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数感要怎样培养
导语: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设教学环节,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小学生的数感要怎样培养
一、动手操作,培养数感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手指与大脑的联系最为密切,脑指挥手,手教会脑。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短程基础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数学概念。学生们最喜欢动手,调查表明,动手操作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
二、结合生活,培养数感
“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并实时的运用数学。”即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又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放开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教学的大课堂中。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句话我很喜欢,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入手,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以此让学生建立数感。
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数感我认为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积累数学知识,又培养学生数感。比如说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的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班级里有多少个同学,和邻班相比我们的人数是多还是少,多了多少或少了多少,同学之间比一比身高、体重等。其次,我们要多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是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能力,激发思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体验,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设计游戏,培养数感
爱游戏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游戏是学生生活中最有活力的一种方式,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游戏中最能表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根据这一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采用游戏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们组织了猜数的游戏。我们要求一部分学生写一个数字,让另外的学生猜他写了什么数。游戏中部分孩子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在游戏中学生逐渐理解了数的大小,数感得到培养。在教学《元角 分》时,我设计了《小小商店》的游戏。学生在买与卖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练习了各个币值单位之间的关系,同时练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就进行了计算,学得轻松。
小学生的数感要怎样培养
一、体验生活,启蒙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如教学“小小商店”时,我先创设了模拟买卖商品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自带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等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来认一认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10元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小朋友互相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可以用元、角、分来表示)。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还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并能进行人民币的换算,从中学生也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是多么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
二、合作交流,形成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更深地体验数感。
三、动手操作,发展数感。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正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可以说,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关注知识的形成,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数感的培养与发展,又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及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并对数产生亲切感。
四、重视估算,提升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我们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爸爸妈妈矮得多;知道20比21少一些,比18大一些;知道28在20与30之间,但更接近3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估计、大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接近于某某之间等术语,可促进学生形成对数的感觉。学生一旦有意识的将一些抽象的数通过某些术语和其他的数产生联系,就可以使得学生在各种问题中将数有机的结合现实内容。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概念的需要,同时也是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的需要,更是学生建立数感的需要。平时教师也要经常训练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五、实际应用,升华数感。
“数学源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开放时空,设置各种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应用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