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随笔《家乡的老井》

2017-03-14

提起名导张艺谋主演的电影《老井》,凡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不会陌生,主人公躬身井下挥汗如雨、淘出甘泉的井水后那兴高采烈狂妄至极的一帧帧镜头画面,还会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脑海记忆中。今天,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当我告别几经提灌漂白澄清的黄河水、喝到自来水管里流淌着甘甜清冽的丹江水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所喝的家乡井水,更不会忘怀我家门口那眼功不可没的老井......

我的家乡在豫南一个偏僻的农村。从上世纪60年代记事起,我就清晰地记忆,在我家的宅基地里,有一眼可供半个村庄人畜吃水饮用的老井。据说,这口井是1958年人民公社大跃进的产物,当时是为了浇灌一方良田,在高高的土岭地带上打了相似的两眼井,深约各4米,口径一米半,分别用烧制的青砖垒砌内壁,出地面又码出一竖砖高的井台,一丈见方,正好可以在老井的四角放置木桶或水桶,方便人们提水担水。还在两眼老井之间人工挖出一口面积约10亩地的矩形大水塘,用于良田灌溉水源。到了1960年以后,这里规划了新庄,社员是从邻村搬来新组合的生产队,把可耕地划分成四排宅基地,实行了排房化,共16户,百十口人,每户东西3至4间宽,南北十丈长,面积都在一亩上下,整个村落方方正正。从南至北,两眼老井其中一眼坐落在第二排我家宅基靠西南角,另一眼在第三排东头,紧邻宽阔的南北大道。后来在水塘北又新挪来两户,至“文革”前,共有18户人家和牲畜吃这两眼老井的水。

和那眼井所不同的是,我家门前的这眼井旁,1959年栽了一棵柳树,后来生长茂盛,枝条葳甦阿娜,每到夏季,树荫可遮蔽到井上,为前来提水挑水的人们遮阴歇凉。这眼井水质好,水泉旺,甘甜可口,比较干净卫生。盛夏时节,农村人不讲究,在地里或在家里劳作后,热得满头大汗,就要赶紧到这眼井前提桶井凉水,“咕嘟咕嘟咕嘟”,喝饱一肚子,俗话说,井凉水解渴嘛,或洗个冷水澡。为了保证干净卫生,村卫生员定期给井水消毒,捞出水面漂浮物,用类似漂白粉的化学药剂澄清;为了保证泉水旺,不断流,在大旱天水位浅时,组织劳力井底清淤,往深处再淘淘。当然,一遇夏天连阴雨,井水上涨,最高时伸手可及,但从来没有溢出现象,只是可听到井中之蛙“嗯啊嗯啊”的叫声不停。

与老井对应的是各家各户都有一口盛水的水缸,一副担水的挑子和两只铁水桶,容积可大可小。水缸是用陶土烧制而成,本地不产,只能到外地采购,一般是和盛粮食、面粉等容器的缸罐一同用板车拉回。假如水缸烂了,出现裂纹,人们不舍得扔掉,会等锔缸锔盆的游乡师傅修补后再小心翼翼地使用,因为那个年代贫穷。少数人家还用木桶盛水取水,一般都是大力士才能担得动,由于太笨重,后来被铁桶逐步代替。

到老井每天取水的一般都是大人,因为一担水有好几十斤重,小孩子担不动。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取水一要安全,二要有技术,这是绝对马虎不得的。从安全角度看,手持水桶必须站在井沿一尺开外的距离正好,离近了容易掉井里,离远了虽安全但取水时用不上力,取不到水。从技术角度讲,说不上很难,可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又快又满地取水到井台上。具体取水的技术是:两脚岔开站稳井沿,成“八”字型,与肩同宽;然后左手提只水桶挂在铁制水钩上,另只右手握扁担放水桶往井下沿井壁下坠,接着左手赶紧还手握紧扁担的上方,待井下的水桶接近井水面,右手再还手拉紧上方的铁制水钩,快速往左往下来个摇摆动作,顺势水桶就会翻底倒下舀水,一次舀不满,就反复下沉一、两次,只听“扑通扑通”几声,看水桶灌满了,就立马左右手交错往上用力提扁担和水钩,再最后把水桶提放到井台,保证水桶放置平稳,满而不溢。稍停片刻,待水桶里的水面不再晃荡,就把扁担中间放到一侧肩膀上,两手各抓水钩,分别钩紧两只水桶的水攀中端,弯腰挺身,修正平衡,匀速前行,最后才能把一担水担到自家的灶房,掀开水缸盖,小心翼翼地把两桶水分别倒进水缸,加盖,一次取水担水的过程才算真正完成。假如不会这些技术,往往会出现取不到水、取不满水、担水不平衡水桶路上所提取的水会被洒掉许多等尴尬难堪现象。

由于家中父母忙,我十多岁就用小桶提水吃,帮助干家务。当然,我身单力薄,每次提水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提到井台后,我会和弟妹们抬水,省一些自己掂水的力气。有时,想一次多提一些水,因为离井近,灶房到井口只有10来米远,看到大人们在担水时,就提起大桶让他们给帮忙从井中先提上来,然后再抬回家,这样的事情我没少干,大人也乐意帮助,一直等到我上高中, 体重达到八、九十斤重时,我才独立挑水取水。也有其他孩子来取水的,一般都是采用我的办法, 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是经常的事,甚至别人看我年纪小,直接提水不安全,干脆取而代之,好事做到底,连提几桶,把水缸帮助打满,对此, 我非常感激。

老井是全村人的唯一饮用水之源,也是日常生活用水之源。除了人们吃水、猪牛羊骡马驴等家畜家禽饮用外,还要洗菜、洗衣、洗澡、浇蔬菜、淘粮食、种树苗、和泥搭墙、打红薯粉等,甚至抗旱浇水种苗保苗,有上百样需水用水之处,所以,老井对家乡人的作用巨大,功劳巨大,须臾不可离,有养育之恩,人们也特别地想爱护它保护它,绝不能污染它、玷污它,但是,难度也很大。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气候的恶化,家乡地下水位愈来愈深,饮水源污染愈来愈严重,农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正在缓慢地经历着一场“饮水革命”:先是方便耐用的机械手压井人工汲水如雨后春笋般地家庭普及;接着,汲取更深水位的罐井、机井也普遍开花;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广大农村,像城里人一样吃自来水的愿望有的已经实现,而我的家乡正在安装自来水管道,离吃自来水只一步之遥,真是可喜可贺! 所以,老井作为几千年人们依存的生活取水之源已时过境迁,家乡已很难寻觅到它往日的踪迹,在广大农村,现在出现了饮水多样化, 取而代之的是手压井、电机井和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饮水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这都是托党和政府的福啊!

老井的自然消失,标明了社会的进步;农村自来水的推广和普及,更标明了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在加快、城乡差别的距离在缩短。祖祖辈辈都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喝上干净的水,用上方便的水,饮用有营养的水,这是我们的生活理想之一,而习近平这位第五代中国领袖在2012年11月15日上任之初,就向全世界宣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正生长在这个好时代,不光我作为城里人早已喝上了干净甘甜的水,我相信,我的家乡人民、13亿中国人民在不远的将来,都会喝上干净甘甜的水,都会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常言道:“饮水思源”。尽管家乡的老井已不复存在,但是,我仍时刻铭记老井所给予家乡人民的贡献,也包括老井的甘甜水养育了我,老井是历史刻下的时代符号,也是我对生我养我家乡的念想。老井的功绩永远牢记,念念不忘!老家的情思缕缕绵绵,藕断丝连......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