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橘灯教学设计

2016-12-02

冰心奶奶的《小橘灯》讲述的是一件什么样的故事呢?你想要去深入的了解一下吗?下面是有小编为你整理的《小橘灯》教学设计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小橘灯》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

2、 掌握生字、难词;理解课文思路。

3、 了解课文的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二、 教学思路

三、 教学过程

1、 介绍作者。

检查预习要求1,学生交流“冰心”文学常识卡片后,教师补充讲解,使学生明确:

冰心,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福建闽侯县人。“五四”运动时开始文学创作。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后出版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1932年在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研究英国文学。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并出版诗集《春水》和散文集《寄小读者》。《寄小读者》礼赞童心、母爱、自然、祖国,深受读者喜爱。1946年去日本东京大学任教,1951年回到祖国。回国后出版了多部儿童文学作品集、散文集和译作。《小桔灯》就是儿童文学作品集中的一部。冰心的作品充满爱心,语言清新隽丽,朴素晓畅而又含蓄不露,曾熏陶和启迪了几代人的心灵。冰心因此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尊敬和爱戴。

2、 检查预习要求2,掌握生字的音和形。

仄 薯 揉 叩 髻 朦 胧 踪

3、 理清思路

(1) 边看课文边听录音,思考:除了开头和结尾,课文中间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写了小姑娘哪几件事情?

(2) 讨论,明确:

除了开头(第一段)写回忆、结尾(最后一段)写思念外,课文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初遇与探望。这两个层次中写了小姑娘的三件事情:上山打电话、在家照顾妈妈,做灯送客人。

4、 复述课文

根据课文思路要求学生复述,以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5、 学生默读,找出描写小姑娘外貌、动作的语句。

外貌描写: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动作描写:(!)打电话:挪动、登、摘、缩、爬下、点头……

(2)做小桔灯:拿、削、揉捏、掏、穿、挑、放、点……

6、 请学生反复朗读描写小姑娘外貌和行动的文字。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初步学会从人物外貌、行动和语言的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思想。

2、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3、 理解作品中的一些含蓄语句。

二、 教学过程

1、 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

引导学生围绕外貌描写的文字,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小姑娘的相貌和衣着。从“瘦瘦的苍白的”、“冻得发紫的”、“破旧的”、“光脚”等词语可以看出小姑娘的幼小、瘦弱、贫穷,也可以看出作者充满怜爱的感情。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小女孩的形象。

2、 分析行动描写的作用。

课文多处地方写到了小姑娘的行动,如打电话被“我”看见后她“吃了一几惊 ,把手缩了回来”,“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我”去她家,她“愣”,“微笑”,“招手”,不住地“打量”;“”我送橘子,她”用小刀削“,”轻轻地揉捏“,”慢慢地掏出”和“放”;“我”站起来要走,她“拉”“拿”“穿”“挑”“点”“递”,以及“画”和“按”。作者对小姑娘制作小桔灯的过程作了细腻、生动的描写,这是又文章所表现的中心决定的。

引导学生圈出以上的动词后,可以采取两个小环节加以教学:

(1) 思考:这种行动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既发映了小姑娘的聪明、能干,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实况,更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从行动描写分析人物思想性格,切忌零敲碎打,胶柱鼓瑟。

(2) 用词语替换法感受作品遣用动词的精当。

如描写制作小桔灯的过程,用“割”、“挖”、“缝”、“扎”等动词来代替“削”、“掏”、“穿”、“挑”等,就远没有原作准确、传神。

3、 分析语言描写的作用。

本文的人物描写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也值得一提。小姑娘的形象呼之欲出,机警、懂事、乐观,也得益于简洁传神的语言描写。当“我”要走的时候,“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从“一定”、“就”、“都”等词语可以看出,小姑娘对前途、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或者说充满了幸福的期盼。

4、 分析环境描写,结合介绍写作背景。

请学生快速地阅读,找出描写环境氛围的词语:“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黑暗潮湿的山路”。然后思考:作者着意强调天色的黑暗阴沉有什么深刻的用意?

结合医学院学生被抓和王春林失踪这一情节的补叙,思考、讨论,明确:

作者回忆的是1945年的饿往事,当时中国社会正值“黎明前的黑暗”,国民党政府加紧镇压共产党人和抗日爱国志士,广大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用简朴的、便于儿童接受的文字,来描述在这一个和当时重庆政治环境、气候,同样黑暗阴沉的下午到黑夜的一件偶然遇到的事,而一切的黑暗阴沉只是为了烘托那一盏小小的‘朦胧的橘红的光’,怎样冲破了阴沉和黑暗,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的光明’”。(冰心《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

5、 了解补叙的作用。

学生默读第11段,明确:这一段通过“我的朋友”的话做了两点补叙:一是山下医学院的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一是小姑娘的父亲“常替那些学生送信”。这一补叙揭示了小姑娘思想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和家庭影响。

6、 领会小桔灯的象征意义。

(1) 学生齐读9、10 两段。

(2) 联系全文内容,思考:小桔灯有什么象征意义?课文为什么以“小桔灯”为题?

讨论,明确:

小桔灯,在那个黑夜如磐的年代,出自一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之手,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光明,象征未来,它以自己微弱而顽强的光照亮了生活的前景。小桔灯是小姑娘的化身,用小桔灯的“朦胧的橘红的光”给了我鼓舞,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使“我”忘不了这小桔灯和小姑娘。以《小桔灯》为题,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

7、 理解含蓄语句

本文有一些较为含蓄的语句,如:“她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又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文章结尾,通过“”我的思念,对这两句话又作了重复。对比,要引导学生结合小姑娘的语言、动作加以揣摩,明确:

第一个“好”指妈妈的病好了,心情也好了;第二个“”好”指大家都会过上好日子,表现了小姑娘在艰难的日子里仍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小橘灯》原文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噎、噎、噎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探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兑:“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