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公平现象论文

2017-03-24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随之出现,尤其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存在着的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不公平现象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不公平现象论文范文一:中国社会不公平现状分析

【摘要】面对二十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从整个国民经济到普通民众的发展都飞越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享受快速发展成功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诸多的“社会发展副作用”,或者说是“经济发展失灵带来的负产品”。这其间社会不公平问题又是首当其冲,本文正是基于此在分析当前中国社会不公平的现状和探索出现这种情况下,对国家政治体系构建中成本的影响。

关键词:国民经济 社会公平 政治体系 成本

一、中国当前社会不公平现状分析

在探讨社会不公平这一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收入分配不公,另一个是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更多的是强调收入分配机会和过程的不平等,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更多的是反映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在很大程度上又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并使这个差距不断加大。在当前中国社会不公平收入分配的不公又表现在横向和纵向的不公平上,横向主要是产业间的不公,第二产业收益落后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又落后第二产业的产业分配局面一步步定格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系中,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城乡差别的进一步拉大。农民不如工人,工人不如“卖笑者”, “笑贫不笑娼”的另类解释可以在这里验证;纵向的分配不公是东部和西部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收益更多留在了东部,西部只是一味的“输血” ,而营养又远远没有跟上,东西差距也在一步步拉大,而在地区差异的城乡居民的分配不公又是最突出的表现了。

二、社会长期不公平可能带来的结果

1、抵御重大公共危机能力的消弱

社会不公平和收入不配的不公首先带来的就是抵御重大公共危机能力的消弱,当我们面对2003年那场“非典”时期,试想那如果爆发在一个不发达的省份或者地区是,普通低收入的民众如何能够向北京那样抵御 重大公共危机,但靠援助或者救助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实质问题。这将是社会不公和收入分配不公加大后,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抵御重大公共危机成本的巨大化。

2、社会发展成本的加大。

社会不公和收入分配失衡可能导致的第二个后果就是极易引发社会动荡,尤其长期将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后,随着这种局面的长期得不到解决后,社会和经济动荡 必将爆发,此时社会发展的成本将不可避免的加大,额外的社会成本和经济的外部性都将来耗费大量有限的生产要素,这必将减少了投入正常的社会发展的需求数量。

3、国家政治体系构建的成本加大与收益失衡

而以上两个由于社会不公引起的结果最终导致的结果将是国家政治体系构建的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失衡。一个国家政治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能够为社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提供一个外在的管理和引导体系。可在社会问题日益加剧的局面下,国家政治体系必须面临着改革或者变革,这对于中国追求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将是致命和不能接受的。尤其我们在从国家政治体系构建的成本和收益的均衡角度出发,政治体系构建的宗旨首先是“不与民争利,而是让利与民”,但是每一次国家政治体系的构建必将是一个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过程,追求改革和变革的成本和收益的均衡。

所以正是这种国家政治体系构建成本的巨大,也不可能接受我们进行政治体系的重建。

三、社会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1、分配体系对过分强调发展呈现出滞后性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济增长成为政府的主要目标,收入差距开始产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快速增长,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却没有建立起来,社会中存在着很多暴富的机会,政府一直没有采取有效方法改善这种局面,导致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此可见,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健全是引起现阶段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想改善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就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产生问题的源头抓起。没有搞清楚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之间的因果联系,不能真正地解决好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只是为了缩小差距而缩小差距,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也很难真正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2、国家政治体系构建带来的附加成本

首先政府体制缺乏制衡机制,行政权力转变成不平等收入的“神奇魔杖”。

“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是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改革开放以后,政府一直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但计划经济的惯性仍然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仍不完备,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拥有行政权力的政府官员,并不把自己作为市场经济的服务者,而是作为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利,向企业寻取租金,提供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们同时还想方设法阻碍政府体制的深化改革,努力维持对经济行为的行政干预,不断寻找制度的空子获得非法收入,聚集财富。“权钱交易”成为部分政府官员收入的重要来源。

“权钱交易”行为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分配制度的严重不平等,人们付出同样的工作量,就因为占据比较重要的部门,拥有行政权力,就比其他人的实际收入高出很多,会造成人们心理的失衡。人们都会争取进入行政权力大的部门,一旦进入就会想方设法使用权力,获得大量非正常收入。那些拥有权力相对较少的人们会尽力扩大行政权利,处处设卡。那些处在政府之外的人们,会有不满情绪,怨声载道。最终导致基于行政权力的非市场化分配成为分配制度的一种主导,正常的收入分配既不能体现人们的付出,也不能反映人们的实际收入差异。

