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文学习文章的开头艺术
古人说,好的文章要有“凤头豹尾”,就是说结尾应斩截有力,开头则要写得多姿多彩,像凤凰的头那样漂亮。还有人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开头的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开头才是好的呢?其实,文无定法,文章的开头并没有固定的格式。衡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选人中学课本的古文,都是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它们开头的艺术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开门见山,一锤定音。梁启超认为,“文章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因此,他主张“作文最好将要点一起首便提出”。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开头便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单刀直入,入手擒题。他旗帜鲜明地告诉他的读者——秦王,他的这封信,就是要反对“逐客”之议而言“逐客”之“过”。下文或举例或类比或辩驳,都是要证明这一观点。又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文章的论证。
二、起句发问,激起兴趣。起句发问,用“设疑”的方式引出所言之事以抓住读者,激发其“解疑”的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开头艺术。如选自《吕氏春秋》的《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文章以设问开头,以自答的形式指出并不是先王的“法”不好,而是先王的“法”不足以让后代人取法。既“贤”却又“不可得而为法”,不能不使人生“疑”,这样就形成了悬念,能引发人们“解疑”的兴趣。而读完全篇,疑云也便自然消散。
三、倾吐心声,袒露胸臆。情感,既是写作的原动力,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文章有情,情生至文。”运用“倾吐感情法”,开篇就袒露胸臆,倾吐至情,能收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如林觉民《与妻书》的开头:“意映卿卿如晤:今吾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余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作者“生人作死别”,忍悲作书,故一开篇便倾吐心声,袒露胸臆。至情言语,缠绵凄恻,真是字字血,声声泪,令人感怀,不忍卒读。
四、突兀壁立,先声夺人。这是指文章的开头文势突兀,雄健有力,高屋建瓴,令人瞩目。这种先声夺人的开篇,能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如杜牧的《阿旁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句十二字的开头,短促有力,概括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也点明了秦统一天下后的骄奢。不仅内容丰富、意义深邃,而且简洁有力,气势磅礴,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又如韩愈的《送董邵南序》的开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起得突然、奇特,一开篇就点明了董邵南的去向,而着一“古”字则隐示了乐毅、荆轲、高渐离等人,用他们的仁义忠信来反衬当时藩镇图谋不轨的狼子野心。
五、引用开篇,精辟警策。引用先贤名言开篇,具有权威性,更令人信服。如贾谊的《论积贮疏》:“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廉耻。’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文章开篇处引用管子的名言立论,正面强调积贮的重要性,精辟警策。在此基础上,下文再从反面说明积贮不足就不能进行有效统治的道理,正反对比,使观点更鲜明。
六、比喻入题,喻巧理至。运用比喻开头,文章生动形象,别开生面。如《(孟子)二章》的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章开篇就用鱼与熊掌的比喻,来说明“生”与“义”的关系,从而引出应“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七、开篇记事,款款展开。叙事、记叙类文章,多由记事开篇,然后徐徐展开。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又如苏东坡《前赤壁赋》的开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