我们日常教学工作难以达成的,这样活动今后应该更多的组织,学生更多的参与。
南水北调工程虽然通水了,但我们仍然要警惕,制约我们生存的还有环境的污染问题。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珍惜水资源、爱护水资源的行列中来。
董望川这个角色,浓缩了千千万万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无数心血的水利人的身影,大禹当年治水为了泄洪改堵为疏,使万千民众免于洪水灾害,而今的南水北调的“大禹”们为了华北万千民众的饮水而奋斗在工程的第一线,剧中的一句台词“我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就是这些“大禹”们奉献在“调水”第一线的真实写照呀!
影片聚焦了工程形成过程中最牵动人心也最触及人利害关系的冲突矛盾极点——搬迁,以此为重点,再现国家大家与小家的多重关系。以情动人,以爱暖人,爱感苍天,情涌大河。《天河》紧紧围绕奉献“国家”与大家,难顾“小家”与亲人,生动再现了党民鱼水情……
董望川的那句“我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工地的路上”,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为他的乃至他这一代人的精神、毅力所折服。作为工程的建设者与负责人,这句话是他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丹江的老百姓们在面临搬迁问题时,出现了诸多的不情愿。但当家族的祖坟与民族的烈士陵园出现冲突时,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国家、民族、大义。从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他们的敬业精神、爱国情怀,折射出这一工程背后是一个友爱的世界,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