其次行政垄断,加大了垄断利润成为不平等收入的“合法利器”,进一步构成国家政治体系的构建成本。

通过行政垄断获得垄断利润,然后再将利润转化为个人的收入,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逐步放开很多领域的经营权,促进市场竞争,但在某些行业政府的行政垄断仍然严重干扰甚至限制市场的作用,造成许多不平等竞争现象。电信、电力、铁路运输、自来水等行业,政府控制着大量资源,进入门槛很高,通过行政力量进行垄断经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以中国电信为例,在没有引入其他电信运营商之前,电话的初装费需要5000 元,而随着中国联通等公司的成立初装费就取消了,可见垄断利润之高。这些行政垄断部门和企业中的成员,将企业获得的垄断利润转化为自身的高额收入,甚至有的成员还将企业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据统计,2001年行业收入水平前四位的是金融保险、电力、电讯、交通运输,这些行业职工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高出30%左右。

行政垄断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平等,这些行业中的员工,不用担心企业的亏损,无论工作的努力程度如何,都可以享受垄断利润,获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收入。而市场中的其他企业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只能获得市场竞争后的正常利润,员工也只能得到正常的收入水平。这就导致行政垄断行业的员工和其他企业的员工,在收入分配之初就处在不平等的地位,非市场化的因素成为他们收入差异的主导。

再次,社会机会不平等是收入不平等的“领航员”。

人们获得收入的机会不均等是引发收入分配不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获得收入之前,就已经处在不同的起点,面对不同的机会,必然会导致人们收入的不平等。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伴随经济的起飞,只有部分人可以首先占据稀缺资源富裕起来,他们一旦起步将占据更多的资源,而更多的人尤其是农民在经济发展中处在后发位置,这时政府是否可以协调资源,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变得至关重要。然而,现阶段政府在很多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人们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融资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机会不均等。以教育为例,现阶段我国仍然没有实现全面的义务教育,很多地方的人们缺乏基础教育,这就导致这些人缺乏竞争力,收入自然得不到提高。以就业为例,现阶段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大量农民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选择工作,只能从事那些“脏、累、苦、险”的工作,收入自然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再以融资为例,现阶段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愿意给大企业提供资金,而小企业、农产很难得到贷款,只能小本经营原地打转。

人们获得资源的机会不均等,造成了收入分配制度的严重不平等,一部分人由于先发优势占据着大量资源,于是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总是得到高额收入,而另一部分却由于得不到平等的机会,总是处在收入水平的底部,而且无论他们多么努力都很难达到机会拥有者的收入水平。这就导致机会不平等成为决定这两部分人收入差别的主要因素,与市场化的分配制度背道而驰。

最后,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结构的发展是社会不公的“绊脚石”。

牺牲农村来换取城市的二元经济体制,是我们中国今二十年发展的主基调,以远远低于成本的农村生产要素来换取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正是这种牺牲农村的发展体制,我们带来的附件成本开始一步步显现,“三农问题”的长时间无法妥善解决,不当会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更对我们的社会能否安定也是一个问号。

四、解决社会不公平的良方何在

1、完善国家政治体制构建是“第一剂”良药

针对各种寻租行为和腐败现象对收入分配制度的冲击,政府只有通过自身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从配置资源的各个领域退出,才可以从根本上避免行政权力转化为不平等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政府在推行政府体制改革时,必然会遇到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因此,改革必然会经历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政府必须坚定目标将改革推行到底。具体来讲,政府需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方面,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发展,逐步取消各种行政审批权,彻底清除计划经济残留思想的影响,进行市场化操作,减少政府官员寻租的机会;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提高腐败及其他非法行为的成本,阻截寻租行为的发生,防止“权钱交易”的非法收入逍遥法外,维护正常的分配秩序。2、消除行业垄断是一副必备“猛药”

