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的前弓后蹬步

2016-11-25

杨氏太极拳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中老年人练习杨氏太极拳,掌握杨氏太极拳的要领,不仅能起到养生的目的,还有不错的强身健体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氏太极拳的前弓后蹬步。欢迎阅读!

杨氏太极拳前弓后蹬步的练习要领

练习要领一、站位

杨氏太极拳中弓蹬步的定势,要做到前脚掌朝正前方,后脚掌外斜45°至60°,并且两个脚掌之间的横向距离与肩膀同宽。

即前脚的外侧沿同后脚的脚心与两肩峰的下垂点落在两条平行的直线上,习惯上把这个距离称之为“自然裆”。两脚的前后距离由练习者的出步能力所决定。前腿弓满,后腿蹬展,左右两胯横平。

躯干直竖,两肩与两胯上下相合,脊柱不扭不拧。身体的重力垂线,即百会与会阴垂直到地面上的落点,在两脚间的前2/5处。也就是前脚的涌泉至后脚跟(两劲点)连线的后4/5处。

练习要领二、劲力的走行

要练好“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走劲要领。

两张“腿弓”要张好

前腿“弓满”是指前弓腿的脚前掌至命门处这一张弓的弓背上张力要均匀一致,要达此要求,膝盖的位置就成了关键。

若膝盖越过足背就会形成一张“断弓”,整个弓背会折成“三节棍”,腰力不能下达涌泉,根力也不能上达命门。

上下之力只会滞留在膝间这个三角区内,形成对膝关节的强大压力和冲击力,这样不但破坏了弓蹬步周身之力的完整和通达,而且必然出现散架,练出体病,造成对膝、踝关节的损伤。

杨氏太极拳拳法作用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具体健身作用反映在:

一、改善神经系统:太极拳要求整体放松,外示安逸,“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练法,使中枢神经系统获得充分休息,使神经兴奋、抑制作用不断得到调整。

二、提高呼吸质量:太极拳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逐步做到匀、深、柔、缓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横膈膜做纵向的舒张、伸缩、提高了肺泡通气换气功能。谚云:“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足见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脏腑功能:由于“腹式呼吸”的舒张、伸缩形成自主的内脏按摩,有效地促进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供血,协调了脏腑之间的功能。因为太极拳非常重视腰胯脊柱锻炼,腰背虚实运动能够强壮肾脏。《医贯》说:“肾阴为上行夹背至脑中为髓海”,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壮而百病不侵”。

四、增强肢体活动:太极拳要求“势走弧圆、劲走螺旋”,“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动无有不动 ”的全身心运动。使全身各大小关节,骨骼、肌肉都参与这种轻柔、舒展、连绵不断的运动。使肌肉富有弹性,各关节、骨骼间的血液供给、新陈代谢得到改善。

五、疏通经络隧道:太极拳要求向上要“虚领顶颈”,向下要“松到脚底”,“意落涌泉”。中部要求“气沉丹田”,“主宰于腰”。这是锻炼任督二脉以及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四肢在轻柔、连绵、缠绕运动中要意劲贯达到肢体四梢。从而疏通了人体十二正经。

杨氏太极拳的正确要点

l、头要虚虚领起

头容正直,神贯于顶,《十三势行功歌》中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说。

练拳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意念头顶好似有物,含有虚虚上顶之意,这样才有精神,才能达到满身轻利。

2、守住中心

前人太极拳理论中有以“中土为框机之轴”“以腰为轴”,就是强调以身为中心,所谓“中土”的中字,不单纯指身体在前后左右之中的中字,还应作中央、中心解。

拳论日“主宰于腰”,不仅强调腰部运动的机能,也指出了这里是中心所在,也是重心所在。

我们做云手动作时必须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躯干有规律地运转。

即“源动腰脊转股肱”,躯干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才能立身中正,守住中心。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