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蝴蝶夫人赏析

2016-12-02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是由意大利剧作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创作之歌剧,也是普契尼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该剧由雷基·伊利卡及乔赛普·贾科萨撰写剧本,并根据隆恩的故事及伯勒斯科的戏剧作为蓝本。歌剧脚本由伊利卡和贾科萨根据美国约翰·朗的同名小说和贝拉斯的同名话剧编成。今天小编为大家解析一下《蝴蝶夫人》。

《蝴蝶夫人》剧情简介

故事以二十世纪初日本长崎为背景,美国海军军官平克顿经婚姻掮客介绍,娶了年仅十五岁的日本艺妓巧巧桑(即蝴蝶夫人)为妻,但这位美国佬对此桩婚事则抱持游戏态度,新婚不久后即随舰队返回美国,而巧巧桑仍不改初衷,终日痴心等待,结果竟换来丈夫的恶意抛弃。待三年后平克顿返回日本时,则带来了真正的美国妻子,并且要求带走与蝴蝶夫人所生的小孩,蝴蝶夫人应允“丈夫”的请求,而自己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这场婚姻悲剧。

这部《蝴蝶夫人》和传统的歌剧有所不同:序曲很短。当大幕拉开时,人们会立刻明白,这是用来烘托筹办婚礼时的忙乱气氛的。可不知怎的,它听上去并不让人感到喜悦,倒是隐隐地透出一种不安来。

故事发生于日本明治时代,1900年左右,地点在日本九州的长崎港区。

《蝴蝶夫人》作品内涵

歌剧描写的巧巧桑(蝴蝶姑娘)是一位天真、纯洁、活泼的日本姑娘,他为了爱情而背弃了宗教信仰,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婚后不久,平克尔顿返回美国,三年杳无音信。巧巧桑深信他会回来。平克尔顿回国后另有新娶。当他偕美国夫人回日本时,悲剧终于发生了。巧巧桑交出了孩子,吻剑自尽了。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通过一个纯真、美丽的姑娘的悲惨命运,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进行了批判。普契尼在音乐创作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刻画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的心理。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名作。

《啊,明朗的一天》是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是蝴蝶夫人在第二幕中所唱的一首咏叹调。平克尔顿回国后,女仆认为他不会回来,但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却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平克尔顿乘军舰归来的幸福时刻。她面对着大海,唱出了著名的咏叹调《啊,明朗的一天》。普契尼在这里运用了朗诵式的旋律,细致地刻画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向往。音乐近似说白,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来的迫切心情。

《蝴蝶夫人》风格特点

《蝴蝶夫人》具有室内抒情风格。它不追求复杂的剧情和外在的舞台效果而全力气刻画女主人公乔乔桑的心理活动。剧中,普契尼在音乐上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狮子舞》、《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乔乔桑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他还巧妙地把日本旋律同意大利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乔乔桑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是普契尼歌中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也是歌剧选曲中最常见的女高音曲目。它运用较长的宣叙性的抒情曲调、把蝴蝶夫人坚信平克尔顿会归来与好幸福重逢的心情,描写得细腻贴切,体现了普契尼这位歌剧音乐色彩大师的高超创作手法。

《蝴蝶夫人》演出历史

但是,这样一部伟大歌剧的首演却是以惨败而告终。据记载,《蝴蝶夫人》的首演变成了一场观众的闹剧,他们的嘲笑和嚎叫声常常淹没了音乐,一些人甚至大喝倒彩,并歇斯底里地谩骂,闹得演出不得不中途停演。对此,普契尼非常伤心和失望,但他没有失去信心,他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他个人对戏剧的处理以及手法运用还不够精炼的缘故,也有观众审美口示的差异及对新风格不适应的原因。于是普契尼便将《蝴蝶夫人》进行了较大的删改,并于1904年5月在意大利的布雷西亚再次公演。这次公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空前成功。从此,普契尼的这部抒情歌剧便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盛演不衰的剧目之一。

