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2017-06-12

新闻记者的素养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个人素质、道德修养、政策水平、专业技能、。想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新闻记者,就必须努力提高这四个方面素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文章内容。

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个人素质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首先要有自信,只有自信才会给被采访者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不自信是没有能力的标志,这会使被采访者对你失去信心。当他对你失去信心的时候,你们的交流就会有困难。但是,自信心也是来自实力的,如果你肚子里没货,而要硬装出有自信心的样子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提高自信心,我们就应该多学知识,在采访之前做精心的准备。

记者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一定程度上性格决定命运。做记者应该具备开朗的性格,乐于而且善于和人聊天交往。采访的技巧和表达的技巧都可以从课堂上、从老师那里学到,而开朗的性格则需要我们在平时加以刻意的培养。路透社有这么一个规定:性格孤僻者不可以做记者。所以想做好记者,就必须要合群。

当记者还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记者的工作是超脱于8小时之外的,对于记者来说,全天24小时都是工作时间。每当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的时候,人们在第一时间总能在现场看到记者的影子。大家都认为新华社驻外记者是个很光鲜的差事,但是如果是派你到人均国民收入排在世界倒数二、三位的穷国,你还会觉得这是个美差吗?在有的地方,和你握手的人就可能是爱滋病的感染者,你是否会害怕?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曾经担任过新华社驻非洲某国的记者顾明必须每天工作十七小时,每天要坚持发回两到三篇稿件,这其中有的稿件可能根本用不上,有的只用一个标题,但他还是坚持不懈。当记者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时候,人民日报社记者吕岩松是第一个发回报道的记者。在危急关头,记者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报道,而后才考虑自己。

记者是真理的宣传者和捍卫者。美国著名的政论家李普曼曾说过:“新闻事业的最高准则莫过于阐明真理而使魔鬼感到羞愧。”

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也可以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它是“新闻专业化理念的外化形式”。它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四个基本方面。

职业理念指的是“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在我国,“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职业态度指的是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是绝对正确的。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事实,也不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

职业纪律除了政治上的要求外,指的是记者应当以公平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应当保守职业秘密。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有价证券、信用卡等。

职业责任是指记者应当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之所以给记者工作做了这么多严格的规定,是因为记者的工作特殊,也太重要了。人们都把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在西方,人们认为记者掌握着社会上的第四种权利。然而,记者这个工作也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和陷阱。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深有感触地描绘新闻工作者的机遇和危险:“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工作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身旁,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温柔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污蔑、贫困、软禁、杀头,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

我们现在处在和平年代,与范长江所处的战争年代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一些记者在采访调查性报道时所面临的一些危险的程度与范长江他们在战争年代所面临的危险的程度相比起来,毕竟要小得多了。但是相反的情况是,有些记者越来越不能抵挡诱惑,越来越屈服于外界的压力。有偿新闻或已成为新闻界的“潜规则”。更有甚者,将其手中采访报道的权利作为其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动辄就向采访对象索要“封口费”。当然,我们的身边也有置个人的生死于不顾,坚持不懈,为民请命的好记者。我们的社会迫切地需要他们。

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专业技能

著名记者黄远生曾经提出过他对记者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说:“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所谓“脑筋能想”,就是记者应该能从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客观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闻,也就是要有“新闻眼”,要有作为记者这个职业所特有的新闻敏感。例如,《安徽日报》的一位记者,在市场经济初期,可以从炒花生这样一个极其平淡的事情中发现深刻的道理,提出自己的想法,引导读者对安徽省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应该如何应对进行思考。这位记者可以称得上是“能想”。所谓能奔走就是说记者应该广交朋友,因为作为记者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想要掌握每时每刻正在发生的各种事件,就必须广交朋友。著名记者邵飘萍就是以采访见长,他往往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第一手新闻素材,这就是因为他有许多在政界担任要务的朋友。所谓“能听”,就是能触类旁通,对于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保持高度关注,无论是在新闻发布会或是在采访当中,对于听到的事情不应该仅仅关注其本身,还应当进行广泛的联想。所谓“能写”,就是说记者应该有很好的文字水平,各种文体都要掌握,并能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保证文字质量不会降低。这应该是作为一名记者应该掌握的基本功。

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策水平

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要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传递到群众中去,从而指导群众的实践,使党和政府的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行动。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对于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有的同志比较忽视理论修养,在新闻队伍中流行着这样错误的口头语:政策是实的,理论是空的;政策是硬的,理论是软的。其实,理论方面的学习非常重要。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前人已经给我们总结好了的,被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可以正确指导我们工作。而有些记者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中出现了片面性、简单化的毛病,其根源就在于缺乏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新闻工作每天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许多错综复杂的情况、问题,并不是靠几个公式就能立刻分辨出来的。记者在某些时候所做的工作是带有前瞻性的,因此,犯错误是难免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心安理得地犯错误,而应该积极研究如何提高水平,少犯错误。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以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能惟命是从。方针政策最终目的都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因此这些方针政策正确与否,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都还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记者应该更多地深入到基层中、老百姓中去了解实际情况,并及时的向党和政府反映,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政策。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