针对行政垄断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政府只有不断消除对非自然垄断性行业的行政垄断,引入竞争,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才可以打破垄断利润,使所有人处在相同的收入分配起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由于目前存在行政垄断的行业都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涉及的企业、员工众多,因此改革要循序渐进,一下拿走所有人的超额收益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抗。具体来讲,政府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加强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企业内部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二是制定消除垄断引入竞争的法律法规,监督和约束企业行为,确保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三是加强对特殊行业的监管,审计企业利润,规范员工收入,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3、实现社会发展机会均等是“常备良药”

要想改变机会不均等带来的人们收入的不平等,仅仅依靠没有得到公平对待的人们进行呼吁,或者期待机会拥有者主动放弃一些不平等的机会是不现实的,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各项制度的完善,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这也正是政府的职能所在。具体来讲,政府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积极推动全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确保所有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二是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逐步实现所有人拥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机会;四是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融资机会。

4、重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策略,是长期服用的“大补丸”

首先,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制度创新是一项长期工作。尤其是面对农村经济,积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大量减免农村税费,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实现农民增收目标。同时在落后地区加大公共支出制度,通过补贴、救济来实现“先输血、后造血”的发展思路。

其次,完善落后地区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财政补贴和商业运作,对渠道、多元化的解决落后地区基本的社会保障。比如对农村商业保险从私人商品向公共产品的创新转变等等。

最后,必须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国家政策制定的利益走向和社会收益的有效实现,从根本上保障社会公平实现的可预见性。

结 论

只有通过最深刻的认识到当前中国社会公平的现实和现状,从源头上-政治体系的科学构建上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发展才会真正走上一条良性之路,我们追求的共同富裕和实现“三个代表”的目标才会成真。

参考文献:

1.周文兴,《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2.萨缪尔森,《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6版

3.李世杰,《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社会不公平现象论文范文二: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公平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教育公平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被提出的,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公平作为一个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主要有三方面内涵: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即人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即以公平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上的公平,即教育效果的公平。其中,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是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是保证,教育目标上的公平是前二者的归宿。人类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教育的不公平始终存在着。学校是一个微型化的社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公平的追求上来,教育公平的理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教师的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都对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业成绩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作初步分析,力求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指的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偏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教育目的,漠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独立人格,以非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点学校的设立,重点班的举办,以及近几年“高价生”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特别是工薪阶层和农民的不满。这些现象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悖,体现出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和谐,使同样的学生不能受到相同的教育。

2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公平。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课堂中的交往多由教师发起。教师在课堂中的支配地位,使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学生参与交往过程多半是被动的和反应性的,教师倾向于频繁地叫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学生回答问题。布罗菲和古德对4个一年级的老师对待“优等生”和“差生”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报告表明,这些教师与不同成绩的学生接触的频率没有多大差别,但在质上则有着重大的不同。当“优等生”回答正确时,他们得到表扬的机会,是“差生”回答正确后受到表扬的两倍;而“差生”回答错误时,极有可能受到批评。比较而言,“差生”受到批评的可能,是“优等生”受到批评的三倍。当“优等生”和“差生”在回答不出来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教师愿意继续花在“优等生”身上的功夫是“差生”的两倍。

3 教师编排座位造成的不公平。教师在编排座位时为部分学生“优先定位”,使学生享受座位特权。根据物理学原理的场理论,场对周围影响强度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场源的远近。我国目前的班级规模一般较大,座位一般采用“秧田型”编排方式,前排与后排的学生接受教师影响的效果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教师总是习惯于安排那些学习成绩好、家庭社会地位高或与自己有着特殊社会关系的学生坐在靠近讲台的座位,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教师心目中所谓“不听话”的孩子放在后排,教师对他们管理较少,与之交往较少,基本排除在教学之外,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4 教师拔高教学要求,人为制造“学习差生”。“学习差生”指的是经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平常考查、期中考试有3门主科总评不及格者。近年来,“学习差生”比率不断上升并且分化时间逐年提前,这与心理学研究的约有3%的弱智儿童数据不符。学生在教师制造的偏难题海中原有的知识结构被打乱,焦虑不适,思维受阻,继而自暴自弃,并被贴上“学习差生标签”。这在纪律、学习态度较好而智力中等的女生中更为明显。

5 教学目标的不当定位造成了教育教学中的不公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面对学习成绩好、发展程度较高的一部分学生,依据他们的表现规定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教学方法和步骤。教师关注他们的课堂反应、对教学内容是否理解、教学进度是否适中、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否合理等,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需要。