《蝴蝶夫人》出场人物

蝴蝶夫人(巧巧桑,女高音)

铃木(蝴蝶夫人的女仆,次女高音)

平克尔顿(美国海军上尉,男高音)

夏普莱斯(美国驻长崎的领事,男中音)

五郎(婚姻掮客,男高音)

山鸟(蝴蝶夫人的求婚者,男中音)

和尚(蝴蝶夫人的伯父,男低音)

此外还有蝴蝶夫人的母亲、婶母、表姐妹、亲戚、蝴蝶夫人的儿子、皇家事务官,登记官等

《蝴蝶夫人》歌剧背景

和传统的歌剧不同:序曲很短。弦乐队以赋格的形式奏出节奏局促、音响喧闹的主题,当大幕拉开时,人们会立刻明白,这是用来烘托筹办婚礼时的忙乱气氛的。可不知怎的,它听上去并不喜悦,倒是隐隐地透出一种凶兆来。

场景是十九世纪末的日本长崎海港。山脚下,有一座面临大海的精巧可爱的日本房屋。房前还有个不大的花园。一个日本媒人点头哈腰地领着一个高大的美国军官走上场来。媒人得意洋洋地介绍这所房子,不时地拉开一扇纸门,讲解每一间屋子的用途。看得出来,他因为搞成了一桩婚事而非常高兴。

《蝴蝶夫人》艺术特色

普契尼歌剧艺术的悲剧性。

普契尼的风格是善于描写小人物中的大悲哀、触及现实题材,最终的落脚点不在于剖析当时的时代或人物的情境、背景,而在于刻画人物内在的心理,而且往往着力于主人公的心理悲剧,所以在这方面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继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戏剧冲突的《托斯卡》之后,普契尼重新回到了高度抒情和室内性的创作风格上来,一如《蝴蝶夫人》。

《蝴蝶夫人》描写的巧巧桑(蝴蝶姑娘)是一位天真、纯洁、活泼的日本姑娘,她为了爱情而背弃了宗教信仰,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婚后不久,平克尔顿返回美国,三年杳无音信。巧巧桑深信他会回来,可平克尔顿回国后另有新娶。当他偕美国夫人回日本时,悲剧终于发生了。巧巧桑交出了孩子,吻剑自尽了。故事充满悲情色彩,通过一个纯真、美丽的姑娘的悲惨命运,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进行了批判。普契尼在音乐创作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刻画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的心理。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名作。

从《蝴蝶夫人》脚本的内容来看,塑造出的蝴蝶夫人是一个坚强的、信仰爱情的、纯真的悲剧性人物。她的悲剧性形象的把握源于歌剧脚本的内容,还与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也颇有关联,《蝴蝶夫人》的戏剧性情节演绎,就是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塑造蝴蝶的形象和倾诉她个人的悲剧性遭遇上。于是,悲剧性的故事再加上作曲家全力渲染的悲剧性色彩,以乐曲的悲剧性旋律和情感基调,来定位这部歌剧的悲剧性特色,恰好发挥了普契尼独有的艺术风格。

普契尼歌剧中音乐承担的重要职能。

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他的音乐创作中,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从一开始就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产生了独特的音乐色彩。如第一幕是在一首短小日本风格的序曲中开始的,然后用复调手法加以发展,渐呈热闹的气氛。蝴蝶是一个纯真的、信仰爱情的少女,为了表现她的纯洁和对生活的憧憬,普契尼采用了6/4拍的复拍节奏,以及bG大调明朗而柔和的调性,再加上音与音之间级进进行,勾勒出悠扬的曲调,表现出主人公对幸福的憧憬和向往。当平克顿与蝴蝶夫人举行婚礼时的二重唱,其旋律优美动听、流畅悦耳,这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曲,曲子表达了蝴蝶夫人纯洁、温柔而又胆怯、羞窘的感情,交织着平克顿充满着强烈情欲的绵绵情话,融化成一种共同的激情,演绎的是幸福的爱情主题。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