6 处罚造成的不公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的规模、培养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也取得了成效。但教育的内在品质并没有获得根本的改善,教育的主体性和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确立。中小学校存在着漠视学生权利、侵害学生权利的各种现象,有的甚至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肉体上的创伤有药可医,然而心灵的创伤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应该引起教师们的深刻反省和思考。

7 “因财施教”造成的不公平。部分教师为追求个人私利,对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优越而且能为自身带来更多“回报”的学生施以差别对待,在课堂上给更多的参与机会,课堂提问中表现出更多的耐心,课堂评价上也带有更多的激励。而对那些经济背景、家庭状况较差的学生,相对关爱耍少得多,交往的方式也相对简单,对这些学生的问题表现出更多的不耐烦,课堂中的评价也以贬抑为多。

8 对班干部管理不当造成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公平。从班级管理角度讲,设置班干部是为了帮助班主任进行更好的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可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某些班干部凭借自身的特殊条件,形成了学生中的“贵族阶层”。他们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好处,常常受到教师的偏爱和袒护。

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公平观念薄弱,对教育公平性认识模糊。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人学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占用方面,认为每个学生只要有相同的入学机会,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便会受到同等的教育。这实际上是对教学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入的认识,忽视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制约教育公平实现的一系列复杂的主观因素,由此导致了人们对课堂教学不公平的漠视。

2 社会教育评价体制的偏差。当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成了教育的主流。然而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观念、体制及评价标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仍有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招生就业制度在实践结果上,使社会、家长过分关注教育的选拔功能,教师仍然较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对他们来说,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是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在于某地区、某学校甚至某个班的升学率有多高;教师的优秀与否,不在于他是否促进学生发展,而在于他的学生有多少能升学。全社会对教育缺乏一套科学的合理有效的量化评价体系。多数学校把升学率与教师的职称、工资以及住房等福利待遇挂钩。在这种评价体制下,教师一心苦教、学生一心苦学。以追求高升学率为教育目的,就难免会滋生教育不公平现象。

3 教师的个人修养与个人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公平与否与教师个人关系密切。从总体上说,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整体修养水平在不断提高。由于受教育程度以及目前教师地位、福利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群体的素质差异悬殊,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免会有部分教师采用陈旧的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待学生,约束或窒息了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成为妨碍教育公平的重要的主观因素。

4 教师法律意识淡薄。我国为保证教育的公正与公平,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与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但由于教师法律意识不强,往往执行不力或滥用权力,甚至出现侵害学生权利的违法现象。

5 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学校是存在于社会中的组织,班级是学校组织中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社会因素与社会功能及教育功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中。课堂与外部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部社会的因素必然会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施加或发生影响。教师处在亲情、朋友、经济、利益等种种关系包围之中。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班级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给教师送礼或行贿,使师生交往出现功利性和商业性倾向,造成教育行为的不公平。

三、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对策

1 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的评价体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导向,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直接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公平。素质教育以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未来社会对现代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依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不搞权威教学,既注重书本知识,又致力于学生能力培养和潜能开发。因此,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来代替精英教育,改变传统的“分数至上”的评价体制,取消各种以分数排序、评优的做法,避免给教师和学生施加压力,淡化师生“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观念。

2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推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照顾到课堂中的大多数,发挥教育的最大功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避免因班级授课制班额人数过大而造成的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实施分层教学,可避免因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的现象,使教学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全面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应该切实加强师资培训,尤其是师德教育,以现代教育改革精神,帮助教师形成新的职业理念,树立民主、公平的职业道德观,理解、尊重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基本的施教技能,更要帮助老师更新和充实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教育学知识。

4 重视教育公平理论研究,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公平意识。由于社会的权利意识、经济意识等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一些教师存在着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不公平对待,造成教育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因此,应重视对教师进行公平意识的培养,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公平的对待,逐步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

5 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应该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司法部门进行督察,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由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条件和某些因素的不可控制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也决定了充分实现教育教学公平的艰巨性和长远性。应当相信,随着人们民主公平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将会得到切实的纠正,保证每个受教育的学生得到公平的和谐的发展。

社会不公平现象论文相关文章:

1.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公平观的论文研究综述论文

2.社会安全论文

3.关于公平教育的研究论文

4.从宪法角度谈教育公平的论文

5.试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公平性”问题

6.社会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